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過橋去四川古藺縣二郎灘渡口尋訪紅軍遺址。從一條小路下到河邊,找到了的那個在許多書籍與紀念館出現的標誌性的「二郎灘渡口」石刻。
對面是貴州習水
在二郎灘渡口參觀完,我們去老街紅軍街尋訪,當年這裡住滿了紅軍,街上掛牌的紅軍遺址隨處可見,雖然大多數的房子已經改建不是當年的了。
紅軍駐地舊址
張宗遜 黃克誠駐地舊址
二郎驛道 德謙裕鹽號
鄧家大院
二渡赤水簡介
1935年2月11日,中央紅軍從扎西(今雲南威信縣)調頭東進,回師黔北。
2月15日,中央軍委縱隊進駐古藺白沙場(今雙沙鎮),黨中央和中革軍委曾在白沙魚塘灣召開軍事會議,發布了《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以朱德名義下達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動計劃》:「我野戰軍以東渡赤水,消滅黔敵王家烈軍為主要作戰目標,決先由林灘經太平渡至順江場地段渡過赤水,然後分向桐梓地域前進,準備消滅由桐梓來土城的黔軍,或直達桐梓進攻而消滅之。」以紅一、紅三軍團為左右前鋒,紅五、紅九軍團殿後。
2月18日,左路紅一軍團二師進抵太平渡渡口,無敵人,迅速控制了渡口及船隻。
2月19日晨,右路紅三軍團十三團乘坐只能坐30人的3條小船搭載突擊隊渡河,佔領二郎灘渡口灘頭陣地後,3條木船繼續分批渡河,紅軍背水作戰。因黔軍雙槍兵們不敢沿河岸布防,突擊隊順利渡河上岸,紅12、13團後續部隊發起猛攻,強奪李家崗,側擊苞谷嶺,佔領把獅坳,俘敵500餘,繳獲各種槍械千數以上,很快擊潰守敵黔軍尤國才2個團。隨後,紅軍搭建浮橋,紅三、五軍團當天就全部渡河。
同日,紅一軍團在上下相距5華裡的太平渡、九溪口各架設一座浮橋。紅一、九軍團開始從太平渡、九溪口的浮橋上渡河到赤水河東岸。
2月20日,紅軍繼續在太平渡、九溪口渡過赤水河。軍委縱隊在淋灘渡搭浮橋渡過赤水河。
同日,中革軍委進至龍興場(今隆興鎮),林彪、聶榮臻率紅一軍團主力集結於土城、楓村壩一帶地域,軍團部進至土城附近。當晚17時,中革軍委作出次日行動部署後明確指示:赤水河上浮橋在22日全軍全部渡河完畢後,只須折除,不許焚毀,對船主應給費補償其損失。正是「不許焚毀」的這些浮橋,為中央紅軍後來在赤水河上的第四渡埋下伏筆。
過河後,中央紅軍東進習水縣直奔婁山關,回師黔北。
四渡赤水簡介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中央紅軍從茅臺以及附近的地區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
1935年3月20日,正當蔣介石調集軍隊急趨古藺之際,為迷惑國民黨軍,紅一軍團1個團帶著電臺偽裝主力,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敵向西;主力則由鎮龍山(今龍山鎮)以東地區,突然折向東北,於21日晚至22日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河(四渡赤水),再入黔北,從敵重兵集團右翼分路向南急進。
摘自《重走長徵路·紅一方面軍》華文出版社
資料數據來自《紅軍長徵史》《長徵》《長徵記》《中央蘇區史》《紅軍長徵追蹤》《重走長徵路:紅一方面軍》《苦難輝煌》《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紅軍長徵記》《陸定一·長徵大記事》等書和各地紀念館、紀念碑、黨史、縣誌書籍。
在參觀四川古藺縣二郎灘參觀完,我們返回貴州習酒鎮,向今天的目的地合馬鎮出發。
赤水河南岸吳公巖上刻著「美酒河」三個字的巨大摩崖石刻,由著名新聞學者、中將邵華澤書寫。赤水河全長523公裡,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水文氣候特性,聚集了上千家酒企,醞釀了茅臺、習酒、郎酒、望驛臺酒、既醉酒、國臺、懷酒等數十種蜚聲中外的美酒,佔中國名酒的60%,因此赤水河被稱作美酒河。昨天進入二郎鎮,就聞到空氣中飄著的濃濃的香味,真是不喝酒都有可能會醉酒。
路上遇到摩託車騎行愛好者
經過馬桑坪、沙灘驛站,抵達預定宿營地合馬鎮。四川瀘州的蘇哥、貴州習水縣的羅國倫大哥、雲南威信顧英忠老哥去茅臺經過這裡,停下合影,我們明天到茅臺鎮,一起參觀在茅臺舉辦的紅色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