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代人拜把子都跪拜關公,劉關張當年桃園三結義,他們拜的是誰
導言關羽去世後,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時期,尊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地位等同。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臺灣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關羽,被尊稱為中國武聖,是漢末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變成武聖的歷程很繁雜,可是卻得到大家的尊重。中國有句俗話稱為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甚至於當下關公像也變成了許多 商人的守護神,黑白兩道都喜愛拜關公,關公象是忠肝義膽的化身,當下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寄託。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拜的竟然是「他」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之一,故事講的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於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等祭品,三人焚香結拜的事,那我們不僅要思考,當時他們拜的是誰呢?關羽斬顏良文丑,過五關六將,他的忠肝義膽,和許多的英勇事跡我們都聽過,被後人尊稱為關二爺,以至於後世結拜兄弟時,拜的都是關羽。後來因為統治者和商人的需要,關羽又被稱為武財神,代表著誠義和守信。可想而知,當時劉關張當時拜的可不是關二爺。我們翻到原文寫到,皇天后土,實鑑此心,皆義忘恩,天人共戮。
-
冷知識:劉關張「桃園結義」,不拜關公能拜誰?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結拜拜關公是後世才有的習俗,那在當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的時候,又能拜誰呢?看回原文,羅貫中在這一段裡寫到「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皇天」「后土」其實並不是指哪一位神祗,亂世之中,只能靠己,求神拜佛也是沒用,再說,神仙神仙,其實也是從三國時期,才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故事,所以更不可能,「皇天」「后土」,其實對應的是天和地,三人相約桃園,結拜為兄弟,劉備為長兄,關羽次之,張飛最末,天地為證,所以關羽在結拜的時候
-
結拜兄弟拜關公,關公結拜拜的誰
託人辦事就得給好處,自己懶怨得了誰。信仰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能是某個人,某個物品,某個虛幻的東西。有些人信善,善有善報。有些人信因果,種好因得好果。還有些人信人民幣,人民幣是萬能的。那麼關公就出現了。義、義氣、情義,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對方,為了就是實現同一個目標。那來吧,大家關係這麼好不如結拜為學習劉關張結拜為異性兄弟。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齊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關二爺,為什麼中國人愛拜關公
三國時代出了很多的神級人物諸葛亮、周瑜、關羽、劉備、曹操等人,如果說現代誰出名,那一定是關公了。即使沒讀過三國,那也知道關二爺的形象,赤面長鬚、面若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陸樹銘版的關羽才是最經典的關羽如果說「神仙」誰最能吃得開,那肯定也是關二爺了,關羽死後就被封神了,文聖是孔子,武聖就是關公了,特別是在清朝,關二爺被進一步神化,目前關二爺已經進化成了
-
義結金蘭拜關老爺,而桃園三結義拜的居然是他
有句話說亂世裡面才出英雄,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都大亂,各路英雄豪傑紛紛起義魏蜀吳三國建立,他說七點就曾經出現過很多的文臣武將。文臣最出名的那便是三分天下的諸葛亮,武將最有名的就是人稱武聖的關羽,就連時至今日人們,在結義的時候也會拜關老爺。
-
結拜文化:只有夫妻才能拜天地、喝交杯酒嗎?古人一臉大寫的不服
結拜在任何時期都有,從秦漢三國到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國,乃至現在。而且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對於結拜又有不同的叫法,比如:01.義結金蘭:這個叫法在古代比較普及,因為聽起來非常文雅,所以深受很多結拜人的喜愛。
-
拜關公也有講究?警察拜綠袍,商人拜金袍,那什麼人拜紅袍關公?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集團旗下的第一猛將,也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結拜二弟。三國時代是繼春秋戰國之後我國的又一亂世,武將輩出群英薈萃,但是關羽依舊是當時時代最有名的將星之一。
-
拜關公也有這麼多講究?黑幫拜紅袍,警察拜綠袍,誰拜金袍關公?
看了這幾部電影,我們不難發現,黑社會出來「幹」之前,總要拜一拜關公,保佑自己平安;警察出來「幹」之前,也要拜一拜關公,保佑自己順利捉到壞人。還有兩拜的關公,一個穿紅衣服,一個穿綠衣服,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無衣關公,無衣關公,又歸誰拜?
-
桃園三結義中,為何高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都甘願拜劉備為老大
桃園三結義只存於三國演義中,因此以三國演義為背景來分析。關於桃園三結義,如果以三國演義中的原文記載來看,劉備是老大,因為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記載三人的位次: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也就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兄弟,是先共同發誓,也就是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同生共死的那一類誓言,然後三人直接就拜劉備為老大,關羽為老二,張飛為老三,那麼為何高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都甘願拜劉備為老大呢?要知道關羽和張飛兩人在當時也算是一流人才,憑什麼甘願聽劉備的呢?
-
八拜之交是哪八拜?八拜之交都有什麼樣的典故?
結拜也成義結金蘭,俗稱拜把子,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儀式,大致指的是同年人結為兄弟關係的一種形式。其實遠古實際便有了這種形式,只不過近代受到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的薰陶,漸漸的將桃園三結義視為結拜的開端。
-
古時候拜把子除了要喝血酒,還要注意些什麼?
文/周子,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古代的時候,一般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經過交談之後,認為兩人適合結交的就會燒香喝酒拜把子。在現在很多的小說或者是電視劇中,大家也會經常看到有人拜把子。其中,大家聯想到最多的應該《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了,也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結為生死與共的兄弟的感人故事。拜把子是屬於兄弟之間的說法,就是比較通用的。如果是志向相同的女子的話,那就叫做義結金蘭。這兩者的意思其實就是一樣的。而志向投緣的人在結拜之後,會在生活事業上互相支持,幫助和照顧,而這也就已經成為了一種人們比較嚮往的禮儀習俗。
-
關公的衣服為啥分紅、黃、綠三個顏色?關公:老子又不是紅綠燈
關公,本名關羽,後改字雲長,早年時曾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雖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仍藉機離開曹操追隨劉備。劉備勢力逐漸壯大之後,關羽長期鎮守荊州,關羽去世之後逐漸的被神化,民間將其尊稱為關公。
-
為什麼合夥做生意的人都拜關公?
所以一些生意人都供奉著關公像。相傳關羽在家鄉山西運城犯了人命官司而亡命天涯,到後來隱姓埋名來到河北一帶以販賣綠豆為生。當初關羽從老家潛逃時只帶了半布袋綠豆,他以此為本錢做起了小生意。關羽上過幾年的私塾,在做生意過程中逐漸發明了記帳薄,收入、支出記得清清楚楚,加上精打細算,兩年後不僅娶妻生子,而且有了些積蓄。
-
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真相曝光
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
桃園三結義,他們到底是怎麼認識的,小說和現實大不相同
第二天,三個人在花園裡燒香敬拜,發誓要成為結拜兄弟,三個人按年齡認兄弟,備成為大哥,關第二,飛最小。那時,飛是最富有的,賣肉,自然招待客人。關不需要錢來買食物,所以酒被他包了。備原先是賣草鞋的,家裡非常貧窮,他每次去參加宴會都只帶嘴。但是他們弟兄之間絲毫不會介意,這也許是他們後來能走到一起,一生都沒有背叛的重要願意吧。
-
火車驚現三人現場「桃園三結義」,目擊者:他們喝了一瓶白酒
大家都知道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為了共同成就一番事業,在一片桃花絢爛的園子,共同結拜的故事。2月22日,竟然有網友爆料稱,在一輛火車上也出現了當代版的「桃園三結義」,讓我們共同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
結拜兄弟|明天(農曆五月十三),相約前江關帝廟!
農曆五月十三,正是老爺公生之日,這對於拜把兄弟的人來說,也是重之又重的日子。兄弟是蘊涵義薄雲天,滲透著超越親情精義的一個東西。說的是潮汕地區一種結拜習俗。其中「同年」,就是結拜兄弟的意思。該民謠道出了結拜兄弟之間的親密友愛。 結拜有許多種,有認義兄弟的,也有認義姐妹的,還有認義父母的。義兄弟姐妹多是志趣相投的青年。
-
《三國演義》從桃園三結義開篇,你不了解的權謀考量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浩浩蕩蕩的歷史卻從不起眼的小事,桃園結義結義拜把子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仔細讀了《三國演義》就會發現,那些參與創作《三國》的說書藝人,文人雅士,都脫不了兩個字,一個是忠,一個是義。整個《三國演義》也確實是從忠義著手的。既然講忠義,難免會有個人情感在裡面。「尊劉抑曹,捍衛正統」即是忠的提現,而義字,在中國人看來,結拜是最好的體現了。因此,小說開宗明義,劉,關,張理所當然地作為主角出場了!
-
古代「拜把子」的時候,竟然有「五不拜」,知道這個規矩的人不多
那麼,為何古代的能人俠士都喜歡結拜?義結金蘭到底代表什麼含義?具體結拜的形式又都有哪些呢?通俗的講,義結金蘭,就是指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成異姓的兄弟或姐妹,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人在義結金蘭時,都有哪些形式。通常,古人在義結金蘭的時候,都是要互相交換譜帖的,俗稱「換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