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 地肥水美五穀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呂梁......」 。這首歌曲唱出了山西的壯麗風光,令人嚮往。現在請跟著我的腳步,開始一場尋源探古之旅。
山西旅行的第一站,我們到太原市郊的晉祠,來看一看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的宗祠。
晉祠公園大門
山西,簡稱晉,晉的由來,要追溯到西周時期。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於唐,史稱唐叔虞。唐叔虞宗族遷到晉水,改國號晉。這應該是山西簡稱的最早出處了。
後人為了紀念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在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處修建宗祠,稱唐叔虞祠,後稱晉祠。這裡依山傍水,古樹參天,亭臺池沼,星羅棋布;樓閣殿堂,雄偉壯觀;氣候宜人,風光秀美。
晉祠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築群,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中載體,宋元明清建築及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載體實證;是世界張氏、王氏發祥地。
了解了晉祠來龍去脈之後,這麼多中國之最,夠有歷史了的吧!趕快跟著我的腳步一起轉轉吧。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功勳塑像
晉祠分為兩部分,在晉祠周邊修繕建設的一些附屬建築設施,開闢成晉祠公園,為開放景區。聖母殿等精華部分成立晉祠博物館,必須購票才可進入參觀。
晉祠博物館裡最有看點的景點有:周柏、聖母及侍女像、難老泉,被稱為「晉祠三絕」。
晉祠博物館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水鏡臺,它座東朝西,是一座戲樓。水鏡之名取自漢書,寓意善惡忠奸盡人皆知。從建築學角度看,水鏡臺集中了殿臺樓閣四種風格。從東邊看,上部為重簷歇山頂,它像座樓。下部為寬敞的宮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懸扁額三晉名泉,書體清秀,筆力遒勁。
水鏡臺
從西邊看,上部是單簷卷棚頂,像座閣,而下部為寬敞的高臺。這是一座由殿樓和卷棚合二為一的特殊建築,殿樓建於明代,卷棚補建於清,這種形制國內極為罕見。
戲臺
水鏡臺南側廣場
水鏡臺往西走,跨過智伯渠上的會仙橋,就到了金人臺。臺子中央一座琉璃瓦小閣,四角各立一尊鐵鑄武士像,身披鎧甲,十分英武。
金人臺
過了對越牌坊,便是擺放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於金大定八年,明萬曆年間重修。獻殿面寬3間,單簷歇山頂,四周無壁,只是在檻牆上安裝直欞柵欄,從形制上看很像一座涼亭,在國內同期現存古建中所獨有,是晉祠的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對越坊
獻殿前就是魚沼飛梁,走過去就是晉祠的主殿聖母殿。
魚沼飛梁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是晉祠三大國寶之一。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殿高19米,重簷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
聖母殿
大殿四周圍廊,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最早實例,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廊柱上八條木雕蟠龍,是中國現存古建中的孤例。聖母殿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宋代蟠龍廊柱
殿內的四十三尊彩塑為宋代原物,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大殿正中端坐的是聖母姜邑,頭戴鳳冠,身穿蟒袍,凝視前方,四十二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神情各異,活靈活現。這些栩栩如生的侍女像是晉祠三絕之一,給人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回憶。
聖母像、侍女像
周柏,在晉祠院內共有兩株,一株名為「齊年柏」,一株名為「長齡柏」。這兩株周代柏樹,閱盡滄桑,是歷史的見證者。
齊年柏位於聖母殿的北側,高10餘米,樹幹粗約兩圍,側臥於聖母殿頂上,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酷似臥龍。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樹齡,原本大殿兩側各有一株古柏,同是周代栽植,可惜的是南側那株在清朝道光初年被迷信的鄉民砍伐了。
齊年柏
長齡柏位於東嶽祠西南,高16米,主幹粗2米多,樹形挺拔蒼勁,尤如卷龍一般。
長齡柏
走出聖母殿,駐足向兩側觀望,會發現南北各有一個八角亭,亭下各有一泉,北側的泉水為善利泉,南為難老泉,加上中間的魚沼泉,構成了晉祠三大神泉。可惜,魚沼和善利泉早已乾涸,只剩下難老泉了,泉水冬溫夏涼,奔湧不息。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被稱為晉陽第一泉。
難老泉
晉祠的最南部,是十方奉聖禪寺。它原是唐高祖李淵為尉遲敬德所建的別墅,後改為寺廟。寺內浮屠院內有一座舍利生生塔,創建於隋代開皇年間,塔高38米,七層八角形,挺拔壯觀。
晉祠,山靈水秀,歷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除以上主要建築外,還有勝瀛樓、三聖祠、東嶽廟、文昌宮等等,如果時間充裕都是值得仔細觀賞品味的景點。
勝瀛樓
您對晉祠的悠久歷史感興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建議或想去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為行攝石門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作者拍攝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旅行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