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沙特爾大教堂,全稱沙特爾聖母大教堂,坐落在法國厄爾-羅亞爾省省會沙特爾市的山丘上。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沙特爾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沙特爾大教堂部分始建於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災,26年後重建,是標準的法國哥德式建築。它高大的中殿呈純哥德式尖拱型,四周的門廊展現了12世紀中葉精美的雕刻,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閃閃發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那麼非凡卓越,堪稱經典傑作。
鳳凰衛視中文臺《築夢天下--沙特爾大教堂(下)》播出,以下為文字實錄:
周瑛琦:大家好,歡迎收看築夢天下,我是周瑛琦。在上一期節目當中,我們說到了沙特爾大教堂--這一哥特經典誕生之前的一系列故事,這期節目我們繼續和你聊聊它的前世今生。沙特爾大教堂代表了哥德式建築和中世紀基督文明的輝煌成就,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並稱法國四大哥德式教堂。這座教堂於1194年被大火吞噬了之後,立刻展開了重建工作,由木質轉為石質。那時候的工程和現在一樣,也是先打地基,再壘石塊砌牆壁,最後封頂。當時教會給石匠們下達的命令就是,要創造一個前無古人的大教堂。然而,在生產力落後的中世紀,石匠們是如何創造出這一建築奇觀的呢?
解說:1217年,歷經23年的重建,沙特爾教堂外牆的工程即將完成,重建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屋頂。設計師意識到,如果要儘量多的讓光透過,就需要超薄的天花板和屋頂,而薄薄的牆壁將很難撐住傳統的屋頂設計,怎麼辦?石匠們想出一個辦法,把拱頂設計成肋筋形,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哥德式建築的標誌之一。石拱肋支撐拱頂的重量,直接轉移到下面的牆壁。
解說: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石匠們擔心屋頂的重量不只向下轉移,也會向外分散。這樣一來,新教堂就會崩塌。怎麼辦?
解說:當時的歐洲城鎮充斥著些木屋、作坊、小巷、排水溝和豬欄的簡單建築體,修建如此高的建築,則必須經過精密的科學測量。當時教會學校開設了數學、幾何、力學等基礎學科,經過不斷地推斷和論證,哥德式建築結構法則日趨成熟,能夠較為科學地運用到石匠們的實際施工中。
解說:他們創造性地發明出飛扶壁,能夠把拱頂和牆壁銜接起來。這樣一來,任何向外擴散的力透過石柱轉移到地面,教堂就穩定了。石匠們在整個結構四周增加了幾十座這樣的飛扶壁,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座大教堂能把飛扶壁列入設計的重點。
解說:但是,這種設想沒有任何前車之鑑,而且當時沒有大型的起重工具,要建起這幢當時的"摩天大樓",還真不容易。當時的歐洲,戰亂頻繁,有人從戰爭當中汲取到經驗,把拋石機進行改良,利用拋石頭的辦法,把石料運送到更高的地方。這一歪打正著的發明,和後世的起重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它的幫助下,沙特爾大教堂的結構修築得以順利完成。
周瑛琦:為什麼沙特爾大教堂的重建要規劃得這麼高呢?除了它是教會的形象工程之外,客觀上的自然條件也是其中之一。我們知道,沙特爾大教堂位於巴黎市郊,而巴黎地區位於北緯49度左右,尤其是在冬季,陽光就不那麼充沛,早晨9點開始看到陽光,到了下午4點就需要點燈了,而教堂裡則更為黑暗。幾百年來,法國北部的建築師們一直致力於解決室內採光的問題。後來他們發現,提升教堂的高度、加大玻璃窗的面積可以吸納更多的陽光,於是,豎長的玻璃窗和尖形拱頂這一建築形式也就應運而生。
解說:尖形拱頂之下,沙特爾大教堂的石匠們把教堂分為三層,帶許多柱子和拱門的下層,高度和頂層或天窗層相同。中間一層由三拱式拱廊樓座組成,牆面沒有那麼多由彩繪玻璃窗和拱門組成的精緻雕像裝飾。
解說:拱門四周有七個象徵自由藝術的雕塑,即語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和音樂,這都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學科。每一學科都以女子形象來表現,每個形象代表一個著名歷史人物,譬如基凱羅、亞裡斯多德和畢達哥拉斯。這七個自由藝術雕塑象徵中世紀對知識的尋求和探索,也是人們第一次把藝術的象徵,表現在教堂正面。
解說:在它們之上,把三個通道聯在一起的大型雕飾講述著聖母和聖子的早年故事,特別的事,這裡並沒有耶穌受難的場面,因為在12世紀,受苦和恐怖的描述只限於懲罰罪犯的場面。這些拉長的雕像顯得既神秘又生動,他們都像無重力的神秘物體,守護著教堂的入口,儘管不屬於人間,但它們似乎也擁有自己的靈魂。
解說:拱門下方的雕像裝飾描述已逝的歲月和未來的時間,從耶穌升天直到最後審判日、他再次降臨那天。聖奧古斯丁認為,時間將在最後審判日那天結束,之後便是永世了。但在中世紀人們的心目中,世界末日隨時都會降臨。
解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到由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從藝術史的角度講,中世紀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終止,前後長達一千多年。在這漫長的一千年裡,整個歐洲完全處於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處於被禁錮的狀態,古希臘和古羅馬所流傳下來的燦爛文明幾乎完全衰竭,以致於後來崇尚古典藝術的人都稱中世紀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地中海傳統,教會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權威和組織者,藝術也完全為宗教服務,非寫實的、教條的、充滿宗教色彩的藝術風格主宰了整個中世紀,也成為後世人們心目中中世紀的經典。沙特爾大教堂就書寫滿了它們的印記。
解說:建築是中世紀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個宗教狂熱的時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幾乎都作為建築的一部分出現,內容所表現的幾乎都是宗教故事和《聖經》中的人物。
解說:沙特爾教堂西大門的右側入口就是獻給聖母的,她坐在拱門最高處,懷裡抱著一個嬰兒,下面的雕像描述了耶穌降生的故事:天使向人間報喜,說耶穌降臨了,出現在桌上的盤子裡。牧民們一聽到救世主的誕生,就立即帶著他們的牲畜去敬拜聖子耶穌。這樣的圖像在出現在教堂正面,還是第一次。
解說:而在教堂內部,頂上的窗戶從右到左,用不同的顏色表現出黑暗到光明的轉換,分別講述著基耶穌生前、受難和復活的故事。
解說:窗戶之下,是曲折的迷宮,據說過去的朝聖者必須先跪著走到迷宮中央,才能進入大教堂,走完一圈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不少信徒在這裡念誦天主教會傳統的玫瑰經,以此尋找救贖之路。
解說:相傳,中世紀沙特爾大教堂的神父們就在這個迷宮裡跳舞,以慶祝耶穌的復活和創世紀的開端。從此之後,迷宮就成了拯救的象徵,誰要能通過迷宮,他就能與上帝溝通。當最後走到中心時,就可以抬頭看到大教堂的奇觀--玫瑰花窗。窗戶代表了太陽,也就是耶穌的象徵,而玫瑰,則代表聖母瑪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