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和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就算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與他們接觸,但是通過影視劇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夠了解到一些。
大家都知道,和尚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沒有頭髮。但其實還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有很多和尚都是「大腹便便」的。
按理來說,出家人都是吃素,他們為何還那麼胖呢?特別是彌勒佛和如來佛,不管是影視劇中的形象還是現實中的雕刻形象,看起來就是那種吃得很好的樣子。
其實,說到素食主義者,除了和尚外還有道士。但與大多數和尚不同的是,道士一般都是非常清瘦的,有一種仙道飄飄的感覺。
那麼,為何我們會形成和尚大腹便便,道士骨瘦如柴這樣的刻板印象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眾所周知,佛教是從外面傳入中國的,並非咱們的本土宗教。據相關史料記載,佛教是在西漢時期傳入我國的。
實際上,佛教剛傳入中國的那段時間,僧人們的形象普遍也是比較骨感的。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印度的苦行僧。由於佛教比較講究積德行善,來世輪迴。他們覺得生前做好事可以積好德,以便下一世投胎時去個好人家。
他們的這一觀念,其實與我國古代封建統治的觀念十分吻合。所以,佛教就在歷朝歷代中被傳承了下來,而且還受到高度推崇。
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就是我國的唐宋時期。當時,唐朝的主要審美觀是以胖為美。在統治階層的支持和倡導下,各大寺廟或寺院,香火都非常旺盛。
那時候的僧人雖然也是以吃素食為主,但有許多素食都含有大量的澱粉和植物油等成分。而且僧人們參禪打坐的時間特別長,由於長期缺乏運動,所以他們漸漸地就會越來越胖。
此外出家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剃光頭,沒有頭髮修飾臉型,就會更加凸顯面部。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長此以往,大多數僧人的體態就越來越圓潤。雕刻工人也是儘量地,在雕像和畫像上還原僧人們的原貌。此後,僧人偏胖的模樣就慢慢地深入人心。
然而,道士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它主要的觀念是,讓人長生不死,修道成仙。注重的是今生而不是後世。道教的修行主要是以身體和精神為主,他們除了靜坐悟道,還要修習功法,常常會到外面去進行歷練。
這些運動量非常大,都是非常耗體力的。再加上道士一般會更加注重養生,飲食上也更加講究營養均衡。況且,他們時常會閉關修煉,很少進飲食。因此,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普遍的道士都是比較瘦的。
而且,人們常說:每逢亂世道士就會下山救世,可和尚卻關門避禍。再加上有許多和尚常常被曝出「醜聞」,比如沒有戒色戒酒。這些因素會影響大家主觀印象的形成,因此瘦道士和胖和尚的說法也就由此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