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佩特拉,是《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故事中寶藏的所在地,也曾與我國嘉峪關長城締結為姊妹世界文化遺產地。
多少世紀以來,這顆藏匿在群山腹地的人類文化寶庫的明珠,一直沒有被人發現。直到1812年,一個蓄了長鬚,裝扮成阿拉伯人的瑞士男子,遊走在瓦迪穆薩飛沙走石的土道上,背著一個布袋,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沒人發覺他是一名歐洲人。在沒有導航、網際網路和手機的19世紀初,去遠方對當時的人來說並非放鬆逍遙的事情,而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的挑戰,人們寧願待在家裡,安靜地在火爐邊烤火、看書。正是這名叫貝克哈特的瑞士探險家,重新發現了被人們遺忘的這一世界奇蹟。從此,這座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石頭城」終於與世人重逢。
佩特拉古城距離首都安曼約260公裡,隱匿於死海和阿克巴灣之間的山峽中,矗立在乾燥的海拔千米的高山上。通往古城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裡的蛇道,仿佛是把百米高的巖石劈開而形成的一條蜿蜒的縫隙,最寬處不過7米,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輛馬車通過,抬頭望去,似有一線擎天。
穿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谷,驚人的一幕出現了。一座難以置信的、依山雕鑿的、巨大的羅馬式殿堂出現在眼前。一眼望去,陽光灑在巖石上,呈現出橘紅、粉色、玫瑰金等多種絢麗的顏色,震撼、驚奇的感覺一起襲來。站在那裡,人會顯得非常渺小。你不禁會想,在沒有大型工具的幾千年前,是怎樣的智慧和毅力,才能建成這樣宏大精緻、鬼斧神工般的建築。這便是古城的核心,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整座建築都在沙石壁上雕鑿而成,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橫梁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殿門的上層雕出了3個石龕,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和帶有翅膀的戰士石像,下層有兩個側殿,石壁上還留有原始的壁畫。傳說殿內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中「芝麻開門」的原型正是這裡。
走出峽谷,是寬廣的谷地。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巖壁上,門簷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這座隱藏於峽谷中的城市,四周依山而建,有寺院、宮殿、墓室和住宅等。站在其中,被懸崖環抱,城牆天然而成,讓人讚嘆不已。
佩特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這裡曾是古代納巴特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國都城。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特人在此定居。在他們建造的眾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為突出。公元前2世紀初,納巴特人解決了水源問題,農業和畜牧業得到很大發展,佩特拉成為埃及、敘利亞、希臘、羅馬之間的貿易市場和中轉站,發展為一個繁榮的首都。據考古學家推斷,在全盛時期,佩特拉城居民多達3萬人,納巴特文字也演變成了當代阿拉伯文字,在當今廣為使用。
公元106年,羅馬軍隊乘勢南侵,滅亡了納巴特王國,佔領了佩特拉。羅馬人在納巴特建築的基礎上進一步修建佩特拉,使羅馬文化同納巴特文化相互交融。城中有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羅馬露天劇場,可容納6000人,劇場看臺呈扇形,有數十層石柱階梯,整個劇場沿山而上,舞臺上還殘存著4根巨大的石柱。城中還有一座拜佔庭風格的建築,名叫「本特宮」。關於本特宮還有個有趣的故事,據傳當年城中缺水,國王下令若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將公主許配為妻。一位建築師開山修渠,將水成功引到城中,國王履行諾言將女兒下嫁給他,並把本特宮賜給他們居住。因此,本特宮也稱「女兒宮」。
公元3世紀以後,隨著貿易路線的改變,佩特拉的價值大為削弱,最終被遺棄了。而後的漫長歲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遊牧民族外,少有遊人訪問此地。歷史上,佩特拉古城經過兩次地震的考驗,而天災沒有摧毀這座人類文明的瑰寶。如今,佩特拉正以最美的姿態迎接世人的到來。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