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們從古藺縣城出發,沿著古藺河順流而下向太平渡進發。
經過永樂鎮、孫家壩後過古藺河到遵義市習水縣境內,走鄉村路經過麻柳灘、銀頂村。
在小河口又過古藺河,下午近6點到達四川古藺縣太平鎮。
在街上碰到2個穿紅軍服的小朋友,他們小學每個人都發了紅軍服。
太平古鎮住下後,晚上7點應彭德濤與陳克梅夫婦、太平古鎮景區徐主任的邀請到到太平古鎮景區「紅軍食堂」吃晚飯交流紅色文化長徵心得。
之後徐主任帶領我們到老紅軍胡道財的兒子胡敬華家裡,圍坐一圈,聽今年已經70多歲的胡敬華伯伯講述他父親老紅軍胡道財的往事。
胡道財,江西寧都黃陂鎮人,1910年出生,1929年當紅軍,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1935年1月29日,參加貴州習水縣土城青槓坡戰鬥,左臀被炸傷,之後忍著疼痛,參加了四渡赤水戰役。在雲南扎西時,取出了體內的一塊大彈片,小彈片由於太嵌入深而仍留體內。1935年3月,氣溫上升,傷口化膿發炎,無法行軍,他與其它5名戰友不得已留在了太平鎮,被當地地下黨組織安排在附近村莊的群眾家裡養傷。為了躲避反動派,他改名胡云清,怕江西贛南口音暴露身份,裝作啞巴,靠替人打工為生。
1946年,胡道財 學會古藺方言,然後結婚生子,生養了三個兒子,胡敬華是老大。解放後,胡道財體內最後殘留的小彈片才被取出,生活步入正軌。可是好景不長,因多次受傷和長期勞累,讓他全身都是病,因為家裡窮,沒有條件醫治,於1953年春天去世,年僅43歲。
父親去世時,胡敬華才7歲,母親不久也改嫁了,他們兄弟三人根本不知道父親是紅軍。而這一切,直到1981年他弟弟入黨時才弄清楚。後來他們回了江西寧都老家,見到了親族,認了親。父親在當地被評為烈士,50年代後期,他奶奶每月能領到撫恤金,直到1963年奶奶去世為止。「光榮烈屬『的牌匾被胡敬華帶回了太平,留作紀念,與當年紅軍留給父親治傷的三塊銀元一起成了他家裡的傳家寶。
胡敬華17歲時成為了赤水河上的一名縴夫,和他一起拉般的還有當年與他父親一起留在太平的老紅軍江明萬。
中間帶紅軍帽者為胡敬華
我們去時,胡伯伯正患感冒,還沒有好,他仍然為我們展示了一小段喊了拉縴時的號子,聲音渾厚有力、悠悠揚揚,節奏頓挫抑揚,很感染人。
今天又知道了一名老紅軍的故事,感謝胡伯伯的講述,感謝大家的助力與幫助,明天將在太平古鎮參觀。
關於老紅軍胡道財的故事,我寫的只是一個梗概,在《千裡徵戰人未還》一書中有更詳細的內容介紹,這是一本專門介紹紅軍長徵時散落在各地的老紅軍的故事採訪集(土城老紅軍何木林的故事裡面也有),由轉業軍人、武漢晚報記者、曾經重走長徵路的湯華明前輩所著。我和朋友小陳在重走長徵路時與湯老師結識,走完長徵路後一起去武漢拜訪了湯老師,獲得了湯老師贈書,他是一位非常熱誠的紅色文化的記錄者與傳播者。
《千裡徵戰人未還》一書中關於老紅軍胡道財故事的採訪與記錄。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