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13:43: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文\圖:虞向軍
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新疆阿克蘇市拜城縣的懸崖峭壁之上,由於沙石呈赤色,在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紅亮。維吾爾語稱紅色為「克孜爾」,石窟的名稱由此而來。
克孜爾石窟是古龜茲國最大的一座石窟,也是新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窟,克孜爾石窟群現存壁畫約 10000平方米,有關專家說,這在世界上是僅次於敦煌的藝術寶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它大約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後,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梁。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築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
龜茲石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
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其中的精華,正是由於東來西往的多種文化藝術在西域地區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畫的藝術水平達到如此燦爛的境界。
克孜爾石窟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個單元。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後室。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 「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後,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後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
克孜爾壁畫給人一個總的感覺是色彩深厚、鮮明、對比強烈而不浮躁。顏色只有這麼幾種,表現力卻很豐富。還有一種調和畫面色彩的方法,即以白粉、墨為中間色,用它來平衡各個色塊之間的關係。比如新1窟後室洞頂的飛天,裸露的上身用赭色暈染,褲子平塗大片石綠,造成上暖下冷的對比,頭髮以墨色塗染,調和冷暖兩色。許多洞窟頂部的菱格故事畫中,大面積地使用石綠和硃砂,過於厚重感。為避免這個缺陷,畫師們往往在上面用白粉點簇一些梅花狀的小型圖案,既有裝飾效果,又打破了色彩單調的印象。
克孜爾壁畫色彩運用上的另一個特點是交叉使用各種色塊。這在洞窟頂部菱格畫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克孜爾石窟拱形洞窟頂部多排列數十塊菱形方格作為裝飾,其中每一菱形方格以一種石色作為底色,不同底色的菱格均按一定的色彩調配規律分布。
38窟主室左右壁上方的十四組伎樂,每組伎樂兩個人,一個膚色淺,另一個膚色必深,膚色淺的頭光為綠色,膚色深的頭光為白色,很有節奏感。克孜爾畫家要求相鄰近的兩個色塊在冷暖、亮度等方面儘可能形成對比關係,這種處理手法對敦煌藝術以及後來內地寺院壁畫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克孜爾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但是,石窟中處處滿目瘡痍,留下很多斧鑿切割的痕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紛至沓來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用膠布粘走了大量的壁畫,至今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中陳列著大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30年代初,德國考古隊的勒柯克,從這裡盜走了上百箱的壁畫、塑像和其它藝術品,現存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成立於1985年的新疆龜茲研究院除了參與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相關保護項目外,還組織專業人員對所管轄的石窟進行日常監測和搶救性加固保護與修復,使瀕臨損毀的壁畫和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還一直在進行著壁畫的臨摹工作。然而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研究院目前保存的壁畫臨摹品所用的顏料大多是國畫、水粉等化學顏料,不利於臨摹品的長久保存。從2009年起,龜茲研究院開始採用與最初壁畫相同的礦物質顏料進行臨摹,藍色顏料以青金石為主,紅色顏料以硃砂和鉛丹為主,綠色顏料以綠銅礦為主,這種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於自然與人為的原因,壁畫出現支撐體風化、壁畫空鼓和大面積脫落、顏料層起甲、粉化等各類病害,嚴重威脅著現存壁畫的長期保存。2009年11月,龜茲研究院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克孜爾石窟壁畫第一期搶救性保護修複方案的設計工作。通過前期全面調查,選取了克孜爾石窟壁畫病害最為嚴重、且具有代表性的14個洞窟作為第一期搶救性保護修復的對象。2012年6月開始實施此項修復工作,壁畫修復工作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採用了傳統與現代技術的有利結合,使壁畫真正得到了有效保護。
2015年,新疆龜茲研究院與上海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第一期工作,對選定的窟9個洞窟建築和壁畫進行數碼和三維掃描,獲取高清數字圖像後,進行圖像色彩比對、全窟圖像拼接以及建數字模型等,並運用多光譜技術獲取可見光下無法看清楚的題記、煙燻壁畫和重層壁畫。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坐落於新疆拜城縣的懸崖峭壁之上的克孜爾石窟。
鳩摩羅什銅像矗立在克孜爾石窟前。鳩摩羅什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被稱為音樂窟的克孜爾石窟第 38號石窟,壁畫描繪了龜茲樂隊演奏的場景。
中心柱式石窟的後室。
新1窟後室洞頂的飛天。
壁畫臨摹修復工作需要以礦巖為材料的壁畫顏料。
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克孜爾文物修復工作室。
新疆龜茲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對雕塑殘件進行清理修復。
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