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吉卜力工作室,
大多第一時間會想到宮崎駿,
雖然很少有人知道,
吉卜力工作室的核心人物——高畑勳。
可宮崎駿、久石讓兩位大師均由高畑勳發掘。
近期,
讓全體動漫界都遺憾的是
這位慧眼識英才的老爺爺於4月5日在東京逝世,
享年82歲。
他被稱為吉卜力工作室背後的人,
導演的主要作品有《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
《三千裡尋母記》(1976)、
《螢火蟲之墓》(1988)、
《歲月的童話》(1991)、
《百變狸貓》(1994)、
《我的鄰居山田君》(1999)
電視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1974),
擔任製作人的作品《風之谷》、《天空之城》等。
出身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的他,
大部分作品題材來自文學、歷史或現實生活。
與宮崎駿天馬行空的想像風格不同,
高畑勳的動畫電影顯得平實許多。
有人說高畑勳本身不是動畫人,
雖然不會畫分鏡稿的他,
但在動畫師的幫助下
使得自己的很多想法搬上了銀幕,
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理性、寫實的元素。
這樣的風格也延續在電影製作中,
他對於電影細節的追求達到了極致,
最有名的是《螢火蟲之墓》中飛機的鏡頭,從主人公家向上看,
飛機的飛向問題讓他刨根問底,
團隊翻遍了那個年代的資料,
查閱史實作品,
最終使得與真實歷史保持一致。
這樣的細節或許很少有觀眾在意,
但他卻享受著這樣的專注。
《歲月的童話》中有段女主角前往鄉下採集紅花的片段,
高畑勳在創作過程中,
親自前往鄉下採風,
詢問農戶學會紅花的製作方法,
並研究紅花的書籍,
甚至製作了一大本的筆記,
詳細記錄紅花製作,
從理論和實踐中都專研了一遍。
說起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電影,
最讓觀眾印象深刻是動畫中的大自然的元素,
無論是宮崎駿還是高畑勳的作品,
無論動畫中的主旨是什麼,
都能從電影中看到深深的保護環境和
保護生態的痕跡。
即便在《螢火蟲之墓》沉重的主色調中,
哥哥帶著妹妹遠離城市,
開始在防空洞中隱居,
那段開始的時光是他們最幸福的日子。
清澈的溪水,
寧靜的鄉間,
大片的綠色讓觀眾的心也愉快起來。
高畑勳擔任製作人的《風之谷》,
更是一部警示全人類的電影。
當世界的產業文明達到巔峰,
經歷了一場「火之七日」的戰爭後,
萬物皆被摧毀。
世界周而復始,
大地被一種菌類統治,
一種叫腐海的全新的生態體系。
這裡只有巨型昆蟲能生存,
人類被迫退在很小的地方求生。
電影無時無刻都展示出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旨讓所有人動容。
另一部擔任製作人的《天空之城》,
也展示著人類對自然貪婪的一面,
當科技到達最先進的水平時,
那部分想徵服自然的人們,
開始露出侵略的一面。
每個人隨著主人公發現它的美好後,
都深深為它感到擔憂,
不希望它被世人破壞。
科技真的不能與環境共存嗎?
這座天空之城為所有人作出了解答,
機器人守護著環境,
一切都是那麼安詳,
這也讓世人反思。
生態環境岌岌可危,
小時候那些常見的小動物,
都紛紛消失,
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怕的呢。
有可能那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
就是這些爺爺們兒時的童年。
雖然高畑勳爺爺去世了,
他的作品卻能一直陪伴著我們,
但我們會記得故事中安詳靜謐的螢火蟲,
會記得不為人知的天空之城,
還會記得他呈現給我們那一幕幕美好的自然風光。
所以,
自然不會成為發展的犧牲品,
優美的鄉村也不會成為過去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