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父》中老教父維託·柯裡昂教育兒子麥克時曾說:我花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女人和孩子能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這句曾被多少人奉為畢生座右銘,也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決策之前,謹慎為先。
當下越來越多的財務人員晉升到了企業決策層,任何一項決策都有可能影響企業今後的命運。當面臨投資風險和收益回報雙重考驗時,除了小心謹慎以外,如何找到最佳平衡點實現利益最大化?未來財務人員發展模式又是怎樣?
本期,《財智無界》邀請到了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風委會風控專家叔朋老師,就這些問題與大家分享見解。
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風委會風控專家
上市公司諮詢總監
「事前控制、事中監控、事後分析」
讓企業投資萬無一失
財務人員首先要建立正確的風險意識,遵守風險收益均衡的原則,基於企業戰略,科學合理地制定投資計劃 ; 強化風險防範理念,建立全過程的風險監控體系,充分發揮投資的作用,幫助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
一是,事前控制,預測及量化風險,制定正確的投資策略及籌資方式。這是風險管控的源頭。當我們在做一項投資決策前,應充分考慮各種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風險產生的可能性以及各個風險因素之間的聯動性,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計算及分析風險對預期收益帶來的影響,並以此判斷投資項目是否可行;通過各種可行性方案的對比分析,選擇最優的投資策略。建立風險監控機制,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及風險應對計劃。對於新項目的投資,財務人員需要準確地測算出資金需要量,測算資金缺口,通過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及各種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制定資金計劃,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避免因投資導致的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不足,產生的財務風險。
二是,事中監控,建立風險監控體系,有效監督及控制投資風險。風險監控即取決於對投資風險客觀規律的認識判斷,也是一種綜合權衡優選應對策略的過程。財務人員需要通過對投資相關的產業政策、市場狀況等信息的收集分析,結合企業本身的資產和經營狀況等,設立科學、系統、敏感的風險預警指標,使用有效的風險技術和工具,建立風險監控及預警體系。對投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監督控制,幫助管理者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應對方案,調整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或過失。同時不斷識別投資過程中新的潛在風險,及時發出預警,幫助企業制定必要的措施,優化和完善風險應對方案。通過風險的預測和控制,使企業的投資活動始終處於受控狀態,形成良好的動態。在投資過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企業的現金流量、淨收益和債務狀況等資金結構變化趨勢,保持企業現金流量與負債程度的動態平衡。
三是,事後分析,總結分析過,避免投資風險的再次發生。一個投資周期下來,取得的投資收益固然重要,但是財務人員需要對所取得的投資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分析投資計劃及投資結果產生的偏差,提升投資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總結投資過程中風險的監測、控制和處理過程, 不斷修正和完善風險監控控體系,避免風險的再次發生。
財務智能化轉型 是個人與企業雙贏的選擇
數位化時代來臨給很多傳統行業、職業帶來了顛覆性變革,財務也不例外。如何利用數位化技術,代替基礎重複性工作?如何進行數位化轉型?
在叔朋老師看來,數位化時代,企業需要更加靈活高效地將信息轉化為洞察力,用數字支撐企業決策,對經營風險與經營成本進行有效管理,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這也使得企業通過流程優化、組織重構、智能運用、數字中臺等方式,推動財務智能化轉型,賦能企業數位化建設。
一是打破組織邊界,打造業財融合的開放型組織平臺,實現業務與財務數據集中統一。通過財務共享的建設,全面梳理業務流程,優化組織結構,構建統一的數據管理標準和流程標準;以端到端的流程整合與提升,推進橫向業財鏈路的集成交互和協助,實現數據的集中標準;通過規範化的業務流程,集中標準的數據,賦予企業快速持續構建應用的能力,推進縱向財務管理高效, 將財務的價值管理貫穿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以資金管理系統,實現統一收支,提高資金運作效率,減少資金帳戶風險;以全面預算體系,實現戰略制定至業績執行的閉環管理,保證戰略落地及執行的一體化;以報表體系,實現數據直連,提升報表的準確性及可分析性。
二是通過流程自動化(RPA),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運用,實現人、機、系統三者間多樣化、智能化的連接, 提升流程效率。以數據的全面共享,業務流程的標準統一,多樣化業務場景的自動構建,打破異構系統間壁壘,實現無邊界的信息流,減少集成和人工幹預,實現流程自動化。運用大數據、深度學習等AI技術,深度挖掘數據和應用的最大價值,推進財務管理向「智能化」轉型。利用大數據,財務部門可以提供跨業務、跨職能端到端的服務,比如從採購到應付帳款到司庫,大數據可以把不同職能部門的工作流程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更高效標準的流程,更好地應對經營風險。通過AI 技術構建智能化風控體系,以合規、風險為導向,將風險管控融入到業務場景中,改變以往業務核算在前,風險管控在後的傳統模式;設立數位化應用場景,提煉業務控制框架,為運營團隊提供強大的風險洞察和風險應對能力,將公司戰略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經營指標和財務規劃。將財務從傳統核算中解放出來,轉為對業務分析、風險監控等更有價值的工作中去,由後臺組織向前中臺擴展。
三是建立數據中臺,用數據支撐決策,用數據評價決策,以業務數據化到數據業務化,以數據決策賦能業務發展,平衡企業經營風險。基於前後臺數據連結的打通及統一標準的數據源,將內外部關鍵數據用合理的方式融合至數據中臺,通過核心數據的沉澱,提升數據的質量和效率;通過對市場及客戶行為的洞察分析,豐富用戶數據的應用場景,在數據中臺上搭建趨勢分析數據, 建立總關聯完整、類聚性的數據模型,用財務思維藉助數據模型,重塑業務價值鏈;構建高效協同的數據分析網絡,加速數據結果在企業內部的傳遞和使用。通過對數據監控、審計、勾稽、異常處理、分析洞察,在決策析引擎的幫助下藉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手段,實現整體生態系統內的智能化管控、分析預測和決策支持;依靠數據實現自我學習和預測能力,構建以數據為本的決策支持體系,整體把控企業經營風險,向業務部門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分析,實現「財務領導業務」的職能目標險,為財務管理注入更高維度的價值。
做好稅務風險規避 需要多維度考慮
作為一名合格的財務人員不僅要根據企業資金運轉情況合理調配資金,還需要實時監控風險做好風險規避,而這其中又以稅務風險最為重要。如何規避稅務風險,使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在叔朋老師看來首要任是做好事前防範。
隨著金稅三期的深入運用,金稅四期的逐步推進, 納稅徵信體系 稅收徵管、稽查體系的網際網路化,稅務監管已經到了數位化的時代。稅收徵管效率和稅務管理範圍的大幅提升,企業幾乎所有的經營活動都在稅務機關的監管範圍,企業涉稅風險日益加大。這也需要財務人員在夯實財稅基礎的同時,建立稅務管理與在線監督相結合的常態化稅務風險防控管理機制,及時發現涉稅異常,實現風險異常快速定位,實時預警;建立整改閉環流程,實現稅務風險垂直管控,提升風險管控主動性;規範統一涉稅操作,提升人員素質做好稅務風險,切實防範稅收風險。
一是,建立稅務標準化管理體系,滿足稅務遵從風險。通過梳理企業涉稅業務流程、關鍵風險點、關鍵控制點,制定稅務數據標準,逐步建立全局稅務管控和規劃的數據基礎;打通企業內部稅務數據與外部稅局數據的全面互聯,應用統一納稅標準管理,構建企業發票池,構建以增值稅管理為核心的稅務共享,利用「大智移雲」等新技術,有效歸集涉稅臺帳,實現進項發票獲取、驗真、認證服務與財務系統對接,消除不合規發票風險,加速供應鏈協同效率; 對接銷售平臺,實時監控銷項開票數據,有效控制虛開風險;保證業務財務稅務數據的一致性,實現業、財、稅一體化的融合貫通,推動納稅申報自動化,實現高效的稅務管理。同時監控對比納稅情況,逐步推進風險全面防控及納稅籌劃建設,挖掘財稅數據管理價值,幫助企業重塑涉稅涉票相關業務場景。
二是,建立稅務風險監控體系,將稅務風險意識貫徹經營管理全過程,滿足稅務管控需求;設立內部稅務風險管理預警指標:通過規範涉稅業務流程,設定稅務風險場景和監控指標,掃描涉稅數據,實時監控企業稅務風險及時發現稅務風險異常;獲取風險場景的風險狀況,對企業的涉稅風險狀況進行量化評價;設立外部稽查預警指標:通過採集外部公開財務數據,對相同企業的涉稅數據,進行數據建模,建立行業稅務分析指標,協助企業了解行業稅務水平;通過行業對標,分析企業稅負水平,發現潛在稅務風險稅收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變被動為主動,有效發揮風險防範作用。通過內外結合,有效控制稅務風險,提升稅務籌劃能力。
三是,優化稅務分析和規劃體系,實現稅務風險管理價值提升;通過制定整改計劃、催辦協同,實現了稅收風險防控閉環全流程管理;定期檢查稅務風險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對管理效果及時總結分析,並優化調整問題,提高整改落實效果,全面有效的防範稅收損失的發生;通過大數據分析和風險管控體系,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對下一步的申報分析提供有力的數據,建立納稅自查觀念,對照稅務法規檢查各項財務指標是否存在異樣等,針對可能出現的稅務風險進行預估,組織全員參與稅務風險排查和防範制度建設,應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進。
順應財務共享中心不同階段財務人員應該怎麼做
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是很多大型企業財務管理發展方向,如何順應財務共享中心模式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叔朋老師看來,財務人員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對結果負責的核算財務、關注於當下的業務財務、面向企業未來的戰略財務。
財務共享服務目前已經成為大中型企業普遍採用的管理和運營模式,企業構建共享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將原本分散的、重複的、同質性、無附加值的財務活動集中處理,以減少大量重複性工作,降低財務成本;通過流程再造實現端到端的閉環,使財務和業務高度協同和融合,用標準化規範和提升價值鏈,用數據透明化評估,提升財務管理價值,控制企業經營風險,支撐企業業務發展變革。所以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必然會改變原有財務的運作方式和組織架構。
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充分面對市場競爭,轉型、智慧和價值引領是財務轉型成功的關鍵。現在的共享服務中心正在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RPA等新興技術的運用,促使財務人員的工作重心從交易、報告轉向戰略、計劃與分析、控制,不斷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
一是,向財務共享人員轉型。共享財務更多的是呈現過去結果,提供高質量的財報,高效率的運作,滿足對外披露和對內精細管理要求,服務和助力於企業價值創造。共享財務圍繞帳、錢、稅、表,通過共享中心統一的財務核算平臺,統一的財務核算流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保證財務核算的完整性、規範性、及時性;同時通過統一的數據來源,統一的數據標準,確保輸入、輸出數據的標準化和專業化,提高財務數據的價值。
二是,向財務技術型人員轉型。基於大數據,財務技術型人員更多的是財務數據價值的呈現,把數據轉化為企業資產,構建數位化賦能的服務交付模式,提高數據洞察的質量,改進計劃和預測的準確性;技術型財務圍繞數據挖掘、數據整合、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將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充分融合,通過數據建模及趨勢分析,將數據價值貫穿企業內部,為業務發展提供關鍵洞察;通過數據本源及相關性探究,挖掘更多商業信息,為企業創造價值。同時通過對業務流程監控和流程異常狀況處理,履行數位化流程管理職責,優化企業價值鏈路。
三是,向業務財務人員轉型。業務財務人員更多的是關注於現在,優化財務管理職能範圍,關注業務分析,構建基於數據驅動的績效管理和決策機制。業務財務人員圍繞業務流程,強化跨部門的協同溝通,對不同業務場景進行指導、為業務流程運作提供財務分析、運營支持、業務績效考核,控制業務風險,協助業務做好進銷存策略,對預算執行、績效管理等戰略落地執行況進行跟進和糾偏。通過提供準確、及時和高質量的數據分析,基於數據分析進行戰略管理、經營管理決策,幫助企業實現最阿優決策。
四是向戰略型人才轉型。戰略財務更多的是面向企業未來,構建全面的經營格局,幫助企業建立並管理好企業的價值管理體系,深入價值引領實踐。比如基礎價值管理體系(規範與風險控制)、信用管理體系(商業信用 、金融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特質價值管理(技術專利、行業資質、人才資質等)、品牌價值管理(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領導者個人品牌)經營業績價值管理(增長管理、持續盈利管理、利潤與規模平衡管理)。它需要財務人員不僅能夠助力決策,監控風險:分析企業的生產運營,安排企業稅務籌劃,管控企業籌資、投資,將公司戰略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經營指標和財務規劃;評估有效風險及時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加強財務風險防範;此外,戰略財務還需要具備把控業務經營的決策能力,能夠基於未來,以戰略全局視角調整及優化價值鏈構成,以企業價值驅動管理,引領業務應對市場變革。
財務共享模式的出現,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和能力要求,財務人員應該順應財務共享中心建設,根據自身情況明確轉型方向,積極面對財務轉型,合理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目標。一是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財務職業技能和管理職能;二是培養變革能力,注重財務工作與業務經營的結合,跨越執行控制和交易處理的角色範疇,以財務價值創造驅動內部業務流程的優化;三是注重戰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預測分析能力的提升,通過觀察跟蹤宏觀經濟變化、產業政策、行業政策、競爭者前沿分析並結合財務敏感度提出深度思考與總結來培養對未來的洞察力,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用專業的財務能力,創新的思維方式,幫助企業控制經營風險,提供高效的決策依據;
其次,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也應不斷完善財務共享體制,提高財務人員對共享的認識,鼓勵財務人員積極參與變革;明確財務共享職能要求,構建轉型渠道,推動財務人員在基本的財務核算能力和會計數據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加強與業務的協同能力;完善轉型激勵機制,激發財務人員工作熱情,構建穩固的、相互依賴、共同成長的人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