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對峙事件已持續發酵一段時間。據印媒報導,7月14日,中印第四輪軍長級會談舉行,會談雙方分別是印度第14兵團司令辛格中將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司令柳林少,會談地點是位於中印邊境實控線印方一側的楚舒爾。
據報導說,此次軍長級會談結束後,雙方還將在外交層面舉行新一輪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會議。
就目前來看,通過前三輪軍方高層會晤,中印邊境局勢逐步緩和下來,兩軍已經從加勒萬河谷等多個對峙點脫離接觸,不過班公湖地區仍是僵局中的最大癥結。一名印度匿名政府官員表示,由於中方軍隊在班公湖地區和達普桑盆地等處仍有駐軍,「這可能會成為此次會談的難點」。
據悉,印方要求中國將所有軍隊從班公湖地區撤離,而中國軍隊的確也在行動,已進一步減少軍事存在。但印度卻是「雙標」,一邊敦促中國撤軍,一邊在增強軍事力量。據印媒報導,印軍近期將從美國訂購7.2萬支突擊步槍和「烏鴉」無人偵察機,以及以色列產「螢火蟲」微型戰術遊蕩武器系統,充實邊境部隊軍備。另外,據報導,7月3日,印度總理莫迪還突訪了附近的一個軍事基地,這些行動更加激化了兩國緊張關係。
照此來看,儘管目前雙方均展現出為緊張局勢降溫的誠意,但想要快速結束對峙局面,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也不禁讓筆者聯想起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事件。當年,中印洞朗事件對峙在持續72天後宣告和平解決。並且是先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在派人員去現場進行確認後,中國軍隊便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同樣是中印對峙,兩次的事態發展為何不同?
首先便是領土爭議問題。毫無疑問的是,洞朗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洞朗對峙事件的本質是印軍非法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領土。因此,無論印軍怎麼「折騰」,也不能歪曲這個事實。但是,加勒萬河谷之爭,就顯得複雜許多。
確切來說,加勒萬河谷之爭是由於沒有劃界的邊界留下的糾紛和安全隱患。
1959年,印軍「無恥」的向我國西藏境內推進。加勒萬河谷被印軍佔領,印軍沿河谷向我國縱深推進了10多公裡,並在河谷兩側的山坡上修建了工事。
1962年10月,解放軍收復被印軍侵佔的領土,其中也包括加勒萬河口。1962年11月,為了緩和與印度的緊張關係,我國邊防部隊主動後撤,與印軍脫離接觸。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控制線20公裡以內地區。包括加勒萬河口,我軍也退出了。
後來,加勒萬河口又被印軍重新佔領,印軍沿河谷前推了5公裡,與我軍形成對峙。隨後又被我軍攆了回去,我們在河口山頂設有巡邏哨,監視印軍在什約克河軍事基地的動向。這就是我軍長期防守加勒萬河口的原因。
如此反反覆覆,直到2020年5月,印軍單邊改變現狀,修公路、架橋梁、設置武器裝備,再次打破寧靜。接著,便是日前大家都知曉的邊界對峙事件。
另外,加勒萬河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勒萬河谷和河口對我國邊防十分重要,印軍當然不願意我們前出到河口位置,這也是印軍拼死也要趕我們進河谷的原因。
而目前有地圖關於加勒萬河谷的控制線,都是印軍單方面提供的對峙線,但並不是兩國的邊界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兩國的暫定控制線應該在加勒萬河口與什約克河的交匯處,什約克河應為暫定邊界線。
不過,加勒萬河口是中國的,中國擁有整個加勒萬河谷的所有權。這個所有權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會改變。
另一個方面則是,洞朗事件是以比較「圓滿」的狀態進行了結束,「圓滿」之處在於對峙雙方未傷一人未損一兵。而此次對峙事件涉及死傷事件,印度不論是礙於面子,或者是迫於國內政黨以及輿論的壓力等等,這都讓此次邊境事件的性質和影響跟以往相比有所不同。
有專家表示,第四輪軍長級會談「至關重要」,但恐怕不會一蹴而就地解決所有問題。
另有專家分析,目前來看,中印關係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到一種相對良好的狀態,但如果雙方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彼此釋放積極信號,並採取行動加強邊境地區信任措施建設,相信這對重要的鄰居關係依然有機會和解。
的確,目前兩國的互動情勢相較複雜,既有諸多的消極面,也有相對積極的一面。所以人們不禁要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預測兩國關係發展走勢的確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考察中印兩國互動關係史,我們會發現近年來中印關係經歷了起起伏伏,不過每次還是走出了危機。雖然這次危機較為嚴重,但如果雙方接下來能夠都以積極心態應對處理,向彼此釋放更多的積極信號,相信中印關係依然有回歸到健康軌道的機會。(楊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