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拜把兄弟許崇智的宦海沉浮

2020-12-13 黨史頻道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許崇智是國民黨元老,還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他曾擔任過孫中山大元帥府的陸軍總長、建國粵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部長等要職,一直是蔣介石的上級。1925年8月,國民黨左派廖仲愷被刺殺後,蔣介石和汪精衛趁機合謀,以他的部下涉廖案為名,將許崇智排擠出廣東,從此,他淡出國民黨權力中心。後來,汪精衛在南京建立日偽政府,要他出任偽職,遭到他的堅決拒絕。最後,他在香港病逝。

推翻滿清舉義旗,討袁護法平定兩廣

許崇智,字汝為,廣東番禺人,出身名門貴族。早年他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回國後到福建新軍中任職,起初是擔任第10鎮第40標統帶(相當於團長)。不久,他又升任該鎮第20協統領(相當於旅長)。

1911年春,許崇智在新軍中加入同盟會。這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彭壽松、許崇智等人在福建積極響應,並說服第10鎮統制孫道仁一起起義。11月8日,許崇智指揮起義新軍分別攻打福建總督府和旗兵營,很快就將清兵消滅,閩浙總督松壽服毒自殺。

11月11日,福建軍政府正式成立,孫道仁出任都督,許崇智被推舉為福建海陸軍總司令。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許崇智被孫中山任命為民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

1913年7月,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爆發。7月12日,江西李烈鈞在湖口宣布獨立,江蘇、安徽、廣東等省亦相繼宣告獨立。袁世凱派人至福州,唆使許崇智舉兵進擊江西及江蘇之側背,許崇智斷然拒絕。他響應二次革命,於19日通電宣布福建獨立,並出任福建討袁軍總司令。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最後討袁戰爭失敗,他只好逃往上海。

不久,許崇智東渡日本。在東京他第一次遇見了蔣介石,但並未深交。此時,孫中山正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他加入了該組織,並被推舉為軍務部長。接著,他輔助孫中山籌劃在國內組建中華革命軍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軍,居正、陳其美、于右任、胡漢民分別任總司令。隨後,他奉孫中山之命去山東,協助居正指揮東北軍北上討袁。5月,他任東北軍代總司令職。

這時,蔣介石受孫中山派遣來到山東,參加東北軍事務。不久,經許崇智推薦,蔣介石被任命為東北軍參謀長。不過,此時袁世凱病逝,討袁已失去意義,蔣介石與許崇智只好離開山東,先後回到上海。

許崇智回到上海後不久,就與蔣介石、張靜江焚香換貼,拜為金蘭兄弟。在他們三人中,張靜江的年歲最大,許居二,蔣居三。所以,蔣介石口口聲聲稱許為「二哥」,一時十分親熱。

1917年7月,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9月,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就任海陸軍大元帥,下令討伐段祺瑞,許崇智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軍長,不久又兼陸軍總長,幫助孫中山處理軍務。

這年12月,孫中山以廣東省防軍20個營為基礎,成立援閩粵軍,編5個支隊,以曾為廣東都督的陳炯明為總司令,許崇智為第二支隊司令(降級使用)。蔣介石在次年3月南下,被任命為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參予擬訂作戰計劃等事宜。由於蔣介石不被陳炯明重用,不到半年就辭職去了上海。

1918年5月,援閩粵軍分三路向北洋軍閥控制的福建進軍。許崇智率第二支隊為左翼,向閩西南進發,很快攻克上杭、武平等地。援閩粵軍所到之處,地方武裝和民軍亦紛紛歸附。很快援閩粵軍擴大到2萬餘人,重新編為兩個軍,陳炯明以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許崇智升任第二軍軍長,轄4個支隊。蔣介石在「二哥」許崇智部下任第二支隊司令。

1920年7月,桂系軍閥陸榮廷圖謀侵佔廣東地盤,以討伐福建北洋軍為名進攻粵軍。8月,孫中山命令援閩軍回師廣東。許崇智當即指揮所部返回,10月下旬攻克廣州,驅逐陸榮廷、莫榮新的勢力,結束了桂系軍閥在廣州數年的統治。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後,決定繼續出兵討伐集結在桂林的陸榮廷等人的萬餘部隊。許崇智聽從孫中山的命令,率領第二軍沿四會廣寧之線向賀縣進擊,直取桂林。8月,粵軍完全佔領廣西,陸榮廷等逃亡。許崇智為孫中山統一兩廣作出了貢獻。

跟隨孫中山義無反顧,平叛軍多次立功

兩廣統一後,孫中山決定北伐,討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方的直系軍閥曹錕和吳佩孚。1921年12月,孫中山在桂林組織北伐大本營,任命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袁程萬、谷正倫分別為粵、閩、滇、贛、黔軍總司令,準備借道湖南大舉北伐。許崇智等人擁護孫中山的北伐決策,但是留守在廣東的陳炯明,卻與直系軍閥暗中勾結,破壞北伐大計。北伐前,許崇智和蔣介石都主張先回粵鞏固後方,後北伐,原因是怕佔據粵東的陳炯明生變。孫中山不以為然,認為陳炯明不會鬧事。由於湖南省長趙恆惕又不允許借道,孫中山又決定改道江西進行北伐,以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總指揮。在前線的許崇智與李烈鈞則立即率師分途北進,於6月13日攻克贛州,又進至吉安,直指南昌。

果然不出蔣介石所料,6月16日夜,陳炯明在廣州突然發動武裝叛亂,炮轟總統府。孫中山穿過槍林彈雨,逃到白鵝潭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上避難,並指揮海軍艦隊討伐叛軍,同時電令入贛的北伐軍回師廣東平叛。許崇智接到孫中山的電令後,立即率領第二軍及李福林、朱培德部回師,在韶關至翁源一帶與叛軍展開了激戰。苦戰數日,由於彈盡援絕,許崇智只好率部退入贛南瑞金。

1922年6月18日,處於困境中的孫中山,急電在寧波老家的蔣介石:「事緊急,盼速來。」本來,蔣介石是因為孫中山不聽勸阻才賭氣回老家的,他一看孫中山遇難,覺得這是一個重要時刻,便決定立即啟程奔赴廣東,於29日來到停泊在黃埔的永豐艦上,與孫中山共患難,為孫中山出謀劃策,最終使孫中山脫險,8月9日,又將孫中山護送到上海。從此,蔣介石獲得了孫中山的信任。

在江西的許崇智,知道回師廣東已不可能了,就策動皖系駐閩之混成旅旅長王永泉,聯合行動進取福州。10月中旬,許崇智率餘部一萬餘人在延平(今南平)與王永泉部會合後,圍攻福州,直系福建督軍李厚基被打敗後逃走。許崇智佔領福建後,部隊又迅速擴充到2萬餘人。

孫中山在上海聞知福建大捷的消息後,非常高興,立即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所部編為3個軍共12個旅。經許推薦,蔣介石被任命為第二軍參謀長。但因蔣介石與粵軍一些將領不和,便很快離職。

這年12月,孫中山策動桂軍劉震寰、沈鴻英和滇軍楊希閔,組織西路討賊軍,擊敗陳炯明叛軍,次年1月攻佔廣州。孫中山於2月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任命蔣介石為大本營參謀長,但蔣介石並未立即到職。

1923年4月,吳佩孚派人策反沈鴻英,沈鴻英反叛,廣州形勢危急。孫中山電令許崇智率師回粵,以拱衛大元帥府。許崇智接電後立即率師來援。但中途遭到叛軍陳炯明的部隊和林虎部隊的阻擊,損失慘重。回到廣州時,只剩下5000餘人,已難以與滇、桂軍隊抗衡。不久,陳炯明叛軍又蠢蠢欲動,許崇智率粵軍駐博羅,遭叛軍猛烈攻擊,許緊閉城門固守待援,被圍十餘日。後來得到李濟深部相援,才得以解圍。11月,許崇智率餘部回到廣州。接著,孫中山就把廣東所部粵軍統一編為建國粵軍,許崇智被任命為建國粵軍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介石為參謀長。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許崇智擁護孫中山的決策,當選為中央候補監察委員,同時又被任命為中央黨部軍事部長。蔣介石因資歷不夠,未能參加大會,情緒頗為低落。

國民黨一大期間,孫中山決定籌建黃埔軍校,設立建校籌備委員會。經許崇智推薦,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接受任務後,常為經費不足、校舍破舊而發愁。更使他不滿的是在國民黨一大選出的領導機構中沒有自己的位置,因此,他於2月21日提出辭呈,返回老家奉化。此後,雖經孫中山、許崇智、廖仲愷等人多次去電催促,但他仍不返回。

3月31日,許崇智專程由上海趕到奉化,勸說蔣介石回粵,他除給蔣講辦軍校是為黨國造就軍事人才的重要意義外,還答應向孫中山舉薦蔣為粵軍參謀長,蔣這才隨許崇智回廣州。5月3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為黃埔軍校校長兼建國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1925年1月7日,盤踞在東江的陳炯明自稱「救粵軍總司令」,乘孫中山北上之機,準備進犯廣州。廣州大本營決定東徵討伐,分三路向粵東進軍。許崇智為右翼總司令,指揮粵軍精銳張民達的第二師、許濟的第七獨立旅及蔣介石率領的黃埔軍校兩教導團,部隊於2月初沿廣九路出擊,14日即攻克陳軍東江門戶淡水。但是東徵軍的中路劉震寰的桂軍和左翼楊希閔的滇軍卻按兵不動,暗中還與陳炯明叛軍勾結。形勢緊急,許崇智下令所部於19日急速前進,接著又調來駐西江的粵軍第一師陳銘樞旅和吳鐵城警衛軍,合力擊潰叛軍主力洪兆麟、林虎等部,接連取得平山(惠東)、三多祝、棉湖等役的勝利,至3月下旬平定粵東。而劉震寰、楊希閔卻將滇、桂軍從東江撤回,並與北洋軍閥密謀,於6月初在廣州發起叛亂,東徵軍迅速回師,很快消滅滇、桂叛軍2萬多人,一舉穩定了廣東的局勢。

因部下涉「廖案」,被蔣介石藉故解除兵權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正在東徵前線的許崇智,為失去革命領袖和良師益友而悲痛不已。據說他特以電報建議每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會,以緬懷孫中山。這個建議後來得到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實施。

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任外交部長,許崇智任軍事部長,廖仲愷任財政部長。許崇智還任國民政府所屬的廣東省政府主席兼軍事廳長,蔣介石除主持軍校外,還被任命兼廣州衛戍司令一職。

8月20日,廖仲愷被人暗殺,為偵破此案,國民黨中央決定,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3人組成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8月24日,蔣介石以廣州衛戍司令名義,宣布廣州戒嚴。他派何應欽率領黃埔學生軍擔任市區警戒任務,控制全市。

此後,形勢對許崇智越來越不利,因為粵軍中有些將領涉嫌廖案。這些將領對廖仲愷嚴格紀律,統一財政稅收,禁菸館賭場等舉措多有不滿,而以許崇智為保護傘。早前蔣介石就嫌許崇智對粵軍將領過於寬縱,又對許的縱情酒色而高居要職不滿。此時便藉口廖案,整治粵軍。許崇智無可奈何,只得下令將涉嫌廖案的粵軍第一軍軍長梁鴻楷、第一警備司令梁士鐸等人逮捕,他們的部隊則被蔣介石指揮的第一軍包圍繳械。此後,蔣介石又說還有很多粵軍將領與廖案有牽連,粵軍已不可靠,為安全計,改派黃埔學生軍負責許之警衛。許崇智沒料到,他這位金蘭兄弟會奪他的軍權。當許崇智覺察自己已遭蔣軟禁時,就立即電調住在東莞、增城、寶安一帶的許濟(他的堂兄弟)、莫雄兩師來廣州為自己保駕。不料,蔣介石早有準備,許、莫兩師一到廣州,就被包圍繳械。接著,19日夜,他又派黃埔學生軍包圍粵軍總部和許崇智的住處東山公館,解除了許的衛隊。

蔣介石為了奪取許崇智的權力,與汪精衛合謀,進一步逼宮。當夜,蔣介石突然打電話對許崇智說:「現在廣東空氣,對總司令(指許)非常不利,不如請你短時期離開一下。等到我們把事情弄妥當了,以後一定再請你回來主持軍事。」隨後,他派人給許送去了一封長信,信中先是歷數許崇智的過錯:軍紀散漫、侵吞軍餉、用人不當等等;然後是威逼許崇智,讓他暫時離開廣東;最後是許諾3個月後讓他復職。許崇智看完信後,見大勢已去,又幻想3個月後真能復職,於當天深夜拿著蔣介石派人送來的2萬元費用,乘輪船離開廣州去上海。路上還有蔣介石派的一支隊伍護送。自此,許崇智在國民黨中的軍事首腦地位被蔣介石取代。

許崇智被蔣介石驅逐到上海後,就住在英租界一套豪華的洋房裡,過起了寓公生活。不久,蔣介石又派人送去了20萬元作安家費。以後,每月發給許崇智1萬元作生活費。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又在南京另立中央,與以汪精衛為首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這時,許崇智活躍起來,期盼東山再起。他和張繼在上海同汪精衛、孫科直接會談,提出寧、漢、滬3個中央黨部合為一體,共同組織一個中央特別委員會,行使中央職權。但是這個特別委員會成立後僅存在3個月就解散了。隨後,許崇智就出國考察。

蔣介石掌穩國民黨中央大權後,許崇智對他長期擱置自己非常不滿,一再揚言要揭他的「逼宮」陰謀。為防不測,他將蔣介石的那封信攝影複印,分地保管。蔣介石也明白自己的親筆信落在許的手裡是個禍根,一再想要收回此信,但許託言已經遺失加以拒絕。後經戴季陶、吳稚暉等人周旋,蔣介石在許崇智出洋考察之際,送給旅費30萬元,才達成默契不再聲張。

國民黨各派反蔣勢力在與蔣介石的鬥爭中,許崇智常常是被策動、爭取的重要對象。1929年冬,唐生智發動反蔣,許崇智於12月6日通電蔣介石,勸其引退。蔣介石很惱火, 12月12日,在國民黨的中常會上,蔣介石以「陰謀反動,危害黨國」罪,將許崇智加以通緝。1931年2月,蔣介石因為胡漢民反對自己制定「訓政時期約法」,將胡漢民軟禁於湯山。國民黨內各反蔣派系的首領群集廣州,於5月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並另立「國民政府」,許崇智被迎去廣州,委以要職。

「九一八」事變後,許崇智曾多年擔任中央監察委員。後來還被任命為監察院副院長,但仍是徒具虛名,未有實權。

保持民族氣節,寧死不做漢奸

1937年11月,日軍攻佔上海後,許崇智到租界裡避難。蔣介石擔心他落入日軍之手,先後兩次派人給他送去共15萬元,催促他早日離滬。1939年夏秋間,許秘密前往香港。這時汪精衛正在南京組建汪偽政府,想拉他下水,並以高位為誘餌,他不為所動,斷然拒絕,還明確聲稱準備轉赴重慶團結抗日。他於次年冬天在杜月笙的陪同下飛抵重慶,但並未受到蔣介石的禮遇厚待,蔣只給他個掛名的監察院副院長的虛位。他不滿意蔣的安排,不過半個月又返回香港寓居。返港後,他與杜月笙等人合夥開了一家同德鹽業公司做買賣,並繼續得到蔣介石的接濟。

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後,許崇智與重慶方面聯繫,請派飛機來迎,但飛機到港後被孔祥熙家佔用,他只好暫避於一家私人佛堂,喬裝成修行的和尚。但是不久還是有人向日本人告密,日本憲兵將他拘捕,囚禁於香港大酒店。駐港日軍少將酒井為籠絡許崇智,3個月後釋放了他。不久,磯谷廉介出任駐港總督,借著早年與許崇智是日本士官學校同學的關係,一再施展誘降伎倆,幫助他開辦宏豐公司賺錢,唆使他出任汪偽南京政府要職。但他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決拒絕出任偽職,並拍案大罵:「以前是同學,現在是敵人,殺我的頭也不當漢奸。」

磯谷廉介見許崇智不肯就範,就把他禁閉在香港飯店,威脅利誘不止,還要他在陽臺上與對街的家人見上一面以示永訣,以此來威嚇他。但他不為所動。1944年美國空軍轟炸香港,磯谷廉介調離它處,他才得以脫身,轉移到澳門居住。

1946年5月,許崇智應邀到南京參加「還都大典」,蔣介石只給他安排了一個國民政府資政的閒職,他大為不滿。不久,他便去上海,與居正、吳鐵城、戴季陶、陳儀等人合資開辦成功貿易公司,自任董事長,設總公司於臺北,專事臺灣與大陸間的商業貿易。這年秋天,他遷居香港。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特聘許崇智為「總統府資政」。他不願去臺灣與蔣介石為伍,仍寓居香港。1965年1月25日,許崇智因冠心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8歲。蔣介石得到他的死訊後,只發了一個唁電,別無任何表示。

相關焦點

  • 蔣介石20多個拜把兄弟中,他是結局最悲慘的,死後3天無人收屍
    說到蔣介石大家都認識,蔣介石是如何走上政治舞臺的呢?這個大家也許不太了解。只知道他做了民國的總統,但也不太清楚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其實蔣介石能有當初的成績並非自己一人所為,而是因為非常多的拜把兄弟幫助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蔣介石的拜把兄弟。
  • 鄧通宦海沉浮記
    文景盛世時代,宦海沉浮,個人命運完全在他人把玩之中,可悲可嘆。
  • 蔣介石鐵衛隊桂永清,宦海沉浮,如何當上民國海軍總司令
    1930 年春,桂永清到達柏林,進入德國步兵專科學校學習,結識了很多德國將領,到1937年抗戰開始時,成為蔣介石的鐵衛隊。「西安事變」發生後,桂永清曾率教導總隊一部 9000餘人,赴陝西援救蔣介石,「討伐」張學良、楊虎城的東北軍和第17路軍。蔣介石被釋放後,從西安飛抵洛陽,嘉勉桂永清。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蔣介石有一個特點,喜歡拜把子,他和馮玉祥也是結拜兄弟。倆人交往幾十年,蔣介石在馮玉祥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1948年初由馮玉祥口述,夫人李德全筆錄,前後用兩個月的時間寫出了《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1949年3月出版。
  • 「沉著冷靜、藉機發力」,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的上位之路
    即被譽為孫中山「大腦」的國民黨財政負責人廖仲愷、代理軍事大元帥兼廣東省長胡漢民、孫中山秘書兼宣傳部長汪精衛以及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許崇智。此時的蔣介石僅僅是在許崇智手下擔任粵軍參謀長兼黃埔軍校校長,論智力、資歷、地位,蔣介石遠不及「四大金剛」,但在後來的權利角逐中,蔣介石卻成為最後的贏家。蔣介石是怎麼擊敗一個個對手,一步步走向權利頂峰的呢?今天徐老溼就來扒一扒這段歷史。
  • 戎馬半生與宦海沉浮:徐祖善的傳奇人生
    官海沉浮在威海的三年可謂徐祖善一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段時光。離開威海後,他開始了在宦海中的沉浮漂泊。剛剛離開威海時,他被任命為皖贛湘鄂川五省交涉使。但因剛剛遭免職而內心憤懣,徐祖善拒絕上任。1936年,他先後擔任宜昌、漢口海關監督。1938年,面對抗戰的滾滾烽煙,徐祖善主動辭去在海關的悠閒職務,重新投入軍隊。
  • 蔣介石5個拜把子的下場:4人結局太悲慘,只有他投靠共產黨善終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縱觀蔣介石的傳奇一生,除了他自己擅長操弄政治權謀,其身邊肯定少不了很多幫手,有四個人甚至成為了蔣介石最為出名的異性兄弟。但最終蔣介石兵敗內戰,只好退縮臺灣,偏居一隅,那麼這四個在結拜時發誓要和蔣介石同甘共苦的拜把子又落得什麼下場呢?
  •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詳解,為何蔣介石一心想擠進該校,甚至不惜造假
    但是,在近代史上,還有一所外國學校,這裡也曾出現過很多的風雲人物,比如說閻錫山,蔡鍔,湯恩伯,何應欽,程潛,孫傳芳等等,奉軍的首領之一的楊霆宇,許廣平的堂兄,粵軍首領許崇智,民國女俠施劍翹的弟弟,收復蒙古的遠威將軍徐樹錚,陳其美的弟弟陳其採,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等也都是這裡的學子。這些人物的權勢和實力都非常強大,說不定還可以和黃埔的學生們比一比。
  •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為什麼會被蔣介石重用?與兩個人有關
    不巧,桂永清這種貪財做法最終被告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得知桂永清所作所為後極為氣憤,當場就傳下命令要槍斃桂永清。不過好在負責傳令的是黃埔三傑之一的賀衷寒,賀衷寒與桂永清交情不錯,他趕緊找了當時的總教官何應欽。何應欽出面保下桂永清,桂永清逃過這次大難。
  • 85年前的今天: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
    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加強集權改組政治委員會,汪精衛蔣介石分任正副主席;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行政院院長。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1935年12月2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決定1936年5月5日公布憲法草案;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會議決定胡漢民等9人為中常會委員,胡漢民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張人傑等25人為中政會委員,汪精衛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
  • 1948年,李宗仁當選副總統,蔣介石聽後暴跳如雷,直接一腳踢飛了收音機
    總統選舉毫無懸念,由蔣介石繼續擔任。而副總統是一個「虛職」,一開始也無人問津。 直到李宗仁跑去請示蔣介石,說自己想要參選,情況才起了變化。 蔣介石果斷同意李宗仁參選,然而當他發現李宗仁在北平成立了競選辦事處,自己又跑到南京親自坐鎮指揮時,才意識到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 張學良在蔣介石生日時送鍾,蔣介石不但沒生氣,回贈了兩樣禮物!
    1936年,奉行「攘內必先安內」的蔣介石不顧日本對東北的侵略,為了消滅延安根據地,他特地從南京趕往西安督戰。但是,苦於內戰的各路軍馬在12月12日爆發了兵變。以東北軍張學良和十七路軍楊虎城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毅然聯合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拜把兄弟」現在為何不流行了?
    最為著名的「拜把兄弟」便是劉關張三人結拜。而上個世紀,受到港片的影響,八九十年代的人們仿佛都有著幾個拜把兄弟。但是到了90後甚至00後之後,「拜把兄弟」似乎不再流行了。不但流行而且拜把兄弟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幾個拜把兄弟,你都會感到幾分慚愧。因為,在我們那裡,如果有一個人的父母去世,那麼,作為他的拜把兄弟是有義務行「孝子」禮儀的,也就是說穿孝服,守靈堂,這些都是必須的。
  • 為什麼現在「拜把兄弟」的少了?因為社會進步了
    拜「把兄弟」並不是新鮮事物,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三個人在亂世之中結為異性兄弟,共同創下了一番大業,成為後世很多「拜把兄弟」者羨慕的「榜樣」。在現實生活中,「拜把兄弟」也曾經是很流行的一種事情。雖然本來毫無血緣關係,但是一旦拜了「把兄弟」,似乎頓時就親如兄弟了。在很多地方,「把兄弟」的父母一旦去世,其他「把兄弟」還常常要披麻戴孝,「待遇」和親兒子幾乎沒有區別。
  • 兄弟結拜拜關公,那麼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拜的是誰?
    時至今日,人們在結拜的時候也是拜關老爺,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拜的又是什麼人呢?見證人又是誰呢? 話說當時劉備劉玄德、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三個人在桃花林裡,結為異性兄弟,並且起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 峽山中元節習俗:拜好兄弟
    從此以後,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跟臺灣中元節習俗「拜好兄弟」接近,潮汕民間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度孤魂野鬼也稱為「拜好兄弟」,昨夜的峽山,生意人都會在商鋪前「拜好兄弟」,據說潮汕地區也只有峽山及澄海部分地區才有這種風俗……
  • 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圖4蔣介石陪同孫中山檢閱一期學生!
    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圖4蔣介石陪同孫中山檢閱一期學生!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1924年6月16日於廣州黃埔成立,成立當天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主持,正式宣告黃埔軍校成立。小編搜集了5張圖,這5張圖很多人沒見過。
  • 他是復興社十三太保,與陳賡同窗,私放周恩來,被蔣介石槍斃
    咱們知道蔣介石最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的名稱是校長,可見黃埔在他心中的地位,黃埔一期他更是格外看重,再加上他能談善寫,精明強幹,給蔣介石留下了良好印象,於是他就成了蔣校長的心腹愛將。後來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周恩來不幸被第一師七團的士兵抓住,他呢實在不忍心周總理被殺害,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手下將周總理釋放了,所以相當於救過周恩來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