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閏月
廣東省中醫院風溼免疫科
主任醫師
擅長治療類風溼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乾燥症候群、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其他結締組織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症狀的自身免疫疾病,我國有超過500萬人的患病人群,其中有80%都是女性患者,且多發於20-55歲之間。
為什麼類風溼會更加「青睞」女性呢?
「這與女性的雌激素分泌有很大的關係,當女性處於雌激素變化較大的時期,如育齡期、更年期,在這些階段,女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病率也會提升。」
廣東省中醫院風溼科黃閏月主任表示,很多人都會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其實不然,有許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年輕時就已經患病,但是沒有發覺,直到病情發展得比較嚴重了,才會到醫院就診。
類風溼性關節炎都有哪些症狀?
類風溼性關節炎其實很容易被人忽略,早期時出現一些輕微的症狀,極易被忽略,直到病情嚴重才就醫,為後續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因此,當身體發出「警報」時,則要多加留意,及時就醫檢查。
那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常見症狀都有哪些呢?
黃閏月主任指出,類風溼關節炎症狀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關節症狀,另一類是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是風溼性關節炎最為突出的表現。
患者的關節會出現腫痛和晨僵,發生的部位多為小關節,還會出現對稱性的受累,以及多個關節都會受累,包括顳頜關節,肩關節、肘關節,手部的關節,以及膝關節,以及踝關節。
發病初期的關節表現為關節腫痛、晨僵,最後可發生關節畸形,並喪失關節正常的功能。
關節外症狀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會有疲憊乏力的表現;
(2)部分患者會有低燒,輕度的發熱,以及出現呼吸系統受累,表現為乾咳,勞累以及呼吸困難;
(3)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膚受累,皮膚潰瘍,以及雷諾現象;
(4)部分患者會出現周圍神經病變,手麻、腳麻的症狀。
以上這兩大類的症狀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中都較為常見。
若是身體出現這些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後仍無法緩解,應引起注意,及時到醫院就診為宜。
六大治療方式
可「對抗」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可不小,但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可以與之「對抗」呢?
黃閏月主任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比較常用也比較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非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是不可或缺的類風溼關節炎治療藥物,但它只能緩解症狀,不能控制病變進展。
改善病情抗風溼藥
改善病情抗風溼藥是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的基石,也是國內外指南共同認可的一線藥物。
它可以控制病情進展,臨床觀察證實能明顯減少關節畸形的發生率。
糖皮質激素
只適用於少數特殊病人,如處於急性期的患者,雖可使關節炎症狀得到改善,但不能控制病變進展。
需要注意的是,激素的副作用大,應嚴格用藥。
中醫療法
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
綜合運用中醫療法,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無併發症並且安全性高,效果明顯。
針對疾病病機特點和個人體質辨證選方而用藥,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和小分子靶向藥療效確切,但需要嚴格掌握適應症,與中藥協同治療,效果會更好。
手術
當疾病進展到後期,關節畸形失去正常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則需行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關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多患者由於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在治療中往往會走入一些誤區。
黃閏月主任指出,很多患者對糖皮質激素的認識較為片面,往往會「望激素而生畏」,害怕用了激素後產生的副作用大。
其實,某些急性患者,在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仍不能減輕體現,或伴有明顯全身體現或內臟器官勞累時,仍需求協作恰當量的激素醫治,但需要合理使用、合理減量。
也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擅自減藥、停藥的情況,非常不利於緩解病情,遵照醫囑規範用藥是最好的。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注意什麼?
牢記「三不一少」原則
想要緩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情,除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之外,飲食的控制也尤為重要。
黃閏月主任提醒道,在飲食方面,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應注意堅持做好「三不一少」原則。
「三不」即不宜吃辛辣刺激食物、不宜吃糖類及脂肪類食物、不宜吃鹽分含量高的食物,這些類型的食物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害,加重病情;「一少」即少飲酒,控制飲酒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更有益於健康。
【中醫在身邊】簡介
一味藥、一劑良方、一套療法,與你講解簡單實用的中醫治病養生之法!家庭醫生在線與廣東省中醫院攜手打造優質中醫直播欄目——《中醫在身邊》,為你與名中醫之間搭建溝通互動平臺。從膳食到湯藥,從養生到治病,你想知道的中醫奧秘都在這裡!
(本欄目由廣東省中醫院與家庭醫生在線聯合製作)
採編:葉群華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