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浩浩蕩蕩的歷史卻從不起眼的小事,桃園結義結義拜把子開始!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仔細讀了《三國演義》就會發現,那些參與創作《三國》的說書藝人,文人雅士,都脫不了兩個字,一個是忠,一個是義。整個《三國演義》也確實是從忠義著手的。既然講忠義,難免會有個人情感在裡面。「尊劉抑曹,捍衛正統」即是忠的提現,而義字,在中國人看來,結拜是最好的體現了。因此,小說開宗明義,劉,關,張理所當然地作為主角出場了!
小的時候,老輩人總說「老不讀三國,少不看水滸」,大概是說三國多權詐,水滸多戾氣。如果把《三國演義》當做一本權謀指南來看,那麼桃園三結義便是第一個「權謀」。
磕頭拜把子,歃血為盟,義結金蘭,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獨特現象。底層老百姓,多是因為需要而結拜,親密是次要的考慮。這種以感情色彩掩蓋政治目的,甚至陰謀詭計的拜把子方式,很少見於士大夫之間。當然,民國軍閥蔣介石,張學良,等人例外。
在《三國演義》那個時代,曹操,袁紹,孫堅這些大佬是不會想著跟誰結拜的。相反,劉備,關羽,張飛這些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就沒有權勢,也沒有背景,要想在亂世分得一杯羹,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只有用這種磕頭拜把子的辦法結合起來,才能「以壯聲威」,形成自己的勢力。
歷朝歷代,乃至當下,作為處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單個個體,只有同聲共氣,相互支持,生死相助,不分你我地抱在一起,才能立足掙扎,也才能有更多機會!
當然,桃園三結義也呼應三國主線「分」與「合」,既有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趨勢,也有桃園三結義的「合」與後來的「分」,放逐三弟,放任二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