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古鎮內參觀完,吃完午飯,我們去尋訪赤水河太平渡口,離古鎮入口很近。
在古鎮俯視赤水河
太平渡口遺址
紅軍長徵四渡赤水 「毛澤東及軍團首長渡口遺址」碑
基座碑文:1935年2月19日,毛澤東經古藺縣境白沙方向奔赴太平渡,在駐地榮盛通鹽號召開了軍團首長和主要負責人臨時緊急會議,詢問二渡赤水準備情況,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在會上作了具體匯報。當晚9時,毛澤東從這個渡口乘船渡過赤水河,從這裡船渡赤水的還有林彪、聶榮臻、左權……(後面內容被掩埋了)
三面形的「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 太平渡渡口紀念碑」。
旁邊的太平渡渡口紀念碑說明:為紀念四渡赤水戰役和革命先烈的豐功偉而建。碑基角高1.9米,分3節,每節50公分;碑高12米;碑頂旗長2.6米。這些數字連在一起,即1935/12/26,是取得四渡赤水勝利的193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生日,三角指向為太平渡渡口。
在紀念碑下面的河邊就是老鷹石,就是當年紅軍搭建浮橋的地方,在太平古鎮裡面參觀可以看到有的人家門前掛有「紅軍搭建浮橋的門板」的說明:紅軍長徵途中深得老百姓的擁戴,當時太平鎮的老百姓紛紛捐出自家的門板,幫助紅軍搭浮橋過河。在太平渡,在可謂是「戶戶住紅軍,家家捐門板」。浮橋搭成紅軍由此渡河,而現在,在河上面正在建設一座拱橋。
在旁邊還有好幾塊小的紀念碑。
在樓梯口旁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簡介》石碑:
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位於赤水河中下遊流域。1935年,中央紅軍分別於2月18日、19日和3月21日、22日,第二次和第四次從這裡渡過赤水河,當年紅軍搭浮橋的蔑索就拴在老鷹石上。有名的太平阻擊戰也發生在這裡。紅軍擊潰川軍潘佐旅、周化成部和駱國湘帶領的地方民團共三千餘人。
為了謳歌紅軍四渡赤水的偉大勝利,中共古藺縣委、古藺縣人民政府於1977年建立了渡口紀念碑。碑高12.26米,表示毛澤東誕辰日;碑座高3.5米,表示1935年;頂端三面紅軍軍旗表示紅軍三次轉戰古藺。
參觀完紅軍渡口遺址,我們回到現在的太平渡碼頭。至今,太平渡口還在使用,木船換成了鐵殼船,上面的橋建好後就方便了。我們從渡口坐船過河,向紅軍另外一個渡口二郎灘出發。
沿著赤水河谷旅遊公路前進,行軍難得的愜意,空氣清爽,一路風光。想到當年紅軍長徵可是翻山越嶺,尤其是在四渡赤水期間,忙於周旋,急於行軍,疲於奔命,要跳出敵人的包圍圏,他們恐怕是沒有時間和心情去看風景的……歷史與今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們能坐下來看風景了,這個基礎是他們打下的,他們是一群偉大的人,叫人怎麼能不懷念他們……
在路上碰到了兩位騎行愛好者。
有一座特大橋在修建。
抵達今天的目的地二郎灘(23公裡),住貴州習水縣習酒鎮,對面就是四川古藺縣二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