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恩若兄弟」到「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結拜,原來是這樣的

2021-01-16 胡家強說故事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主要描述了東漢末年爭霸兼併的戰爭,以及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對峙。他們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持續了數年,最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改國號為晉的故事。

僅僅看故事簡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在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矛盾激化。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動蕩的三國時期,自然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三國演義》在歷史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人物,包括曹操、諸葛亮等。

《三國演義》開頭,講述了劉備、關羽、張飛在涿郡張飛莊後祭告天地,燒香結成異姓兄弟的故事。雖然姓氏不同,但兄弟倆,為了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同心協力。當然,這樣的一個故事是存在於小說中的。歷史上劉、關、張的關係到底如何?

一、從「恩若兄弟」到「桃園三結義」

故事「桃園三結義」自然是寫得非常的生動,對劉、關、張三兄弟情誼的描寫也非常細膩,那麼他們在歷史上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在陳壽寫的《三國志》中,寫著劉備與關羽、張飛同床共枕,恩若兄弟,關羽和張飛也非常尊敬劉備,終日隨侍其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但是否宣誓沒有記載。

據說他們三人的交情大概是在宋元時期就開始的,宋元時期離三國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故事是如何從「恩若兄弟」發展到「三結義」的?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關、張三者之間的關係應當是沒有結拜的。他們只是志趣相投,關係親密而已。宋元時期,對三者關係的描述就發生了變化。

在《重建廟記》中有寫道,關羽、張飛和昭烈為友,約為兄弟。昭烈就是漢昭烈帝劉備了。可見,義氣相交的故事逐漸發展演變為了兄弟情誼。到了《關羽戲集》的時候加入了「桃園」這個場地,至此,「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基本成型。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是一部具有一定虛構性的文學創作。然而,無論創作什麼樣的小說,都不會改變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之間義氣相交的關係。

二、東漢的世家集團

西漢時期,隨著察舉制徵辟制的發展和完善,貴族家族的影響迅速發展,甚至出現了幾代官員多達兩千石的家族。

東漢建立後,世家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央政府陷入政治黑暗,皇權衰落,地方世家勢力增多,也導致了分裂政權的局面。東漢時,共有13個州,都由世家大族控制。各派勢力不分青紅皂白,互相鬥爭,其中以曹操、袁紹、孫權等人最為著名。

再來看下曹操,他出身官家,是曹參的後裔,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騰去世後,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漢靈帝時期更是官至太尉。曹操自己更是通過舉孝廉進入朝廷的,後來,他因涉案被撤職。光和三年,被朝廷召為議郎,面對朝廷的陰暗局面,他卻無法匡正,不願迎合權貴的他便託病隱居。

中平六年,靈帝駕崩,新皇帝年紀輕輕。董卓進京後,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曹操不想和董卓合作,逃離京城後,他號召天下英雄向董卓進攻。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的身份不能簡單地說是宦官之後,而曹騰才應該是曹氏家族的一個分支,只是因為他的身體缺陷,才收養了一個兒子。

曹操的祖先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曹參,他的家族已經繁榮昌盛了幾百年。比如,任虎豹騎初代隊長的曹純,以及他的哥哥曹仁對曹操幫助很大,且三代為官,所以家境富裕。可見,曹操是大家之後,他的成功是靠家人和人脈支撐的。

我們再來看看江東的孫權,孫家世世代代在這裡當官。孫權的父親孫堅據說是孫武的第22代孫。孫權繼承了他父親孫堅和他的哥哥孫策打下的基業,成為一方諸侯。

三、劉備的依靠

東漢末年,世家秩序混亂,勢力強大。曹操和孫權都有大家庭的支持,但劉備沒有。他雖是中山靖王劉勝劉勝的後裔,但父親早逝。年輕時,他和母親一起織席販履為業,過著艱苦的生活。

赤壁戰之戰前,他還投靠了公孫瓚、田楷、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劉備以徵討黃巾軍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他的力量很小,在徐州當徐州牧的時候,統率的軍隊也不過一萬人。

劉備雖然是漢代的宗族,但他的起跑線與曹操、孫權不一樣,他在各地駐紮時,得不到當地強大勢力的支持。除了缺乏基礎和薄弱的力量外,另一個原因是各個地區的分裂勢力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格局。

劉備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不僅無法守城,也無法擴張。可以說,在早期,沒有人會覺得劉備會阻礙他們想要的霸權,而且因為他是漢朝的親戚,名聲頗大,所以各方諸侯都願意接受他,讓他為自己工作,這樣他們就能得到好名聲。現在是時候問另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劉備是漢室宗親卻沒有漢室的支持?

劉備在漢代有宗親的美譽,也曾受到漢代後人劉元起的照顧。不過,他雖然是漢代後裔,但百年後逐漸沒落,與普通家庭差別不大。而且,他的父親死得很早,沒有兄弟的幫助,他的生活很艱難。

就劉備的早期經歷而言,他沒有像曹操、孫堅那樣得到家人的支持,他身邊的兄弟,都是像關羽、張飛這樣的異姓兄弟。總的來說,劉備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名聲很好,但由於實力較弱,沒有強大的家族支持,所以沒有受到主力的重視,甚至把他當作提高自己聲譽的「工具」。

小結:

在小編看來,正是因為劉備出身之尷尬,所以他才傾向於結交「異姓兄弟」來相助自己,在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兄弟的幫助下,他才從一個賣草鞋的落魄貴族慢慢的發展出了逐鹿天下的資本。團結志同道合之人,讓自己擁有足夠的權力佔據一方,成為可以與曹操、孫權抗衡的諸侯。

對於現代人也是一樣的,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都是要靠團隊做起來的,任何一家大企業都不是只憑藉一個人做大做強,單打獨鬥只有失敗。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真相曝光
    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戚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
  • 結為兄弟拜關羽,那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兄弟拜的又是誰?
    在這一時期,天下完全是一個混亂的狀態,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也就是這樣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各路英雄人物。東漢時期,文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武有驍勇善戰的關二哥關羽。後來發生了為人們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從那以後,每當有人結拜兄弟的時候,關二哥都成為了膜拜對象。那麼在當時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這三兄弟拜的又是誰呢?
  • 現在結拜都拜關二爺,那麼關羽他們「桃園三結義」時拜的是誰呢?
    三國亂世,國家動蕩,戰端不斷,群雄爭霸,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依舊有著許多的忠義之士,其中又以關羽為最。關羽忠義之名流芳百世,過五關斬六將只為了兄弟情義為後世敬佩不已,也因此如今人們常常在結拜之時拜關二爺,取義氣之名。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時,所拜的又是何人呢?
  • 劉關張桃園結義兄弟情深,為何下一代小關張結拜沒有劉禪?
    「桃園三結義」是中國歷史上流傳甚久的千古佳話,說的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 涿郡張飛私家莊園後面的那片桃花絢爛的桃花林中焚香為誓義結金蘭的故事。劉、關、張三人雖為異姓,但是意氣相投,言語投機,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所謂「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三人滴血盟誓,結為兄弟,約定同生共死。
  • 「桃園三結義」被誤讀千年,它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換句話說,劉、關、張三人根本就沒有結拜過兄弟!當劉備還在鄉裡為起事而招兵買馬時,關羽和張飛就已經跟隨劉備了。並且,在劉備充滿坎坷的創業之路上,關羽和張飛對劉備一直是不離不棄、患難與共。這份友誼,讓蜀漢的死對頭,曹魏的人都不得不佩服,「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即便這樣,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只是以「恩若兄弟」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絲毫未提及結義之事。要知道,陳壽是蜀漢舊臣,在《三國志》中一直稱劉備為「先主」。
  • 「桃園三結義」被誤讀千年,它的真相你必須要知道
    換句話說,劉、關、張三人根本就沒有結拜過兄弟!當劉備還在鄉裡為起事而招兵買馬時,關羽和張飛就已經跟隨劉備了。並且,在劉備充滿坎坷的創業之路上,關羽和張飛對劉備一直是不離不棄、患難與共。這份友誼,讓蜀漢的死對頭,曹魏的人都不得不佩服,「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即便這樣,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只是以「恩若兄弟」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絲毫未提及結義之事。要知道,陳壽是蜀漢舊臣,在《三國志》中一直稱劉備為「先主」。
  • 現代人結拜都拜關羽,那桃園結義關羽拜的是誰?答案與頭炷香有關
    ▲「桃園三結義」題材繪畫需要指出的是,「桃園三結義」只是演義杜撰的情節,正史中並沒有劉關張三人結拜的記載。不過三人的關係確實非常不錯,史載三人的關係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在演義和民間傳說的推波助瀾下,時至今日在廣東和港澳等地,乃至於東南亞地區,依然有許多關帝廟以供人祭祀。在一些黑幫題材的電影中,一些古惑仔在結拜之時,也總要先拜一拜關二爺。說到這裡,可能不少讀者會聯想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三國演義裡,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人拜的又是誰?
  • 「桃園三結義」是真事嗎?我們讀《三國演義》第一回就被蒙了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位置特別突出。再加上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有崇尚「義氣」的心理情結,對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心嚮往之,所以這個故事特別能引起中國男人的情感共鳴。
  • 都是兄弟結拜,為啥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都是兄弟結拜,為啥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一些結拜成異姓兄弟的橋段吧,畢竟在很多的歷史電視劇還有一些文化作品中可以經常看到。但是人們最熟悉的結拜橋段應該是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拜的事情了,結拜以後,他們兄弟三人相邀一起闖天涯。除此之外人們熟悉的應該是隋朝末年時期的瓦崗寨結拜了,但是這次結拜的人數可不僅僅是幾個人了,一共有四十六個人一起結拜,在這四十六個人裡面呢,大多數人以後都成為了大唐的開國功臣,每個人都很有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 為啥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兄弟結拜有何講究?
    為啥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兄弟結拜有何講究?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有些人還會與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結拜,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好。而在古代,以及小說中,這樣的結拜就有很多,雖然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十分的好,譬如大家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這說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的結義。再說瓦崗結義,這個結義人數多達四十六人,他們這些人在隋朝末年那可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都是唐朝的開朝功臣。
  • 桃園三結義:一場「同生共死」的演出,造就了影響千年的經典語錄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高潮部分正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經久流傳,影響了華夏一代代熱血男兒,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結拜兄弟。《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劉曄傳》:「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從以上史料記載來看,劉關張三人雖然情同手足,但並沒有結拜。
  • 劉關張真的結拜為兄弟了嗎?人們被《三國演義》誤導了六百年!
    相信大家都聽過「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吧,這「桃園三結義」最初成型於元代雜劇中,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渲染,成為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故事之一。但故事畢竟是故事,演義不等同於史實,歷史上劉關張並未結拜為兄弟,人們被《三國演義》誤導了六百年。那麼,劉關張三人真實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 「桃園三結義」有瑕疵,關羽比劉備大,為何排行老二?
    今天咱們來說說「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雖然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裡,但這件事早就在我國民間流傳,只不過羅貫中做了個總結而已。在羅貫中筆下,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分別是:老大排名順序沒有特別說明,估計羅貫中也是按照後來的君臣關係這樣排的。
  • 論桃園三結義真偽
    三國演義第一章就是宴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也一直是件歷史美談,那到底有沒有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裡記載: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 兄弟結拜拜關公,那麼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拜的是誰?
    時至今日,人們在結拜的時候也是拜關老爺,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拜的又是什麼人呢?見證人又是誰呢? 如今好兄弟義結金蘭拜的是關老爺,而在漢朝以前,人們拜的忠義神是比幹。
  • 桃園三結義中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哪些是虛構的哪些是真實的呢?
    隨著《三國演義》的 廣為流傳,「桃園三結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梁啓超先生就曾經在《論 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指出:「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 之拜,處處有梁山之盟。」在後來所有的結拜中用的誓言中也少不了 「不求 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句,可見「桃園三結義」的影 響力之巨大了。不過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 涿州張飛廟,桃園三結義的故裡
    在張飛廟的對面是桃園,我們大家熟知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的,現在桃園中還種植了桃樹99棵,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滿園的桃花盛開非常漂亮。桃園中塑有劉、關、張三結義的塑像,「張桓侯古井」亭及清代重修古井碑。
  • 桃園三結義時拜的是誰?奇葩網友:拜關羽啊
    桃園三結義,是傳說中最親密的結拜兄弟。劉關張三個人雖是異姓,卻親過同姓。那麼,當初他們結拜時,拜什麼呢?其實,桃園結義的故事,完全是虛構的,歷史上三個人只不過是恩如骨肉,並沒有真正結拜,這是小說家編的。不過,後人的結拜,卻是受這個傳說感染的,所以拜的是關羽。我們假設劉關張真的結拜了,那麼他們應該怎麼拜呢?
  • 桃園三結義——劉備不是結義大哥
    大家好,我是三斤,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它述說了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哥們三為了匡扶漢室的目標,意氣相投,在桃園結為異姓兄弟的過程。 事實上,劉備並不是桃園三結義中的大哥。更確切來說,劉關張三人是沒有進行桃園三結義的。
  • 劉關張並非結義兄弟,桃園結義背後掩蓋了一個重要事實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短短十六字,拉開了《三國演義》的序幕,也讓桃園結義的三兄弟成為後人敬仰的忠義化身。說起來有人可能不相信,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桃園三結義」其實純屬虛構。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食則共器,恩若弟兄,然於稠人廣眾中侍立終日。」在《三國志》中,《關羽傳》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一說。《張飛傳》記:「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