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長徵:十送紅軍心惆悵 唯盼親人早還鄉

2020-12-25 央視網

憶長徵:十送紅軍心惆悵 唯盼親人早還鄉

原標題:

  瑞金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的17棵烈士「信念樹」挺拔青翠。

  採訪團與97歲老紅軍鍾發鎮(中間)合影。

  ■開欄語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途經十來個省份、翻越20多座大山、跨過30多條大河、進行過逾400次戰鬥——這是中國工農紅軍走過的路,無懼槍林彈雨、衝破重重封鎖,漫漫二萬五千裡,堪稱偉大奇蹟!

  「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那場氣壯山河的萬裡徵途,充分表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沿途播撒下革命的種子,也鍛造了中華民族之魂——偉大的長徵精神。

  從7月起,由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舉辦的廣東「重走長徵路」活動正式啟動,南方日報牽頭與沿線省級黨媒聯合發起「重走長徵路」大型採訪報導活動,11家黨報組成聯合採訪團,沿著先輩足跡,重走長徵險路,在記錄苦難與輝煌中,汲取堅定前行的動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時代的長徵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既是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更是對歷史使命的擔當。

  值此「八一」建軍節之際,本報隆重推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特別報導「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徵路」,敬請垂注。

  「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在江西贛南地區,很早就流傳這首《十送紅軍》曲的早期版本,經過幾十年傳唱,歌詞和曲調不斷變化,但歌頌老區人民和紅軍心連心的情感卻歷久彌新。

  如今,在江西省贛州市瑞金、於都、興國等地,處處可見當年中央蘇區存在的痕跡:17棵紅軍烈士「信念樹」、紅軍渡河渡口、紅軍烈士紀念塔、紅軍醫院……當年贛南蘇區總人口240萬,參加紅軍的有33萬人,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0.8萬餘人。

  7月中旬,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線省級黨報聯盟採訪團重走長徵路,第一站就來到江西,找尋紅色蘇區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

  ●南方日報記者 祁雷 見習記者 朱曉楓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丁銓

  ●時間:1934年10月10日—17日

  ●地點:江西南部於都河以北地區

  ●事件: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

  重走

  17棵烈士「信念樹」寄哀思

  在瑞金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的後山蛤蟆嶺上,有一大片蒼翠挺拔的松樹林。拾級而上,路兩邊的松樹上有的還掛著寫有人名的小木牌,一路數來,這樣的樹共有17棵。83歲的華崇祁老人告訴記者,這17棵樹叫烈士「信念樹」。

  上世紀30年代初期,當時僅有43戶的華屋家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17名青壯年在蘇區「擴紅」時毅然投身紅軍。參軍前夕,他們相邀到後山,一人栽下了一棵象徵萬古長青的松樹。

  「當時他們想,如果能活著回來,這些松樹可以成為見證。如果屍骨無存,活著的樹也能給親人留一個念想。」華崇祁的父親華欽材和叔叔華欽梁,就是在「擴紅」時期第一批參加的紅軍。然而,這些勇士卻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青山不改,兒郎猶在。後來,當地人分別給這17棵松樹釘上木牌、寫上種植者的姓名,用最古老的方式寄託對親人的哀思。每年清明,華屋人都要到烈士「信念樹」上掛紅紙、點紅燭、系紅綢,給小木牌上的名字重新塗紅漆,通過這種特有的方式,為客死異鄉的親人「招魂」。

  華屋17烈士只是江西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的一個縮影,中央蘇區時期,贛南地區到處都呈現「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場面。

  據統計,僅贛南蘇區,當年總人口只有240萬,參加紅軍的就有33萬人,參加赤衛隊、洗衣隊等支前作戰的約60萬人,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0.8萬餘人。

  老人捐棺材板供紅軍渡河

  贛州市于都縣,距離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正門幾百米遠處,至今仍保存著一處渡口,當年紅軍過貢水河(當地人習慣稱為於都河),就經此處渡河。

  如今,渡口已不見當年的沙石灘,代之以青磚鋪就、修葺一新的臺階,旁邊立著一塊一人多高的巨石,上面刻有開國上將楊成武手書「長徵渡口」四個大字。

  80多年前,一部分紅軍主力就是從這個渡口出發,渡過兇險的於都河,開啟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遠徵——二萬五千裡長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站在渡口前,於都河的水勢早已沒有當年的浩浩蕩蕩。要知道,當時河面最寬的地方達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常快,成為紅軍長徵跨越的第一道天險。

  「為了保證部隊安全、快速渡河,當時決定臨時徵調民船做橋墩,然後在上面鋪設木板,河道沿線一共搭建了5座簡易浮橋。加上另外3處適合淌水過河處,一共有8個渡口供大部隊過河。」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副館長、當地紅軍研究專家張小平說。

  紅軍的架橋工作得到了當地老鄉的大力支持,「簡直一呼百應,一下子就湊到了800多條民船。」張小平說。此外,老百姓還紛紛拆下家裡的門板、床鋪板和瓜棚等,供鋪設橋面使用。「當時有個姓曾的老大爺,得知紅軍在收集過河的木材,親手拆掉了百年後要用的棺材送到前線。」

  成功渡河,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後面的路,贛南人也處處體現了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個發電機,是我們的『耳朵』和『眼睛』,沒有它就不能打勝仗,一定要保護好!」1934年10月10日,中革軍委隨同中共中央、中央機關撤離瑞金,向于都縣集結參加長徵。臨行前,首長把唯一的發電機託付給了紅軍戰士謝寶金和他的戰友們。

  「那是一臺重約70公斤的手搖發電機。」謝寶金的侄子謝林貴告訴記者,「爬雪山的時候,路很窄,沒辦法抬,我伯父就把發電機扛在肩上,堅持背過了雪山。過草地的時候,有戰友陷入了沼澤地,我伯父要去救他,那人卻連連阻止,說『你別過來,記得替我完成任務!』」歷經千難萬險,謝寶金終於把發電機背到了長徵的終點。

  1976年,謝寶金去中國軍事博物館參觀。「當走到一臺機器前時,伯父突然渾身發抖,蹲下來要撫摸這個展品,講解員剛要阻止,伯父卻突然嚎啕大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這臺發電機是我和戰友背著走完長徵的!』」謝林貴說。

  冒生命危險藏烈士塔字碑

  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坐落在瑞金葉坪革命遺址群景區,塔身猶如一顆巨大的炮彈豎立在五角型的塔座上。塔上布滿一粒粒小石塊,象徵為了革命犧牲的無數烈士。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徵後,當時的紅軍烈士紀念塔被敵人拆毀,當地一位老大媽冒著生命危險,把塔上僅剩的一塊「烈」字碑抬回家,放在豬圈裡藏了起來。直到全國解放,上級決定按原貌修復烈士塔,老人捐出了這塊「烈」字碑。

  紅軍主力長徵後,當地百姓和留守紅軍「魚水情一家親」的故事數不勝數,被一代代傳頌下去。

  在贛州大餘縣池江鎮蘭溪村彭坑,記者走進陳毅當年居住過的舊居。乍看之下,這所土木結構的房子和普通農房無異,閣樓上卻大有乾坤。

  原來,透過閣樓的窗戶,可遠遠地看見門前的進山路,閣樓側邊還有一扇門,一旦有人靠近,便可從閣樓放下木板橋,迅速躲到後山的森林中。1936年6月,留守後方的陳毅就曾居住在村民周籃、劉漢光夫婦家的這座閣樓上,參與指揮當地遊擊戰。

  周籃很早就參加了農民地下組織,丈夫劉漢光則是共產黨地下工作聯絡員。回憶起母親當年的故事,周籃的次子、81歲的劉士華依然記憶猶新:「我母親很聰明,她冬天幫遊擊隊運子彈,就把子彈綁在身上,用厚厚的棉襖遮住。出集市的時候國民黨的兵要搜身,快排到她時,她就故意摔倒,士兵看她一身泥巴,就直接放她過去了。」

  「還有一次,陳毅在屋後,我母親突然發現敵人快到家門口了,卻又來不及通知,母親急中生智,一邊丟石頭趕豬,一邊大聲喊『你這隻豬仔還不快回家,這麼多兵來了,會把你打死的!』陳毅聽到了,趕緊轉移到山裡去了。」劉士華說。

  如今,在中央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贛南老區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年前,劉士華一家人也遷至老樓旁邊的三層洋房居住。記者注意到,在劉家新房的牆壁上,還懸掛著多幅與陳毅相關的圖片、陳毅的手寫詩詞等,記錄了這一段難以割捨的革命情誼。

  親歷

  97歲老紅軍鍾發鎮15歲參加長徵

  在炮火中為李先念翻譯西安事變電報

  13歲參加紅軍,15歲隨紅軍開始萬裡長徵,爬過雪山、走過草地,還在炮火中為李先念翻譯了西安事變的電報……當得知贛州市興國縣長岡鄉還有這樣一位傳奇的老紅軍在世,採訪團一行決定馬不停蹄地前往老人家中探望。

  面對記者提問,今年97歲的老紅軍鍾發鎮的思緒回到了80多年前……

  1934年10月,15歲的鐘發鎮被分配到紅五軍團政治部當宣傳員。長徵路上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他記得,在突破湘江、烏江防線的時候,為了搶在敵軍到來之前迅速通過,戰士們一路強行軍,餓了就咬幾口玉米,渴了就喝點路邊的雨水,幾乎沒有合過眼。

  在飛奪瀘定橋的路上,鍾發鎮背著兩名傷員的行囊離大部隊越來越遠,直到第三天中午才到達鐵索橋邊。「我跑到橋上一看,下面水流好大,我頭暈,不敢過去。」

  但鍾發鎮看到大人們一個個都過去了,也橫下了心,整個人趴在橋上,摸著橋板、抓住鐵鏈,硬是爬到了對岸。

  「過了瀘定橋,後面的路更加艱苦。記得有一次過草地後,被一條30米寬的河擋住去路,紅軍戰士一個個手拉著手過了河,但我年紀太小,只得拉著一匹戰馬的尾巴被『拖』過了河。」鍾發鎮說。

  後來,鍾發鎮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紅九軍當譯電員,在隨軍西徵至甘肅古浪縣時,所在部隊遭到國民黨軍一支精銳騎兵的圍堵。「我人小,趁敵人不太注意,就躲在暗處,專砍敵人的馬腿。」鍾發鎮說,他已經記不清自己那天砍了多少馬腿,只記得刀刃都砍卷了,臉上、衣服上全是血。

  古浪戰役失利後,鍾發鎮所在的電臺調到了紅三十軍,當時該軍的政委是李先念。1936年12月12日,中央發電報向部隊通告西安事變的消息,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中,鍾發鎮將電報翻譯出來,交到了李先念手中。

  ■紀事

  妻編繡球草鞋

  伴夫萬裡長徵

  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內,陳列著一雙與眾不同的草鞋(見下圖)。從外表看,這雙草鞋要比普通用稻草編織的更加堅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鞋尖上還各自綁著一顆白裡透紅的小繡球,遙遙相對。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1934年10月,當地一位叫春秀的姑娘得知自己的丈夫謝志堅即將隨紅軍長徵,連夜用黃麻編織了這雙草鞋,希望代替自己,一路伴隨丈夫遠徵。

  「這雙草鞋他總共才穿過兩次。」講解員說,一次是謝志堅所在部隊過金沙江時,當地老百姓用船送紅軍過江,讓他想起家鄉百姓送紅軍過於都河的情景,觸景生情,於是第一次穿上。還有一次是部隊強渡大渡河的時候,由於戰鬥異常激烈,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謝志堅心想死也不能與春秀分開,才又穿上了這雙草鞋。

  解放後,謝志堅1951年帶著這雙草鞋回於都尋找春秀,卻得知在紅軍長徵後,春秀因與反動派做鬥爭而犧牲了。

  後來,紀念館工作人員得知謝老有這麼一雙不平凡的草鞋,希望他能捐獻出來。「剛開始,謝老說什麼也不願意,在工作人員再三懇求下,才重新在鞋上綁上一對繡球,交給了紀念館。」講解員說。

  ■檔案

  中央蘇區即中央革命根據地,是由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兩塊蘇區組成。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10月16日,紅軍各部隊在江西省于都縣於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17日,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根據地堅持鬥爭。

相關焦點

  • 《十送紅軍》創作溯源:曲作者僅用一小時譜成
    當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徵主題時,根據採訪來的素材,張士燮很快交出歌詞:「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間野鹿聲聲哀號,樹樹梧桐葉落完。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一寫完詞,他就直奔朱正本房間讓他譜曲。
  • 《十送紅軍》為何只唱「六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提起「長徵」,避不開那一首飽含軍民魚水情的《十送紅軍》。《十送紅軍》為何只唱「六送」現在,我們聽到的《十送紅軍》,是經過詞作家張士燮和作曲家朱正本等搜集整理而後加工編創的作品。這是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紅軍夜渡於都河的場景(2016年8月11日攝)。
  • 電視劇《十送紅軍》觀後:以創新姿態謳歌長徵精神
    新近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對此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創作者以求新求變作為藝術追求的出發點,將可歌可泣的長徵歷史給予了別開生面的呈現,是一部體現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貌的作品。這部電視劇給觀眾帶來了一種陌生化的審美體驗,並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長徵歷史的認識,對長徵精神的理解。   《十送紅軍》敘事立足點的出新,成為這部電視劇最鮮明的特色。
  • 我愛歌曲《十送紅軍》
    嘹亮高亢的小號聲把一曲《十送紅軍》拋向人叢。剎那間,「千軍萬馬、十萬百姓」依依難捨於江畔;「秋風細雨、鴻雁陣陣」瑟瑟徘徊於長空。《十送紅軍》用濃鬱的地方特色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樂曲優美流暢,充滿送別時戀戀不捨的情感,幾十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電視劇《長徵》以《十送紅軍》為主旋律,再一次勾起了人們對紅軍的回憶。
  • 國慶歌曲:《十送紅軍》創作背景及賞析
    國慶歌曲:《十送紅軍》創作背景及賞析2014-07-16 10:34:3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創作背景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徵》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悽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
  • 國慶歌曲:《十送紅軍》創作背景及賞析
    創作背景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徵》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悽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在《長徵》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歌詞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
  • 我想找《十送紅軍》歌詞
    問:前不久,我在書店看到《十送紅軍》的歌詞。我想把它抄下來,店員不準。我喜歡這首歌,貴報能刊登它的歌詞嗎?(湖南懷化 楊石求 76歲)編輯回答:《十送紅軍》歌詞如下: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 紅軍長徵出發地,瑞金還是於都?
    「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細雨,介支個秋風寒……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四方百姓淚汪汪,情深似海不能忘,紅軍啊,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這首感傷的《十送紅軍》悽美地述說著於都河的故事。沿著於都河畔行走,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雙帆狀的紀念碑聳立在河畔的東門渡口邊。這就是「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
  • 徒步紅軍長徵路線 憶往昔尋春朝
    4月11日,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啟動儀式結束後,記者跟隨徒步隊伍從黎平會議紀念館出發,沿著黎平翹街途徑紅軍廣場、黎平古城牆、東門廣場、港澳新區、薛家坪、陳家莊、八舟村、最後抵達少寨紅軍橋。在陳家莊,記者看到當地村民模擬紅軍長徵途中,百姓送侗藥、紅薯、雞蛋等當地特產的場景。「1934年12月下旬,紅軍經過這裡,停留了三天三夜,我們老百姓就給他們送雞蛋、紅薯」一位年老者講述當年紅軍途徑此處的場景。在徒步過程中,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汪文學帶著大家一路前行,暢快的步伐伴著宜人風景顯得更加輕健有力!
  • 《十送紅軍》「身世」探源:姓「陝」還是姓「贛」?
    資料圖片 今年6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80周年而創作的電視劇《十送紅軍》在央視熱播,同名歌曲《十送紅軍》再度引發關注。 13年前,也就是2001年6月,電視劇《長徵》曾將《十送紅軍》作為貫穿全劇的音樂主旋律,使這首老歌重煥青春,同時也引發了著作權的爭議。尤其在作曲方面,兩位藝術家一度對簿公堂,最終由法院給了它一個曲調方面的「身份證」。
  • 十送紅軍歌詞龔玥版本一覽 紅色經典創新演繹
    十送紅軍是龔玥主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民歌紅》。歌詞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裡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裡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裡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三送(裡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裡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七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五鬥江,江上(
  • 《十送紅軍》非民歌 乃文工團無奈自創
    為了收集到足夠多紅軍時期歌曲,劉亞樓還親自動員老紅軍、老幹部們到文工團來「獻歌」。可是,儘管大家廣為搜集素材,但在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徵的主題時,卻找不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根據地人民送別紅軍的不舍之情。「不管劉司令的禁令了,創作一首吧。」幾位創作者的大膽之舉,便成就了後來的這首《十送紅軍》。
  • 江陰市公安局歌舞演繹《十送紅軍》
    江陰市公安局歌舞演繹《十送紅軍》 2019-09-05 07: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十送紅軍》非革命民歌 曲作者透露創作內幕
    電視連續劇《長徵》的片尾吟唱的《十送紅軍》給人留下生動而深刻印象。但直到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近日,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
  • 《十送紅軍》傳唱半世紀 曲作者身份隱瞞四十年
    為了收集到足夠多紅軍時期歌曲,劉亞樓還親自動員老紅軍、老幹部們到文工團來「獻歌」。可是,儘管大家廣為搜集素材,但在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徵的主題時,卻找不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根據地人民送別紅軍的不舍之情。  「不管劉司令的禁令了,創作一首吧。」幾位創作者的大膽之舉,便成就了後來的這首《十送紅軍》。
  • 十送紅軍歌詞龔玥版本一覽 紅色經典創新演繹
    十送紅軍是龔玥主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民歌紅》。歌詞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裡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裡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裡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三送(裡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裡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七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五鬥江,江上(
  • 紅軍長徵與湖北:紅色的土地 紅軍的搖籃
    20萬長徵紅軍,6萬來自湖北。16萬紅軍英烈中,4萬是湖北籍。長徵,這部悲壯而恢弘的史詩中,湖北篇章盪氣迴腸。長徵前,10萬紅軍和40萬地方武裝在鄂成長8月16日,酷熱,本報聯合團省委、省黨史研究室組織的「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青年尋訪團首站抵達紅安。
  • 長徵出發地裡的追憶 30萬人保守一個天大的秘密
    「於都河畔送紅軍,長憶軍民魚水情。」當時於都百姓傾其所有,他們出動了上萬勞力和800多條船隻。  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記者看到了搭浮橋用的門板,還有被單、草鞋、籮筐、藤籃、鍋碗、漁船……這些風華歲月中無數英烈用過的遺物,一樣樣都飽含著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一件件都帶著令人動容的紅色記憶。
  • 探訪真正的紅軍長徵出發地瑞金的歷史足跡
    紀念碑四周分別雕刻長徵、一蘇大、二蘇大圖像和323國道路線圖,以及323國道簡介、十送紅軍事跡、一蘇大和二蘇大會議主要精神。「紅軍前腳走,我們後腳跟;走一村,又一村,淚珠雙雙溼衣襟……」,這首《送紅軍》,表達了人民群眾淚送紅軍遠徵的情景。瑞金,是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國家主席提名——長徵第一山瑞金城西有一座山峰,山石色澤如雲,得名雲石山,山上有一座明代古寺。那天,我在小雨中從雲石山下踏著石階上山,穿過一個石砌大門,來到古寺參觀。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籍瑞士傳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復禮。1934年10月他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部隊相遇,作為「帝國主義間諜」扣留,隨後與這支紅軍一起走了18個月的長徵路。1936年4月,薄復禮在雲南境內被紅軍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