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前,即使做足了功課,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記憶像零碎的紙片,一張張睡在腦海裡。到了現地,才會被喚醒,被震撼,也經常腦子一片空白,然後驚嘆:哇~!天哪!~張大嘴巴,傻傻地僵住……然後什麼都忘記,一路驚嘆下去……
約旦以色列的行程單看了好幾遍,相關的書也看了一些,仍然模模糊糊不太清晰,約旦這個國家好遙遠,只聽說有著名的「死海」,「佩特拉(Petra)古城」這些名字。在2007年的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中,佩特拉古城出現在中國長城之後第二名的位置上,看照片並沒有太大感受,但我相信,那裡一定非同尋常。
佩特拉古城建於公元前九年——公元40年,是2500年前納巴泰民族在砂巖上雕刻而成。十九世紀初,瑞士旅行家貝克哈特前往敘利亞和約旦學習阿拉伯語,學成之後從大馬士革前往開羅的路上,聽貝都因人說,約旦沙漠深處有一座古城廢墟,好奇心驅使,扮成阿拉伯人跟著貝都因人進入隱秘的山谷,看到了神奇的景象:一座紅色巖石宮殿在陽光下神奇般的展現在眼前,那便是佩特拉的門戶——「卡茲尼」,傳說是法老的金庫。
當清晨來臨,我們進入佩特拉古城,長長的古道像是一場電影巨片拉開了漫長的序幕,古道也被稱為「蛇道」曲折蜿蜒,約有1.5公裡長,最寬有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兩米,當聽到身後馬車和車夫的吆喝聲,人們紛紛貼在巖壁上,給急駛的馬車讓路,各種膚色的人們向著同一個方向急匆匆地向前走著,只聽到刷刷地腳步聲,似乎每個人都無暇顧及峽谷兩邊的景色,急切地想儘快進入「故事情節」,目的只有一個,快點進入傳說中的卡茲尼神殿。
走過寬寬窄窄的「蛇道」,前方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前面有人指指點點,便看到兩邊的巖石中,一道強烈的陽光照射在一個高大的建築物上,真好像劇場中的帷幕被徐徐拉開,揭開了佩特拉古城的面紗。
走出狹窄的古道,進入開闊地,真的驚呆了,下巴掉下來肯定是太誇張,但是嘴巴張老大卻是真的。這座隱藏在死海和阿爾巴灣峽谷中的古城,世界文化遺產,居高臨下地俯視著人們,讓我們頓時覺得自己的渺小和它的高大。在這深谷中,宮殿依山谷而建,非常驕傲地矗立在世人面前,六根羅馬柱,亭亭玉立清秀娟麗,打磨得渾厚圓潤,高聳的羅馬柱俏麗挺拔,陽光斜射過來,圓頂和羅馬柱上的雕刻層次分明,且非常精緻,簡直是美呆了。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巖石」,《舊約全書》中的「塞拉」,也是巖石的意思,摩西出埃及的「點石出水」的地方也可能就是佩特拉。
佩特拉古城,有傳說它是金庫,也有人說它是一座豪華陵墓。
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絕境深谷中,竟然是一座羅馬式宮殿!雕琢得如此精緻,幾千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浮想聯翩,在我的腦海裡頓時有十萬個為什麼出現.宮殿分上下兩層,下層羅馬柱有10米多高,殿門上方三個石龕,雕刻著天使、聖母和帶翅膀的戰士,宮殿一旁一串自下而上的方形凹槽,據說那是工匠用來施工攀登的「階梯」。納巴泰人戰敗羅馬軍隊後,似乎一夜之間灰飛煙滅無影無蹤,除了巖石上風化的洞穴、圖案和少量文字,什麼都沒有留下,而那些奇妙的文字至今無人能夠破譯,這裡的文明歷史甚至無人知曉,便無法傳播,所有的一切如果不是有這些遺蹟留存,便可以說什麼都沒有發生,所有的疑問更增添了佩特拉古城的神秘感。
佩特拉古城如一個巨大的舞臺,金燦燦的太陽像聚光燈一樣,照射在巖石和土地上,所有的一切都被罩上了一層金黃色。興奮的遊人們,熙熙攘攘,自拍的,和宮殿合影的,和駱駝拍照的,好不熱鬧。相信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會有各種相同和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除了一直以來單純的對「羅馬」二字所包含的藝術崇拜,更升級了對「羅馬時代」藝術的熱愛。想起學生時代,經常描摹羅馬柱上的紋樣,多少次在設計中牽強地加入這些元素,想到這些,站在那裡的我,傻乎乎地笑了,也許冥冥中那便是引導我來這裡的緣由吧,好吧,讓我繼續崇拜你!
特殊的地貌,使巖石在陽光下爍爍發光,呈現出金黃、玫瑰色和珊瑚色,甚至還有綠色藍色,這讓我想起了和美國的羚羊谷一樣五彩斑斕。這裡的巖石的紋理也非常漂亮,有的層層疊疊,紋樣如砂礫;有的摸起來溫潤如玉,有寶石般的光澤,好神奇。走過卡茲尼,峽谷便豁然開朗。山谷兩邊道路寬敞,巖壁上雕鑿著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建築,大概是墓穴或墓室。如天然屏障的山谷中,紅色、粉色的巖石上,有巨大的納巴泰民族的神廟、墓地、城門、教堂、劇場、浴池等建築,人類生活的必須品應有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智慧的創造結合,徵服了現代人。一路走來,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散落在幾公裡長的峽谷中,每看到一處都會駐足停留凝視,然後腦子裡非常無知地湧現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或「想像」,以及對「羅馬帝國」沒有理由的崇拜和欣賞,還有,「我終於在這裡」的得意和滿足,嗯嗯,我真的很幸運,我的心拜倒在你的腳下!
可以容納6000觀眾(也有說4000人)!世界上唯一在巖石上雕鑿的露天劇場,怎能不驚嘆!在這樣的「絕境」中生活,仍然要「唱大戲」、「觀大劇」,必定是豐衣足食吧?且生活奢侈,或者說皇家生活曾經的奢靡?
建於約公元七十年,曾經是皇家陵園,後被改建成拜佔庭教堂。
在這裡拍了好幾張照片,總覺像極了阿里巴巴發現的臧寶洞,如果老人不在,我上前喊:芝麻芝麻開開門!是否會發生點什麼呢?
那幾個背著布袋子的阿拉伯人,是不是已經把寶物裝入囊中?
沿著山谷往深處走,一路上與騎著毛驢、馬和駱駝的人們擦身而過,看那些阿拉伯人的打扮,恍惚進入了絲綢之路途中,好像數不清的阿里巴巴在山谷中遊蕩,真有些時間錯位,不知身在何方。
也把自己也打扮成「阿拉伯」人,帶著我的「驢友」——納尼(他陪著我走過很多國家,代替我打卡留念),風塵僕僕行走在山谷中,邊走邊瞄著身邊的帥哥,這也是我在旅行中的樂趣之一。
用自己的圍巾把自己也打扮成「阿拉伯」人,後來才知道,圍巾不是這樣亂「捆「哈哈!
這位描眉畫眼的「阿里巴巴」,給我印象深刻。
黑眼線、頭髮梳著幾根小辮,整齊的鬍子扎著一顆珠子,講起話來眉飛色舞像在演戲。
搶走我的娃——納尼,對著我嘰哩哇啦說了一籮筐的話,還把我的娃吊在一堆首飾上,對著納尼指鼻子又拍腦袋,嘰裡咕嚕講半天,好擔心搶走我的娃不還給我。
一路上像刷微信一樣一邊走一邊「刷」帥哥,在電影中看到過的「典型」的阿拉伯人形象,濃眉、畫著黑眼線,畫著煙燻妝、瘦高的鼻梁,骨骼分明,留著大鬍子,包著花圍巾,一臉狡詐,玩世不恭,又壞又帥的樣子,真的好新奇,也好喜歡他們長的樣子。於是,在山谷路邊小攤,買了一條圍巾,讓阿里巴巴幫忙圍起來,頓時覺得自己也「帥」了。
這才是正確的系圍巾的方式。
佩特拉一日,來回往返,爬上爬下走了一天,興奮掃除所有的疲勞。回來的路上,體驗了一小段馬車,簡直是人生最恐怖的「極速馬車」。車夫「阿里巴巴」一邊說「OK?」同時策馬揚鞭,馬車瞬間像驚了一樣射出去,一路狂奔!本想馬兒會慢慢走,最後欣賞一下沿途風景再拍幾張照,結果根本拿不住手機,立刻塞進包裡,雙手緊緊抓住把手,屁股像棒槌一樣一直在「敲打」座椅,幾乎坐不住,身體撞來撞去,感覺隨時會滾落馬車,那阿里巴巴依然嫌棄馬兒跑得慢,狠狠滴不停抽打著馬,完全不顧馬兒的感受,路人都用驚異的眼光躲閃著我們的馬車.下車後,阿里巴巴轉身要小費,「不是都給過了?」,他便毫不囉嗦即刻又狂奔而去,原來是急著趕路多接幾次客人多掙些錢,便也理解了。據說,在絲綢之路上,阿拉伯人又聰明又狡詐,天生是做生意料。不記得誰說過:旅行,就像美好的愛情,你愛上他,不是因為他給你了需要的東西,而是因為他給了你從未有過的感受。旅行,發現世界的神奇,也發現自己的心,自由,奔放,雖然僅僅是在路上的那些日子,或者在某一個時刻的,但是那些時候,都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謝謝您的閱讀,請點亮「在看」並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