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牛迎春到 歡樂過元宵正月十五,
是中國及世界華人最主要且濃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是普天同慶和家庭慶賀的節日之一。
但是,親愛的同學們,元宵節的知識你知道多少呢?
元宵節的由來
在古代,對於時間的開始或第一個起始的時間,均稱為「元」如正月初一為「元日」,夜晚則稱之為宵,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諧音於「圓」,故稱為「元宵」。再者,根據道教「三元」之說,又稱之為「上元節」、「元節」、「元夜」、「燈節」、「火把節」。
◇元宵節由來(一):起源於民間
因為農曆的十五,是農曆年的第一個十五,是月亮在新的一年中,第一次最圓的日子,所以在民間形成了」開燈祈福「的古俗。現在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還盛行著「三十裡的火、十五的燈」的說法。一般都會在正月十四日開始試燈,十五的夜為正燈。在民間,無論平時怎麼節約,十五的這天在每間房子裡面都會點亮各式各樣的燈。並開展各種祈福活動,以示慶賀。希望全年團團圓圓,幸福快樂。
◇元宵節由來(二):起源於佛教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對元宵節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漢明帝時期,漢明帝為了推動佛法,在全國下令,正月十五要在宮內與寺院裡「燃燈禮佛」,後來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道教文化的加入,在全國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習俗。自唐代開始,正月十五日,「元宵張燈」屬法定之事。形成了中國及海外華人最重要的節日。
◇元宵節由來(三):紀念「平呂」之功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平呂」功績而特別設定的節日。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稱漢惠帝。但在漢惠帝死後,呂氏獨攬朝政,將劉家的天下變為了呂家的天下。引起朝中不滿,但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在呂后死後,呂氏家擔心會遭到眾大臣與劉邦後代的傷害或排擠,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商起事,欲將劉氏江山直接變成呂氏江山。這件事傳到了齊王劉襄處,為保劉氏江山,決心起兵討伐呂家,隨後在開國老臣周勃、陳平的幫助下,正月十五日,設計解除了呂祿的兵權等,史上簡稱「儲呂之亂」。
平亂結束後,大家共推劉邦之四子劉恆登基,即漢文帝。漢文帝為了紀念平定「諸呂之亂」,將正月十五日定為與民同樂日,要求京城的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於是,正月十五日,就成了普天同慶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喝醪糟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吃元宵有二個寓意,一是湯圓很與元寶相像,寓意吃了湯圓,都會有錢用。二是湯圓為白色,與當天的月亮一個顏色,寓意家人團圓美滿生活幸福,年年歡聚。三是湯圓與醪糟一起煮了吃,醪糟味甜,略有酒味,喝了之後,因酒精的作用,臉會泛紅暈,寓意全家的生活紅紅火火甜甜蜜蜜。
◇鬧花燈 、猜燈謎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不一而足。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舞獅子 、踩高蹺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
◇耍龍燈、扭秧歌
耍龍燈也叫「舞龍」,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崇拜,在古代,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裡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他們都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濃濃的東方氣象。
在元宵節裡,質樸的北方人喜歡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示慶賀。秧歌的風格各地也不盡相同,有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等等。其中東北秧歌流傳範圍最廣,藝術水平最高。
◇迎紫姑、問農事
在農村,紫姑又被叫作廁神,在正月十五日,要迎接廁神紫姑,並進行祭祀,同時佔卜當年的農事收穫與其他事項。其方法為:用稻草、布頭或玉米梗等按自己對紫姑的想像,做成真人一般大小,在夜間,將其放於牛圈或豬圈門口,進行祭祀。
◇趕毛狗、炸跳蚤
狐狸,在民間又稱之為「毛狗」。因為狐狸在晚上愛偷盜農戶養的雞。人們在生活中發現狐狸怕火,也怕人大聲喊,所以在元宵節,農村會點燃「火把」,在路上大聲喊「耍火、耍火」,讓狐狸聽到,一年都不敢到家裡來偷雞了。
以前,因為農村住宿環境差,跳蚤、臭蟲、蝨子特別多。這天在家中會以廳堂內炸爆竹,或炒玉米花(玉米花在炒好的時會或地響),爆竹和玉米花的炸聲與掐蝨子時的聲音一樣,大家會認為這樣就可讓消滅掉蝨子。所以形成了習俗。
◇走百病、送花燈
在元宵節夜裡,婦女們會提前約好,穿上新衣,晚上出去,專門找有橋的地方過橋,直到半夜才回到家中。認為這樣可以送走百病。此習俗,因為婦女們在正月十五家裡還有其他的活動,所以有的地方,也會安排在正月十六日。
在元宵節前,娘家會為新嫁的女兒家送去一對大花燈,希望女兒早生貴子,如果女兒已經懷孕,還在再送一對小燈,寓意平安吉祥順產。在親友之間。也有送給不孕的親友送燈籠的習俗,因為「燈」與「丁」諧音,所以希望吉星高照,早孕子女。為了不與自家的活動時間衝突,一般都會選擇在十五之前送花燈,也稱「送孩兒燈」。
元宵節詩詞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元宵節名家散文
一、老舍《北京的春節》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迴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後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裡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為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於唐初,發展於兩宋,來源則出於漢代。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並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布置各種燈彩,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於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遊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杯賜酒』即由之而來。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彩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至於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為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做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於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我一直以為它只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麼多的含義。這是個狂歡的節日,是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元宵節燈謎
你猜對了嗎?
1. 胖 11. 赤峰
2. 曇 12. 大理
3. 屑 13. 保定4. 鱗 14. 及時雨9. 武漢 19. 斐10. 洛陽 20. 塵元宵節禁忌古時,都會利用神話傳說或某種形式,形成一些有利於社會,約束個人行為的禁忌,以便於正能量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揚。元宵節也不例外。如:元宵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中國的神話故事裡說,這天是天宮大帝的生日,所以夫妻之間,鄰裡之間、家庭內部均不能吵架,小孩子也是不準哭的。避免得罪了天宮大帝,給家裡帶來黴運。元宵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再忙的人都應該休息,避免損壞勞動工具,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為給別人借錢或是丟失了物品,容易將好運丟失或讓別人借走。國為頭髮的發財的「發」同字同音,民間認為,此日剪髮,洗髮會將財富洗去或剪去。古來就有「禍從口出」,因此,在普天同慶的大喜日子裡,一定要文明言語,避免因口舌之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