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孜爾石窟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2020-12-12 環球網

【環球時報 赴新疆特派記者 範凌志】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8公裡處的渭幹河河谷北岸,始建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這一流傳千古的石窟,《環球時報》記者仿佛聽到古代匠人的呼吸,看到古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隊。克孜爾石窟承載的並不只有宗教,一千多年來,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和精美絕倫的壁畫靜靜凝視著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往與交融。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說,在石窟內會有「鬥室原來也可包容宇宙」的感慨。

進石窟參觀有嚴格要求

今天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一帶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龜茲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經說:「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從阿克蘇庫車縣沿著吐和高速駛入307省道,進入拜城縣克孜爾鄉不久,一些土黃色的矮山出現在道路兩側,順山路轉下,就來到克孜爾石窟入口處。同很多世界文化遺產一樣,歷經千餘年的克孜爾石窟也有它的地標性建築——鳩摩羅什銅像。鳩摩羅什出生於公元344年的龜茲,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家。體現鳩摩羅什沉靜凝思的銅像落成於上世紀90年代,讓來克孜爾石窟參觀的遊客心生平靜。

這位譯經大師右側的明屋塔格山斷崖就是千年石窟的載體,並不算高的山體上存有大小洞窟300多個,窟內壁畫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都是龜茲石窟的經典。當然,並不是每座石窟都開放參觀。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為保護這些歷經滄海桑田的藝術瑰寶,相關管理部門採取交叉開放的方式讓遊客參觀。在進洞參觀前,維吾爾族講解員帕麗達·普拉提不停地向記者強調注意事項:禁止錄像錄音、只可用手機不開閃光燈拍照;禁止進食;禁止觸摸窟內牆壁;每個洞窟每次最多只能進10人參觀,因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損壞壁畫。走進石窟,記者發現,幾乎每個洞窟都有室內微風傳感器、溼度測量儀、攝像頭等現代化文物保護設備。

菱格構圖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一個顯著特點,每個菱格裡都是一幅佛教因緣故事或本生故事。石窟內的壁畫大致有四色:白、黑、綠、藍,講解員告訴記者:「最值得一提的是,藍色顏料來源於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使用青金石顏料的遺蹟就是克孜爾石窟,這也說明當年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頻繁。」

「依照佛教傳統,參觀完主室,要切記從左手邊進入後室,按順時針方向參觀後室牆壁上佛祖的『涅槃』像,再回到主室。」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的講解非常細緻。當《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大部分中心柱窟的破壞情況嚴重,有的壁畫殘存部分很少,有的壁畫上的佛身袈裟已被刮掉。按照講解員的說法,自然原因,以及因不了解文物價值而產生的人為破壞,是石窟文物受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最初一些壁畫上袈裟是金箔貼成的,後世有人偷偷到這裡刮掉。石窟一些後室被燻黑,是古代牧羊人來此躲避雨雪取暖時留下的痕跡。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據統計,克孜爾石窟從1992年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接待海內外遊客近百萬人次。特別是近3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1萬人次。《環球時報》記者在石窟偶遇一隊外國遊客,其中一位長者說,他們來自澳大利亞珀斯等城市,這次是專程從烏魯木齊開車來看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壁畫所展現出來的包容精神給遊客和《環球時報》記者留下極深印象。在形成年代為公元6世紀的17號窟內,一幅菱格壁畫中一人高舉雙手,手上燃燒著熊熊火焰,另外兩人和一頭駱駝在向他歡呼。講解員介紹說:「這幅畫描繪的是商隊首領不惜用白布澆上油裹住雙手並點燃,來給黑暗中的商隊引路。我們如果仔細看商人的裝束——白色帽子、大翻領長袍,這是古代粟特人的典型裝束。」歷史上,來自西亞的粟特人善於經商,在絲綢之路上非常活躍,壁畫印證了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原與西域交往的繁盛。克孜爾石窟是佛教石窟,但其他宗教和多元文化並行的場面在壁畫中也有所體現。有學者曾提出,在有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月亮神痕跡。

克孜爾石窟衰落於公元9世紀。隨著歷史變遷,伊斯蘭教傳入現在的新疆地區。在形成於公元5世紀的第32窟,講解員特意帶記者看牆壁與天花板交界處的藍色花紋——忍冬紋。資料顯示,「忍冬」即金銀花,因為越冬而不死,而在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被大量運用於佛教裝飾中,講解員告訴記者:「現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眾的帽子和服飾上還能看得到這種花紋。」

「克孜爾石窟是已消逝的絲綢之路和古龜茲文明的獨特見證。」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曾這樣講述克孜爾石窟的獨特歷史:克孜爾現存的早期洞窟見證了佛教文化自印度、中亞經新疆傳入中國的歷史;源自波斯的大量顏料證實了沿絲綢之路中亞貿易往來的歷史;敘利亞畫師在此創作的證據則反映了沿絲綢之路中西藝術交流的歷史。

昔日遭浩劫,今日受保護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石窟門口的簡介牌上都有德文譯名。據講解員解釋,這是由於「德國人當年通過盜搶獲得第一手資料,因此進行系統研究也比較早」。在一塊殘存的壁畫邊緣可以看出外國劫掠者的盜竊手法:古代匠人一般先在草皮泥上打一層白色石膏,再在石膏上作畫。這層草皮泥目測1~2釐米厚,後世的外國劫掠者就從邊緣切入,將大塊壁畫剝離下來,拼好成箱運走,這對壁畫的破壞是難以避免的。據了解,目前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大部分藏在德國,其餘散落在俄羅斯、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地。

對20世紀上半葉的衰落中國來說,克孜爾石窟文物的流失是一場歷史悲劇。第10窟留下了一段朝鮮族政治活動家、人民藝術家韓樂然的話:「餘讀德勒庫克(Von-Lecoq)著之新疆文化寶庫及英斯坦因(Sir-Aurel Stein)著之西域考古記,知新疆蘊藏古代藝術品甚富,遂有入新之念。故於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隻身來此,觀其壁畫琳琅滿目並均有高尚藝術價值,為我國各地洞廟所不及。可惜大部牆皮被外國考古隊剝走,實為文化上一大損失……」韓樂然還在《克孜爾考古記》中談到自己椎心泣血的感受:外國人不但偷走壁畫,並且將這裡的漢字進行有計劃的破壞,存心想毀滅我國的文化,好強調都是他們歐洲的文明,但是他們做得還不徹底,好多佛像的名稱和故事的解說都能看見模糊的漢字,畫裡人物的服飾也是漢化的,他們怎能毀滅得了呢,中國文化總是中國的。

韓樂然決心建一個西北藝術博物館,搶救民族文化瑰寶。不幸的是1947年7月30日,韓樂然因飛機失事遇難。他的遺願在新中國成立後得以實現。1961年,克孜爾石窟與故宮一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相關報導顯示,克孜爾石窟2020年有望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相關焦點

  • 在克孜爾石窟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克孜爾石窟承載的並不只有宗教,一千多年來,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和精美絕倫的壁畫靜靜凝視著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往與交融。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說,在石窟內會有「鬥室原來也可包容宇宙」的感慨。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據統計,克孜爾石窟從1992年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接待海內外遊客近百萬人次。特別是近3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1萬人次。《環球時報》記者在石窟偶遇一隊外國遊客,其中一位長者說,他們來自澳大利亞珀斯等城市,這次是專程從烏魯木齊開車來看克孜爾石窟。
  • 人文地理丨「穿越」克孜爾石窟
    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裡處明屋塔格山的峭壁斷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境內,地處天山南麓,蔥嶺以東,介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現遺存洞窟349個,壁畫近10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表現了從公元3至公元9世紀佛教藝術在龜茲地區的創造發展與高度成就
  • 人文地理丨「穿越」克孜爾石窟
    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讚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經過的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 克孜爾石窟:深藏多少瑰寶
    位於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始鑿於東漢。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開幕
    人民網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董子龍)2018年7月18日「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暨「克孜爾石窟與絲綢之路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木木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新疆龜茲研究院多年來對流失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成果展,由新疆龜茲研究院主辦,北京木木美術館承辦。
  • 克孜爾石窟:深藏多少瑰寶
    位於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始鑿於東漢。2014年,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表示,克孜爾石窟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早三個世紀。至今,200多個石窟中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絲綢之路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傑出範例,展現出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間亞歐大陸諸多文明區域、特別是遊牧的草原文明與定居的農耕、綠洲或畜牧文明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包括宗教信仰、城市文化、建築設計、住居方式、商品貿易、民族交流等方面。為了保持絲綢之路的安全通暢,漢朝政府於公元前101年在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設置使者校尉。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開幕
    人民網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董子龍)2018年7月18日「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暨「克孜爾石窟與絲綢之路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木木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新疆龜茲研究院多年來對流失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成果展,由新疆龜茲研究院主辦,北京木木美術館承辦。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首,是我國修建時間最早的石窟寺群,集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向東啟迪著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具有無限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享有「藝術寶庫」的美譽。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首,是我國修建時間最早的石窟寺群,集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向東啟迪著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具有無限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享有「藝術寶庫」的美譽。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絲綢之路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傑出範例,展現出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間亞歐大陸諸多文明區域、特別是遊牧的草原文明與定居的農耕、綠洲或畜牧文明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包括宗教信仰、城市文化、建築設計、住居方式、商品貿易、民族交流等方面。為了保持絲綢之路的安全通暢,漢朝政府於公元前101年在輪臺、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設置使者校尉。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首,是我國修建時間最早的石窟寺群,集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向東啟迪著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具有無限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享有「藝術寶庫」的美譽。
  • 「絲路·思路」2015年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
    佚名 攝   中新網新疆阿克蘇10月27日電(記者 楊東)「『絲路·思路』2015年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6日在新疆克孜爾石窟落下帷幕,專家學者收穫了全新的學術觀點和實地考察後美好的記憶喜悅而去。
  • 克孜爾石窟海外流失壁畫藉助數位技術與母體「重逢」
    新疆龜茲研究院文化遺產展示交流中心主任申春介紹,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自2018年7月以來,已陸續在北京等多地展出。  據了解,此次展覽共展出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主要從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等地收集,並經過數位技術處理後製成仿真復原作品,使參觀者能清晰地看到這些流失壁畫與克孜爾石窟母體間的關係,以及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本來面貌。
  • 秋到克孜爾石窟
    清晨的陽光灑在克孜爾石窟崖壁上(10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位於新疆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石窟秋意正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克孜爾石窟,是新疆現存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現遺存洞窟349個、壁畫近10000平方米,被視為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融合交匯的人類傑出文化遺產。
  •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藝術,是中國歷史和龜茲文化的瑰寶
    克孜爾石窟始鑿於公元三世紀前後,直到八世紀後期逐漸衰落,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該石窟群分谷西區、谷東區和天山區,綿延三公裡,可想而知,古代的佛教徒,就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傳播和延續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藝術,是中國歷史和龜茲文化的瑰寶
    克孜爾石窟始鑿於公元三世紀前後,直到八世紀後期逐漸衰落,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該石窟群分谷西區、谷東區和天山區,綿延三公裡,可想而知,古代的佛教徒,就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傳播和延續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 文物新疆 | 新疆有個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東南約60餘公裡處,距克孜爾鄉約7公裡處的木扎提河河谷。背靠明屋依塔格山斷崖,南與確爾塔格山隔河相望。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走向。洞窟分為四個區域:谷西、谷內、谷東和後山。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西安開展
    9月20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龜茲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和西北大學共同主辦,龜茲研究院文化遺產展示交流中心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及該校藝術學院和博物館共同承辦的「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西北大學博物館開幕,展覽以125幅高清晰圖片形式展示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成果,還原兩個仿真洞窟和利用現代數位技術展示四個洞窟的壁畫復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