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閨秀董家村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2021-01-10 寧波晚報

    􀴁記者 陳培芳 袁偉鑫

    董家村位於大堰鎮區西南端,距鎮區15公裡,距奉化城區44公裡。源自第一尖的縣江流經此村,村民以董姓為主,故稱董家村,當地人又稱中心岙。董家村在兩山峽谷之間,沿縣溪兩岸呈狹長形分布,非字形布局,地勢西南高,向東北逐漸傾斜。村四面高山重疊,山上林木蔥鬱,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屬於原生態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

    董家村原稱中心岙,自明永樂年間成村,至清末,均屬連山鄉。師祖慶雲公,17歲就前往中心岙開發,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紅霞溪灘兩旁,翻成了百畝良田,山山灣灣成了層層梯田。到了乾隆嘉慶年間,族人猛增,中心岙已容納不了眾多人口,具有進取精神的董氏族人,開始向外拓展,周邊的山頭畈、嚴思坑、董家岙、韓學士成為拓展重點,都有董氏族人居住,人口佔半。沙畈、大寺畈、新田畈等土地都是董氏族人所有。較近的新昌縣石棋盤、大雷等村也是拓展方向,那時新昌縣長蘭村、新畈村都曾改為董家村。

    民國時期以「董李」之名設鄉,1947年至新中國成立之初,還以漢代古名「鎮亭」設鄉,解放前夕屬裡連山鄉,因與李家為鄉內大村,常合稱董李。光緒《奉化縣誌·鄉都》七都一圖有「董家」村名。

    克勤克儉,惟耕惟讀,深深地埋在董氏族人的心裡,是中心岙董氏族人的指路明燈。中心岙董氏一族在發展農耕的前提下,也注重讀書求取上進。董家村所累積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傳統已經根深蒂固,使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地不瀰漫著開基祖先所崇奉的文化氛圍,形成了一種好好讀書、光宗耀祖、報效國家的文化崇尚。坐落於村中心的董氏宗祠裡有這樣一對楹聯: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董家村人深知,深居山間,生活富足需勤勉勞作,精神富足便要讀書學習。耕種可以豐五穀,讀書可以知禮儀,「惟耕惟讀」,既要族人學謀生,也要學做人,這是家族得以綿延興盛的秘訣。翻開民國時重修的董氏宗譜,「祖訓」一篇除規定了「首敦孝悌」「和睦親族」等條目外,「培植書香」一條赫然在目。據村中老人介紹,過去董氏一族內只要有聰敏穎悟,但家貧買不起紙筆、燈油的孩子,宗族就會拿出祖祀祖谷來資助他求學攻讀。明清期間,村中出過大學士、將帥、進士、文武舉人、秀才等七十餘名科舉人才。

    在從董家村走出去的人群中,有多位活躍在教育、醫學、水利等領域的著名學者專家。早在清朝中期,仁饒公的兒子義誥、孫子禮崇,先後考取舉人,留下了父子登科的美名,五亭先生元昌公、乃武公是民國期間有名的商戶,曾任商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後,族人更是人才輩出,在奉化名人錄中有董子熬、董才如、董庭葳等人,近代女詩人、女教育家王慕蘭,書法家董開章,上海師範大學董彥君,畢業於北京大學、寫過《通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學者董明惠、民間辦報人董佩璜等,都是從董家村走出去的董氏族人。

    董家村清朝至民國初期的建築群,依溪河兩岸而立,一棟一棟,排列有序,格局規整,顯示出濃重的古村落氣息,對研究山區古代人們的勞動生活、村落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村內尚留存著其他地方很少見的祠堂、橋和其他傳統民居,其分布密集的程度讓人不禁暗暗稱奇。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原主人的來歷不一般。他們或者家產豐厚,或為大地主,或經商有道致富,或經過科舉考試做官,或許為了顯示自己與普通老百姓的不一般,為昭自身顯赫,或為子孫留份遺產,修建了這些古建築。董家村古宅保護完整,有13個閶門16個道地,近200間正偏房間和1個祠堂。這裡的古建築防火設施匠心獨具,在院與院之間都用一個石拱門隔開,石拱門裡隱藏著由一層木門和一層石磚門組成的雙層門,下面安著鐵輪,一旦一處失火,只要輕輕一拉,拱門就形成了防火牆,與高大的馬頭牆配合,可以有效阻斷火勢蔓延,堪稱經典,被眾多民宿學家和建築家譽為浙東古山村的標本。另外還有楓潭橋、廣濟橋等多座古橋屹立不倒,近代女詩人、女教育家王慕蘭的墓也在董家村平坑水庫附近,歷史人文資源非常豐富。村內有一棵300餘年的古樹苦櫧樹和一棵百餘年的老梅樹,也為董家村增添了一景。

    董家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由此也形成了許多民俗風情。董家土紙曾經遠近聞名,造紙技術始於清代,在民國時期進入興盛期,幾乎人人都會造紙。解放初期,由於機製紙業不發達,董家村的竹紙業仍十分興旺。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機製紙業的興起,以及大堰鎮作為水源地的保護,董家村手工竹紙迅速受到市場擠壓,手工紙坊經營難以為繼,紛紛歇業,很多造紙用的工具也逐漸老化消失,該手藝面臨失傳。21世紀初,董家村最後一家造紙作坊關閉,從此該手藝便消失了。據說董家村的土紙,頗受漁民歡迎,原來舊時人們大多迷信,每當漁民出海時,必要求取董家土紙,一併帶上漁船,在捕魚時,若是遇到大風浪,便將董家土紙扔進海裡,祭祀海神,以求風平浪靜,平安返鄉。

    董家村為奉化西南山區比較典型的山村,因交通不便以及水源地保護的需要,給董家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制約,卻也因此留下一方生態環境優美的土地,古民居留存較多,比例高達80%,是一個傳統氣息濃厚的村莊。古村與周圍的山巒、溪流、梯田等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構成了古老山村的特殊風貌,她像一位深山閨秀,幾百年來,早已習慣了曠古的寧靜,遠離紅塵。

    2012年,董家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7月,董家村入選第二批「寧波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和古樸的民風給董家村留下了輝煌的歷史痕跡,村民在此生生不息,用雙手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

    村內小道

    董家村全貌

相關焦點

  • 選拔賽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201班小記者 李樂馨    收到奉化少兒春晚的主持人選拔賽複賽通知,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取得好成績,我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熟悉著短短2分鐘的演講稿。    比賽那天,我穿著媽媽新買的亮閃閃的銀色高跟鞋,漂亮的白色禮服,早早來到現場。比賽分為自我介紹和模擬主持。
  • 家鄉的牛肉乾面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在我們家鄉奉化,當地的食客由「吃」激發智慧,打造出一道無與倫比的美食——奉化牛肉乾面。    它是我們當地一張特色美食名片。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牛肉乾面店鋪,別看每一家門面不大,但食客絡繹不絕。為什麼這道大眾美食這麼受歡迎呢?因為它的製作從選材到熬製高湯,都有著濃濃的奉化特色。
  • 登山健身步道「遍地開花」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了解到,今年是奉化步道建設的第3年,也是步道建設項目的提升年,在步道網整體已經完工的情況下,區體育局聯合各鎮(街道),對部分步道入口進行提升建設,包括宣傳指示牌、牌樓、停車場及其他配套設施等,受到市民一致好評。    2014年10月,奉化首條戶外健身步道——大堰「一路上」健身步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標誌著以步道為主題的各類戶外運動在奉化正式起步發展。
  • 尚田傾力打造奉化生態休閒旅遊區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通訊員 範佩佩 尚媛)在「兩山」理論及「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指引下,尚田街道因地制宜,以文化、旅遊、農業、傳承民俗風情為中心,引導休閒農業及鄉村旅遊發展,提升村落形象和知名度,做好農文旅多產業融合文章,傾力打造奉化生態休閒旅遊區。    規劃引領,樹立典型面上提升。實施「一村一品」工程,確保各村資源得到充分挖掘。
  • 「鄉約610」奉化鄉村旅遊產品發布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李鑫星 通訊員 王璐    6月28日,2019「鄉約610」奉化鄉村旅遊產品推廣會在寧波城市旅遊之窗舉行,現場發布精品民宿、文化古村、體驗活動、登山古道、風味美食、特色線路6個10大奉化鄉村旅遊產品。文體旅融合,推動奉化鄉村旅遊蓬勃發展,不如一起去詳細了解一下。
  • 29名小記者廚藝大比拼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康詩文 見習記者 王詩月 通訊員 陳標 俞慧)「可以倒油了,慢慢倒下去,量要控制好」「快點翻炒,要讓米飯受熱均勻」「火關小點,熱度太高不容易把控」……12月5日下午,在區首屆「翻滾吧,蛋炒飯」小學生勞動技能實踐活動的比拼現場,29名奉化日報小記者正積極展現自己的「廚藝」。
  • 琿春市領導來奉考察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陳廣東對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奉化向琿春提供的幫助和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奉化經濟開發區近年來取得的成績令人欽佩。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要對標對表,解放思想,深入學習奉化經驗。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獨特的邊境陸路口岸對外開放優勢,希望雙方加大產業合作和幹部人才交流力度,歡迎更多奉化企業到琿春投資興業,打通東北亞「一帶一路」大通道,實現共同發展。
  • 「奉城好物」亮相寧波家博會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由區商務局主辦的「奉城好物——2020奉化外貿家居優品特賣集市」活動在會展中心6號館舉行,10餘家本地家居企業的展品亮相本屆家博會。    據悉,本次家博會展出時間為7月3日至6日。外貿家居優品特賣集市是「奉城花開·人人有FUN」2020奉化穩增長促消費惠民生消費季第四期活動,展區面積近1000平方米,標準展位30個。
  • 夜遊滕頭老街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裡面有賣我們奉化有名的牛肉麵,也有賣奶茶果汁的,還有賣漢服和絲綢的……真是琳琅滿目。    我們的家鄉又添了一處美麗的風景,為它點讚!
  • 遊武嶺門,品千層餅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餅上鋪滿了芝麻,咬上一口,脆脆的,香香的,實在是太美味了,這就是奉化溪口的特產——千層餅。    千層餅的用料十分講究,精製小麥粉、雞蛋、植物油、芝麻等。首先,將小麥粉倒在蒸籠裡用猛火蒸熟,冷卻後倒入容器裡打散,將粉和苔菜粉末、白糖等放在案板上揉成團。
  • 綠化景觀靚化工程提升奉城顏值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奉獻一個新奉化」——2016年的11月17日奉化撤市設區之時,奉化區委區政府向寧波市委市政府和全體奉化市民發出了鏗鏘誓言。兩年多來,全區上下倍道兼程、奮力追趕,始終以奔跑姿態前行,不懈推動城市形象變美、群眾幸福感提升。
  • 張萍君:忙碌而充實的電商生活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2015年初涉電商行業,主要經營醬烤豬頭、年糕乾等富有奉化地域特色的小吃,在奉化已積累不少人氣。    初涉電商驚喜不斷    張萍君的實體商店就開在橋西岸路,雖然門面不大卻布置得井井有條,一進店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排貨架,醬烤豬頭、年糕乾、水果罐頭等產品被整齊地放在上面。
  • 跨界融合 賦能發展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毛超崢     通訊員 應國民 王璐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了2020年度浙江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名單,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作為奉化唯一入選的企業。這是去年該公司調整發展規劃以來取得的成果。    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是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複合型企業。
  • 創意壁畫村——王家嶺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王家嶺村因為創意壁畫還上了中央電視臺,這真是我們大奉化的驕傲!
  • 船舶「雷盛6」順利上水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船舶「雷盛6」的順利上水,不僅在奉化航運業發展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更詮釋了以雷盛海運為代表的奉化民營航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航運事業的決心。
  • 聚焦「三農」工作 推動鄉村振興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巖頭村是奉化鄉村旅遊發展較早的村莊,村內有歷史文化故居,同時鄉村旅遊產品開發較好,民宿行業也發展較早,已成為藝術寫生基地,    葉峰:這些村莊在發展中,區文廣旅體局做了什麼貢獻?    柳一兵:第一是整合各級政策資源以及資金上給予補助,第二是營銷宣傳,我們在寧波南塘老街舉行了「相約610」奉化鄉村旅遊寧波推薦會,對人氣民宿和名村旅遊路線進行推廣,效果較好。
  • 溪口景區部分項目呈現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它旨在解決溪口乃至奉化,旅遊產業要素不全、缺少月光經濟、缺乏綜合旅遊配套設施等諸多問題,具有規劃設計起點高、建設品質高、主題內容豐富、業態布局全等特點。目前,該項目各項建設都在有序的推進中。    ◆ 溪口民國文化博物院項目 該項目的主體為三個主題館,不僅能夠有效體現奉化地域文化新內涵,更有利於凸顯民國名鎮溪口的歷史個性和人文深度,提升奉化區的文化綜合實力。
  • 《大國飛天》在京開機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開機後,該劇將開啟5個月的拍攝之旅,輾轉酒泉、西昌、奉化、橫店、北京等拍攝基地,全景展現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
  • 溪口「十二時辰」美醉遊客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隱潭戲水」親水平臺項目正式迎客,遊客在欣賞瀑布帶來的衝擊之餘,可以在淺灘上和朋友家人戲水,感受溪水的清涼,也可在茶室品茗,寄情於山水之間,來一場身心的療養。    在徐鳧巖,除了絕佳的景色讓人沉醉外,「飛拉達」、玻璃棧道等刺激獵奇的遊玩項目也吸引了不少年輕遊客參與。到了夜晚,房車基地的草坪上聚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琴聲、歌聲、歡笑聲不時在山谷間飄蕩。
  • 一潭橫山水蕩漾半個世紀的變遷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沈珞 陳禮明    通訊員 蔣靜波 陳海飛    橫山水庫,自建成起,在奉化人的心中,不僅是治理鄞奉平原水旱災害的骨幹工程之一,也是飲用水源,更是一道城市安全的屏障。作為奉化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重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橫山水庫運行以來,先後戰勝了50多次暴雨洪水和百年一遇特大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