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丨「穿越」克孜爾石窟

2020-12-12 半月談網

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及高僧鴆摩羅什塑像

南疆的冬日總是要來得比北疆晚一些。在溫暖的冬陽沐浴下,克孜爾山谷中樹葉金黃、河水歡暢,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鳩摩羅什靜靜地俯身沉思,整個雕像籠罩在午後的陽光中,同身後盤旋的階梯、紅褐色山巒中層層疊疊的洞窟、湛藍的天際線融為一體。這裡,成為方圓幾十公裡荒原內一處有山有水有叢林有佛像的神奇所在……

故事畫的海洋

開鑿於公元三世紀末的克孜爾石窟,距離我們已經有千年之遙。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斷壁之上,綿延三公裡。它是我國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洞窟類型最全、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與敦煌、龍門、雲崗並列為全國四大石窟的克孜爾石窟,是漢唐時期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是以多姿多彩的佛教壁畫聞名於世,那麼克孜爾石窟就是一條壁畫的長廊,其內容之豐富、畫面之精美、色彩之斑斕、人物之多樣,簡直就是「故事畫的海洋」。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讚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經過的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裡處明屋塔格山的峭壁斷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我國在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傳入新疆後,在此形成「西域佛教」,又傳入中原。

目前,遺存在克孜爾石窟的上萬平方米壁畫,除了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圖畫,還描繪了千年前西域的生產、生活場景、山水風土等,是一部古代新疆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克孜爾,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數量遠遠超過了阿富汗的巴米揚,有些洞窟的年代甚至比敦煌莫高窟還要久遠。紮根在深厚的龜茲民族文化土壤裡,克孜爾石窟壁畫還充分吸收了中原漢地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希臘藝術、波斯藝術等多種文化養分,創造出了獨特的「西域龜茲藝術畫派」風格,又對中原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壁畫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更是歷經千年之久仍保持著鮮豔的色彩,成為研究中國傳統重彩畫(巖彩畫)的「活化石」。

雖經風蝕、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壁畫已然飽經滄桑,但從四壁到穹頂,目光所及,丹青斑斕,幾平方米的石窟,立時成為故事與藝術的殿堂:站立在殘缺不全的壁畫面前,仿佛看到當年虔誠的僧侶們,是怎樣在酷暑或寒冬裡,手託盛滿金箔、青金石、孔雀石的畫盤,凝神靜氣繪製一幅幅壁畫,為菩薩、羅漢的造像敷上金粉或金箔,讓栩栩如生的飛天、伎樂天、佛塔等形象喚之欲出……一時間,讓人仿佛被漫天繁星般的壁畫簇擁著穿越時空,回到漢唐盛世,欣賞婉轉曼妙的龜茲樂舞,聆聽行雲流水般的經文。

壁畫中最讓人心靈震撼的故事,是有「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捨生取義」壁畫。其中一幅描繪的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支駝隊,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振臂歡呼。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在山洞前照亮了駱駝商隊前進的方向。這就是「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佛本生故事。

克孜爾石窟正是以這樣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讓人駐足良久不舍離去。然而,石窟內隨處望去都是滿目瘡痍:放置釋迦佛的拱形佛龕裡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製成的;甚至整面的壁畫都被野蠻盜割揭走,遺存壁畫的病害侵蝕進程也隨之加劇。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如今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特別是德國的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陳列著大量被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的壁畫。真可謂丹青斑駁處,涕淚滿衣襟。

歷史上最有名的新疆人——鳩摩羅什

千裡迢迢來到克孜爾石窟的人們,都會被石窟前具足自在的鳩摩羅什沉思雕像所深深吸引。這尊深黑色的雕像背東朝西,高約3米,坐姿參考了壁畫中思維菩薩的姿勢。年輕的鳩摩羅什身軀雄健,束帛座上,頭微傾俯,沉靜凝思。1994年9月9日,「鳩摩羅什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克孜爾石窟開幕。歲月荏苒,而今,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沉思像已經成為龜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鳩摩羅什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與玄奘大師齊名,是東晉時後秦的得道高僧,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大翻譯家,梁啓超稱他是「譯界第一流宗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簡雅優美,包含無窮智慧的偈語,就出自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他所譯經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被稱為「六如偈」。

公元401年後,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了規模龐大的佛經譯場,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佛經共計74部384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廣為流傳,深受眾人喜愛。

在中國佛教的譯經史上,鳩摩羅什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史家統稱羅什以前的譯經為「舊譯」,稱羅什譯經為「新譯」。雖然鳩摩羅什翻譯的是佛經典籍,但他的影響力卻遠遠超越了佛教的範疇。最妙的是,鳩摩羅什譯作中還創造了大量的新名詞和音譯名詞,如「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想入非非」「粉身碎骨」「迴光返照」「火坑」「煩惱」「苦海」「魔鬼」「世界」「剎那」「智慧」「意識」「未來」「心田」「愛河」……這許多耳熟能詳的佛經詞彙,已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經、律、論,不失原意卻又文辭優美,琅琅可誦,對唐以後千餘年來中國的哲學、美學、語言,以至文化生活都產生了深邃的影響。

鳩摩羅什出生在古代龜茲,即今天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沙雅一帶,是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佛教在龜茲流行了千餘載,龜茲也因此成為絲綢之路上國際化的佛教中心。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願生在佛教初傳的龜茲。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是古印度婆羅門貴族,他拋棄相國之位,避世出家,東度蔥嶺,來到龜茲。龜茲王白純迎請他為國師,並「以妹妻之,因生羅什」。出自皇室貴胄的羅什自幼聰敏,被譽為龜茲智慧之子。7歲時他隨母親出家,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奧義,博聞強記,以大乘小乘互為師,傳為佳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鳩摩羅什是千年以來知名度最高、個人影響最為廣泛的土生土長的新疆人。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今陝西戶縣草堂寺)圓寂。鳩摩羅什圓寂前曾立下誓言:「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為了紀念鳩摩羅什,當年大師曾開壇講經說法十餘年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還建有「舌舍利塔」。

世代傳承的石窟「守護者」

冬日的午後,記者來到克孜爾石窟腳下的新疆龜茲研究院時,20年來一直從事佛教研究的新疆龜茲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臺來提·烏布力正在聚精會神地把《絲綢之路》翻譯成維吾爾文。曠野深山福德之地,實為修行好去處。在此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們,安守寂靜,忠於職守,探求智慧之道。

新疆龜茲研究院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克孜爾石窟為中心的龜茲石窟研究已經在考古、美術、文化、技術保護、文物保管等專業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院的各民族工作人員常年堅持在洞窟臨摹壁畫,目前已臨摹壁畫數百平方米,這項艱巨的任務是克孜爾石窟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文物局也先後派出多位我國一流的石窟保護研究專家,對克孜爾石窟進行細緻的科學勘察、測繪和實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克孜爾石窟進行基礎維修和加固,對洞窟進行防水處理,想方設法破解壁畫脫落粘合、煙燻壁畫清洗、古龜茲文字破譯以及埋沒洞窟的發現清理等難題,並先後出臺了多部保護和管理條例。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代表,而龜茲石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見證。」臺來提·烏布力告訴記者,由於地下水豐富,2017年研究院投資千萬元對部分洞窟掩體進行加固,對地下水進行處理。「這都來自於國家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之前我們還做過壁畫病害處理和保護項目,目的就是延長克孜爾石窟和壁畫的生命,把文物留給後人。」

其實,自20世紀上半葉起,克孜爾石窟就屢見於國人遊記或考察報告,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考古學家黃文弼和畫家韓樂然的科學調查工作。參加中國和瑞典聯合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古組工作的黃文弼先生,是我國系統地考察與研究龜茲石窟的先驅者。1928年在塔裡木盆地進行考古調查期間,曾在克孜爾石窟工作過,他對140多個洞窟進行了編號,繪製了洞窟分布和平面示意圖。在清理部分洞窟時,發現了多種文字的文書寫本和錢幣等遺物,其中的漢文紀年文書,對克孜爾石窟的變遷情況提供了可供斷代的參考資料。

歷史專業畢業的臺來提·烏布力繼承了先驅者們的事業。他認為,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不僅是古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標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新疆基層長期從事古代宗教文化研究的學者,他常被人問道:你是一個維吾爾族人,為什麼從事佛教研究?「我回答說,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佛教遺址,更是新疆自古以來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見證。我的研究就是要闡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多宗教信仰、多人種匯集的地方,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來提·烏布力認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為各族群眾講故事。他建議讓龜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並把圖文並茂的展覽做到全疆各地去。「要充分展現各民族、多宗教並存的新疆,充分體現各民族的命運與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血肉關係,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半月談記者 李曉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克孜爾石窟壁畫「真容」再現
    原標題:克孜爾石窟壁畫「真容」再現 經過20年的努力,新疆龜茲研究院收集到400多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高清圖片。日前,隨著這批壁畫復原圖在北京木木美術館展出,壁畫流失、高清圖片的收集以及復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壁畫之殤   克孜爾石窟大約建於公元3世紀。目前石窟留存洞窟339個,其內壁畫近4000平方米。
  • 「中國第二敦煌」——克孜爾石窟
    維吾爾語稱紅色為「克孜爾」,石窟的名稱由此而來。  克孜爾石窟是古龜茲國最大的一座石窟,也是新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窟,克孜爾石窟群現存壁畫約 10000平方米,有關專家說,這在世界上是僅次於敦煌的藝術寶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它大約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
  • 比莫高窟更古老的克孜爾石窟(圖)
    佛教在線10月13日消息 據人民網報導: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公裡。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
  • 克孜爾石窟探幽
    然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拜城縣境內,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石窟,開鑿年代比四大石窟還要早,它就是克孜爾石窟,和莫高窟一西一東,宛如鑲嵌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兩顆明珠。  一  端午節時,我帶著幾個學生,從庫車前往克孜爾石窟。駛出市區,我們一路向西,向拜城方向行進,極目望去,公路兩邊是茫茫的戈壁,一望無際而蒼涼遼闊。
  • 洛陽博物館舉行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137幅主要在德國、俄羅斯等地收集到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高清攝影圖片,並利用VR等數字科技手段對克孜爾石窟進行影像復原,讓參觀者可以穿越千年,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克孜爾石窟壁畫的魅力。    據新疆龜茲研究院文化遺產展示交流中心主任申春介紹,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境內,現遺存洞窟349個,壁畫近1萬平方米,還有少量彩繪泥塑。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高清復原國內首次大規模呈現
    坐落於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現存位置最西、開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寺,是研究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藝術史及音樂史等學科之源的珍貴遺存。石窟群始鑿於公元3世紀後期,於8世紀後期逐漸被廢棄;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它也是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齊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 新疆阿克蘇戈壁灘上的藝術寶庫——克孜爾石窟!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從這裡走向中原傳播佛教它就是新疆阿克蘇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克孜爾石窟處在塔裡木盆地荒涼的戈壁沙漠邊緣的一片綠洲上,石窟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和雀爾達格山,渭幹河從石窟面前蜿蜒流過,是戈壁灘中難得的風水寶地。
  • 克孜爾石窟:深藏多少瑰寶
    資料照片   在百年來首次由中國主辦的最具規模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不無擔憂:「再不保護,數百年後就看不到克孜爾石窟了。」   克孜爾石窟?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時心中一定有疑惑。只聽說過敦煌石窟啊,沒聽過克孜爾石窟。事實上,克孜爾石窟比敦煌石窟早了整整三個世紀,它與敦煌石窟有一定意義上的傳承關係。
  • 全國四大石窟之一-克孜爾千佛洞(圖)
    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境內,西距拜城縣城60Km,東南距庫車縣城70Km,距克孜爾鄉東南7Km處,交通便利。地理坐標:東經82°30′05″,北緯41°46′49″,海拔1200m.克孜爾石窟在渭幹河北岸明屋塔格山南坡懸崖上。石窟開鑿於公元三世紀的東漢後期,並延續到公元九世紀的唐、宋時期。是中國開鑿年代最早的佛教石窟。石窟規模宏大,整個石窟群排列在東西長2Km的明屋塔格山和蘇格特峽谷內的崖壁上。沿崖體走勢依次劃分為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後山區4個石窟區,現已正式編號的石窟236個。
  • 遺失百年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特殊方式」亮相古城西安
    據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助理葉梅介紹,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七公裡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明屋塔格山斷崖上。石窟約建於公元3世紀,止於公元8~9世紀,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
  • 克孜爾石窟鳩摩羅什沉思像塑造始末
    塑像的設計者閻玉昆等先生曾長期在莫高窟臨摹研究敦煌彩塑,還親自到克孜爾石窟考察壁畫及臨摹出土的彩繪泥塑原作,以確證鳩摩羅什塑像風格的合理因素。如鳩摩羅什的坐姿就參考了壁畫中思維菩薩的姿勢。這些石窟中尤以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庫車縣的庫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和阿艾石窟比較著名。龜茲石窟的年代,一般認為其上限在公元4世紀左右,下限在伊斯蘭教徵服龜茲之前,大約維持到公元14世紀中葉。
  • 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記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七公裡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明屋塔格山斷崖上。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爾石窟大約建於公元3世紀,止於公元8世紀至9世紀,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一、基本簡介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裡,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明屋塔格斷崖上。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約三公裡。按照自然地形,洞窟分為四個區,谷西區、谷東區、谷內區、後山區。
  • 「絲路·思路」2015年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
    思路』2015年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實地考察龜茲石窟。 吳鬱真 攝    新疆藝術學院副教授張愛紅曾在龜茲石窟工作十多年,這是她臨摹的龜茲石窟壁畫。 佚名 攝   中新網新疆阿克蘇10月27日電(記者 楊東)「『絲路·思路』2015年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6日在新疆克孜爾石窟落下帷幕,專家學者收穫了全新的學術觀點和實地考察後美好的記憶喜悅而去。
  • 克孜爾石窟——神往之旅,心酸之旅(圖)
    荊楚網庫車7月20日消息(記者陳莉霖)喜歡暢遊天下的朋友,很少有人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但是克孜爾石窟(或稱為克孜爾千佛洞)的大名,卻不一定曾經有所聽聞。    如果莫高窟激起了你對歷史和藝術的好奇心,那麼你更要到克孜爾石窟一遊。
  • 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回歸」故裡
    近日,在流離失所100多年後,46幅流失德國柏林博物館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得以照片的形式,在故裡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出現。這批壁畫是1906年被德國人竊割走,前不久上海博物館攝影家丁和從德國柏林博物館翻拍回來,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將圖片進行複製,並按原來大小和位置安放石窟內供遊客觀賞。      19世紀末到20紀初,德、俄、日、英和法等國探險隊先後到新疆,在西域石窟進行大規模割取壁畫,其中受傷害最嚴重的是克孜爾石窟。據龜茲石窟研究所多年實地測量和對照,石窟被竊割壁畫面積近500平米。
  • 百餘幅流失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蘭州展出
    連日來,「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蘭州大學榆中校區美術館展出,展覽將持續到12月30日。 崔琳 攝中新網蘭州12月10日電 (記者 崔琳)連日來,「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蘭州大學榆中校區美術館展出。
  • 探尋中國第一座莫高窟:克孜爾石窟,又被稱為「戈壁明珠」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它經絲綢古路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就是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石窟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10公裡處,距庫車縣70公裡,而庫車乃是紀元前亞利安人建古龜茲國的所在,因此這座位於絲路要衝和古龜茲國領地上的現今新疆最大的一處佛教遺蹟成了龜茲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絲綢之路按地理環境特徵分為三段,即東段、中段和西段。東段:從長安出發,沿河西走廊至玉門關、陽關。中段:東起玉門關、陽關至帕米爾高原。西段:從帕米爾高原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圖一)圖一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更是連接人類文明的紐帶。
  • 在克孜爾石窟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環球時報 赴新疆特派記者 範凌志】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8公裡處的渭幹河河谷北岸,始建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這一流傳千古的石窟,《環球時報》記者仿佛聽到古代匠人的呼吸,看到古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