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鍾南山院士獲頒「共和國勳章」的消息刷屏網絡。「共和國勳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勳章,它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在頒發現場,鍾南山院士獲得在場人員熱烈的掌聲。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鍾南山是廈門人,他來自鼓浪嶼「廖家」, 家學淵源,名人輩出 。
01
家族來自鼓浪嶼
多位長輩是名醫
醫
學
之
家
鍾南山祖籍福建廈門,1936年10月20日出生在一個醫學之家,其父鍾世藩和其母廖月琴同為廈門人,都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在醫學上頗有建樹。
他的母親來自於鼓浪嶼著名的「廖氏家族」。鍾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鍾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曾任鼓浪嶼的廈門第二醫院內科主任,他於1957年首先在廈門發現福建省第一例鉤端螺旋體病。舅媽陳錦彩一輩子古道熱腸,鼓浪嶼人都稱她為「廖醫生娘」,他們夫婦倆一直深受老鼓浪嶼人的愛戴。
鍾南山的旁系親屬很多也是響噹噹,如,其族親廖翠鳳嫁給了大名鼎鼎的林語堂先生。如今,鍾南山還有不少親人一直生活在廈門。
由於工作繁忙,鍾南山較少有假期回廈門,2015年他好不容易回來一次,還是出公差。他清楚地記得鼓浪嶼「漳州路64號」,那裡是他母親的娘家。
鍾南山曾多次說自己對廈門、對鼓浪嶼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這是骨子裡的東西,永遠不會忘卻,不會隨時間而變化,也一再稱自己是「鼓浪嶼的孩子」。
鍾南山院士和舅媽陳錦彩(前)在鼓浪嶼
就在本月3日,他還為家鄉廈門的一次抗戰勝利展覽發來深情寄語:
廈門是我的家鄉,來自家鄉的褒獎和推崇帶著一股母親般的溫暖,跨越時空,它不在意遊子在何處何方建功,而在意我們都是廈門的兒子,而我們每一個努力和貢獻,都是家鄉的驕傲,都是母親的光榮。
02
父子對話
鍾南山35歲重啟醫學路
少年時的鐘南山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因為貪玩,他沒少逃學,還曾留過級。11歲時,他曾把傘撐開直接從三樓跳下去,重重地摔在地上。
天性愛動的鐘南山體育成績十分優秀,讀高三時,中央體育學院要召他進國家隊,一番權衡後,鍾南山決定繼續學業,於1955年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由於運動天賦實在突出,鍾南山常常被調去參訓參賽,相當於只讀了三年半大學。畢業之後,又在鄉下待了八年,一直到1971年才回到廣州。這八年間,他沒有做過任何一件與臨床工作沾邊的事情。
1971年的一天, 70多歲的鐘世藩在同兒子聊天時,突然插嘴問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鍾南山不假思索地馬上回答:「35了。」鍾世藩聽了後,只是點了點頭,說:「哦,都35歲了?真可怕。」說完便沒再作聲。
當晚,鍾南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心裡一直在掂量著父親這句話的重量。父親鍾世藩35歲時,在醫學上已經頗有建樹,而他自己呢,仍一事無成,想到這裡,鍾南山心中突然有了些許寒意,當即下定決心,補上臨床醫學短板。
1971年,鍾南山重回工作崗位,被分配到了廣東省第四人民醫院的急診室。早期,由於臨床工作不夠紮實,還鬧出過誤診的亂子。知恥而後勇,鍾南山加倍努力,每天工作到深夜,再擠出時間來研讀醫學前沿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
1979年,43歲鍾南山成為改革開放後被第一批派出留學的學生,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進修。兩年後,他在這所醫學名校的研究成果大獲成功,並得到了當時英國醫學界的廣泛認可。
後來,每當有人提及他的醫學經歷時,鍾南山總是說他的醫學事業是從35歲才真正開始的。
老當益壯,鍾南山堅持鍛鍊身體
03
醫者仁心
84歲仍披荊斬棘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世人聞之色變。63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擔任廣東省非典型性肺炎醫療專家組組長,他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這裡。」在2003年的這場特殊的戰役中,鍾南山的名字幾乎成為了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勇氣與信心的代表。
時隔17年後的2020年1月18日,鍾南山再次臨危受命趕往武漢抗擊新冠肺炎。星夜高鐵的一張照片,讓耄耋之年的鐘南山成了最令人敬仰的「逆行者」!
2020年1月18日,鍾南山擠入高鐵餐車星夜趕往武漢
國有難,召必至,作為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鍾南山敢醫敢言、勇於擔當,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生命。
戰役之後,面對巨大的榮譽,鍾南山堅定地說道:「『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就是我們醫者的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們醫者的使命。」
今天,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直播節目中,媒體給鍾南山寫下這段評語:「八秩不辭,大醫精誠;臨危逆行,無雙國士。」
如果要追問鍾南山醫者的素養來自於哪裡?
也許從他的舅媽陳錦彩
早前給記者的回答中
能看到端倪
鼓浪嶼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擁有一種特質,在掌握自己專業的同時,還在音樂、體育、文學、外語等領域有所精通。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欄目
★ 撰稿:胡志強
編輯:陳錦華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