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瑞摩黃金頭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吃一個漢堡,喝一杯拿鐵,就能判斷一個國家的貨幣被高估還是低估了?
《經濟學人》在周二發布了購買力平價年度指數,巨無霸指數。購買力平價的大前提是,兩種貨幣的匯率會自然調整至同一水平,使一籃子貨物在該兩種貨幣的售價相同(一價定律)。人們通常以購買力平價指數來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否合理,判斷某種貨幣是否被高估/低估。
在巨無霸指數中,這個「籃子」貨物就是一個在麥當勞售賣的巨無霸漢堡包。它的理想情況是,麥當勞的一個巨無霸漢堡,按各國匯率折算成美元,價格應當相同。而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經濟學人》2017年最新巨無霸指數
在此次發布的巨無霸指數中,埃及鎊成為了世界上最「便宜」的貨幣,相比於美元被低估了67%;美國大選後,由於擔憂貿易戰爭的發生,墨西哥比索一度「受傷」,但在過去六個月中表現出了反彈態勢——從被低估56%回升至48%;相似地,民粹主義恐慌曾使歐元一度表現緊張,而今重拾信心,目前相較美元被低估16%,高於此前被低估20%的水平;然而,某些貨幣始終表現良好,例如瑞士法郎就保持在高估27%的水平。建議對高山滑雪感興趣的美國遊客自備漢堡。
總的來說,以巨無霸漢堡為基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貨幣相較於美元都處於被低估的狀態,仍需大幅升值。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衡量貨幣購買力的另一指數——星巴克中杯拿鐵指數(Tall Latte Index)卻顯示出了相反的結果。它於2004年被《經濟學人》首次提出,其原理與巨無霸指數基本相同,在這裡,「籃子」貨物換成了星巴克的中杯拿鐵咖啡。以巨無霸指數類比,在美國的星巴克購買一杯中杯拿鐵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這一指數的結果卻顯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星巴克飲料卻幾乎是售價最低的。
以人民幣為例,如果按照巨無霸指數,人民幣嚴重被低估;但若按照星巴克指數,人民幣價值卻又與美元基本持平。為什麼原理相同的這兩種指數,顯示出的結果卻大相逕庭?答案可能要結合這兩種商品的相對成本來分析。
今年5月,一家市場調查公司ValuePenguin的研究顯示,除了匯率以外,結合不同國家星巴克的生產、銷售成本以及各國收入水平來看,在中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一杯中杯拿鐵所體現的相對成本可能會超過7美元。而在俄羅斯,更是超過12美元。相較於這些地區,中杯拿鐵在澳大利亞(2.86美元),英國(2.88美元),紐西蘭和加拿大(均為3.06美元)的相對成本似乎與美國更為可比。
而巨無霸指數能夠較好地比較各國購買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麥當勞已在全球各國較為普及,巨無霸漢堡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均有銷售,且其製作工序、用料大致相同,銷售一個巨無霸漢堡所花費的服務成本在各國也基本持平,所以具有更多的橫向可比性。
而在許多新興國家,星巴克面向的仍然是以白領為主的較高收入年輕群體,而非發達國家面向包括學生在內的普通大眾,這便產生了定價以及服務成本的差異;原料方面,咖啡豆和牛奶等配料的價格在各國也出入較大。
因而,在以這兩種購買力平價指數為參考時,我們應注意到他們自身的局限性。巨無霸和中杯拿鐵都屬於貿易商品,相比於非貿易商品(例如房產),貿易商品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都有較大差異,以此來衡量各國的匯率水平,難免偏頗。另外,即使不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異,由於不同國家、甚至不同城市之間消費者對待商品的偏好是不一致的,也會導致價格的「虛假」。對於非完全浮動匯率的國家,這種指數也是偏離實際均衡的。
如此看來,通過巨無霸、星巴克指數的確能夠簡單判斷各國貨幣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而各國貨幣購買力水平、匯率的差異並不僅是單一商品的價格能夠完全解釋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瑞摩黃金頭條
(責任編輯:嶽權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