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分析,政治制度對於日本發動戰爭的影響,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將重點分析一下日本文化因素的「推波助瀾」。
思想意識以神道開路,將戰死者與神社掛鈎,誤導軍民
自古以來日本便崇尚神道,明治時代的國學大師吹噓日本"為宇宙之強國",是神國,"應掌控世界各國"。在此思想引領下,日本也就當仁不讓地要充當起亞洲的霸主,於是充分利用古代伊勢神宮與天皇的特殊關係,把天皇捧為維持國內秩序的核心。
無論在軍隊還是學校,乃至廣大婦女,效忠天皇、忠君愛國的思想宣傳無處不在,很多軍人和學生自甘為天皇而生的臣民,那些新聞記者、公知分子、冒險家打著天皇的旗號,一致要求強硬外交,讓亞洲圍繞日本結成同盟。
顯然,如果周邊鄰國不願意與日本結盟,日本就將以武力徵服它們。為鼓勵軍人為天皇和國家東徵西討,明治政府早在1869年就建造了中等規模的"東京招魂社",將討伐幕府、為天皇捐軀的7700名士兵的魂靈安放在神社,以此安撫軍人,讓他們感到"死得其所"。
後來,政府又把因西南戰爭而死的近7000名官兵的靈位移至神社,並在1879年更名為"靖國神社",以表彰他們壯烈殉國的精神。1905年,明治政府在靖國神社舉行盛大典禮,將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死去的9200名士兵的靈位也都移入神社,這就更加凸顯了軍人為天皇而死的意義和榮耀。
軍人的天職是為國家效勞,萬死不辭,但在日本,天皇成了國家的象徵,而天皇與神道密不可分,在忠君愛國思想灌輸下,軍人無條件為天皇出生入死,無上光榮。生前,軍人為能效忠天皇倍感欣慰,死後,又能入祀神社,供人憑弔,死而無憾。廣大軍民看在眼裡,自然精神麻木,對政府以天皇名義進行的對外擴張盲目予以支持,這樣政府就完成了帝國擴張的思想意識的洗腦。
在這樣極度狂熱的從軍文化中,無數日本青年甘願走上戰場,為天皇盡力。這種狂熱且極端的思想將他們的人格扭曲,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他們也已喪失了最基本的人道,為殺而殺,認為破壞和屠殺才是彰顯「忠誠」的唯一手段。這恰恰違背了當初日本出戰,「為了團結鄰國」的初衷。為了追求殺戮,一些人無惡不作,現在來看,當時的行為仍令人膽寒。
被這種思想洗腦的不止是軍人,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沉浸在這種極端的思想中。日本官方的國營報紙屢次報導和稱讚違背底線、十惡不做的戰爭狂魔,將這種無法直視的行為正面化,並將被屠戮的異國百姓形容成罪有應得的「帝國的敵人」。在這樣的薰陶下,日本國民每當日本對外侵略戰取得進展時,就會載歌載舞,為那些戰爭「惡魔」感到自豪和開心。
吸著這樣的精神鴉片,讓日本上下掏空國力,不顧一切地瘋狂入侵別國和最終走向失敗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