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培芳 袁偉鑫
董家村位於大堰鎮區西南端,距鎮區15公裡,距奉化城區44公裡。源自第一尖的縣江流經此村,村民以董姓為主,故稱董家村,當地人又稱中心岙。董家村在兩山峽谷之間,沿縣溪兩岸呈狹長形分布,非字形布局,地勢西南高,向東北逐漸傾斜。村四面高山重疊,山上林木蔥鬱,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屬於原生態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
董家村原稱中心岙,自明永樂年間成村,至清末,均屬連山鄉。師祖慶雲公,17歲就前往中心岙開發,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紅霞溪灘兩旁,翻成了百畝良田,山山灣灣成了層層梯田。到了乾隆嘉慶年間,族人猛增,中心岙已容納不了眾多人口,具有進取精神的董氏族人,開始向外拓展,周邊的山頭畈、嚴思坑、董家岙、韓學士成為拓展重點,都有董氏族人居住,人口佔半。沙畈、大寺畈、新田畈等土地都是董氏族人所有。較近的新昌縣石棋盤、大雷等村也是拓展方向,那時新昌縣長蘭村、新畈村都曾改為董家村。
民國時期以「董李」之名設鄉,1947年至新中國成立之初,還以漢代古名「鎮亭」設鄉,解放前夕屬裡連山鄉,因與李家為鄉內大村,常合稱董李。光緒《奉化縣誌·鄉都》七都一圖有「董家」村名。
克勤克儉,惟耕惟讀,深深地埋在董氏族人的心裡,是中心岙董氏族人的指路明燈。中心岙董氏一族在發展農耕的前提下,也注重讀書求取上進。董家村所累積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傳統已經根深蒂固,使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地不瀰漫著開基祖先所崇奉的文化氛圍,形成了一種好好讀書、光宗耀祖、報效國家的文化崇尚。坐落於村中心的董氏宗祠裡有這樣一對楹聯: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董家村人深知,深居山間,生活富足需勤勉勞作,精神富足便要讀書學習。耕種可以豐五穀,讀書可以知禮儀,「惟耕惟讀」,既要族人學謀生,也要學做人,這是家族得以綿延興盛的秘訣。翻開民國時重修的董氏宗譜,「祖訓」一篇除規定了「首敦孝悌」「和睦親族」等條目外,「培植書香」一條赫然在目。據村中老人介紹,過去董氏一族內只要有聰敏穎悟,但家貧買不起紙筆、燈油的孩子,宗族就會拿出祖祀祖谷來資助他求學攻讀。明清期間,村中出過大學士、將帥、進士、文武舉人、秀才等七十餘名科舉人才。
在從董家村走出去的人群中,有多位活躍在教育、醫學、水利等領域的著名學者專家。早在清朝中期,仁饒公的兒子義誥、孫子禮崇,先後考取舉人,留下了父子登科的美名,五亭先生元昌公、乃武公是民國期間有名的商戶,曾任商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後,族人更是人才輩出,在奉化名人錄中有董子熬、董才如、董庭葳等人,近代女詩人、女教育家王慕蘭,書法家董開章,上海師範大學董彥君,畢業於北京大學、寫過《通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學者董明惠、民間辦報人董佩璜等,都是從董家村走出去的董氏族人。
董家村清朝至民國初期的建築群,依溪河兩岸而立,一棟一棟,排列有序,格局規整,顯示出濃重的古村落氣息,對研究山區古代人們的勞動生活、村落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村內尚留存著其他地方很少見的祠堂、橋和其他傳統民居,其分布密集的程度讓人不禁暗暗稱奇。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原主人的來歷不一般。他們或者家產豐厚,或為大地主,或經商有道致富,或經過科舉考試做官,或許為了顯示自己與普通老百姓的不一般,為昭自身顯赫,或為子孫留份遺產,修建了這些古建築。董家村古宅保護完整,有13個閶門16個道地,近200間正偏房間和1個祠堂。這裡的古建築防火設施匠心獨具,在院與院之間都用一個石拱門隔開,石拱門裡隱藏著由一層木門和一層石磚門組成的雙層門,下面安著鐵輪,一旦一處失火,只要輕輕一拉,拱門就形成了防火牆,與高大的馬頭牆配合,可以有效阻斷火勢蔓延,堪稱經典,被眾多民宿學家和建築家譽為浙東古山村的標本。另外還有楓潭橋、廣濟橋等多座古橋屹立不倒,近代女詩人、女教育家王慕蘭的墓也在董家村平坑水庫附近,歷史人文資源非常豐富。村內有一棵300餘年的古樹苦櫧樹和一棵百餘年的老梅樹,也為董家村增添了一景。
董家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由此也形成了許多民俗風情。董家土紙曾經遠近聞名,造紙技術始於清代,在民國時期進入興盛期,幾乎人人都會造紙。解放初期,由於機製紙業不發達,董家村的竹紙業仍十分興旺。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機製紙業的興起,以及大堰鎮作為水源地的保護,董家村手工竹紙迅速受到市場擠壓,手工紙坊經營難以為繼,紛紛歇業,很多造紙用的工具也逐漸老化消失,該手藝面臨失傳。21世紀初,董家村最後一家造紙作坊關閉,從此該手藝便消失了。據說董家村的土紙,頗受漁民歡迎,原來舊時人們大多迷信,每當漁民出海時,必要求取董家土紙,一併帶上漁船,在捕魚時,若是遇到大風浪,便將董家土紙扔進海裡,祭祀海神,以求風平浪靜,平安返鄉。
董家村為奉化西南山區比較典型的山村,因交通不便以及水源地保護的需要,給董家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制約,卻也因此留下一方生態環境優美的土地,古民居留存較多,比例高達80%,是一個傳統氣息濃厚的村莊。古村與周圍的山巒、溪流、梯田等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構成了古老山村的特殊風貌,她像一位深山閨秀,幾百年來,早已習慣了曠古的寧靜,遠離紅塵。
2012年,董家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7月,董家村入選第二批「寧波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和古樸的民風給董家村留下了輝煌的歷史痕跡,村民在此生生不息,用雙手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
村內小道
董家村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