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儘管說,朋友圈大多是親朋好友,但隨著時間推移,群組中不太熟悉甚至陌生的人也加為了好友,使得朋友圈無限擴展,逐漸演變成一個人際寬鬆複雜的大圈子。
中國搜索鄭州2月19日訊 今年春節,當我們在網絡上「曬照片」「曬心情」「曬生活」的時候,也有人發問,我們到底在曬什麼?是出於對關注的本能渴求,還是對獲得感的一種炫耀……當曬成為一項必備神技,隨之而來的變化悄然發生。
點讚評論越多心理滿足感越強
每年春節期間,「曬狀態」往往成為朋友圈的主流,有曬吃的,有曬喝的,還有曬玩的,更有一些年輕80、90後熱衷曬娃的。
「平時工作忙,帶孩子出去玩的機會本來就不多,偶爾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會特別興奮。拍幾張孩子的狀態發一下朋友圈給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心情。」鄭州80後媽媽小李說。另外,也有不少家長熱衷曬娃是為了記錄孩子的生活點滴。「就是看自己的娃很可愛,忍不住要秀一下。」辣媽小謝稱。
對於朋友圈中的各種「曬」,鄭州白領小張說,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裡,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人更新「曬娃」的信息,「習慣啦,為人父母的幸福能讓人理解。」
有學者表示,「曬娃」其實是曬文化的最明顯體現,不論是人還是物,或者是一些生活體驗,與自己有關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曬的對象。吃飯先拍照、健身先拍照、旅行先拍照……然後輕擊發送,然後期待著贊和評論,每過幾分鐘刷新一下看看是否有更新,對別人曬出來的信息進行評論或點讚,是一個標準的曬流程,贊越多、評論越多,心理滿足感越強。
曬也確實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體會最為深刻的,是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的曬信息。比如,前任戀人曬近況經常會帶來五味雜陳。
「既想看,又不想看。」在鄭州一家公關公司做財務的陳偉說,想看是因為想知道從前戀人的近況,不想看或許是因為「愛之深恨之切」。「如果她有一天曬了新男友,我心裡會難受。」為了不受「煎熬」,陳偉屏蔽了她的信息,「但有時候還會點進去看看,忍不住。」
實際上,對於部分人來說,「曬」確實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即便相隔萬裡,我不說話,但我仍在默默地關注你。「通過曬出來的信息,我們相互理解,相互知曉,在關鍵時刻也能相互幫助。」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範明瑞說,他的好哥們散落在洛陽、深圳、蘇州……他對朋友的每一次曬信息都會認真對待。「點讚像是一聲問候,評論像是噓寒問暖。」
調查稱「偶爾曬可以頻繁曬受不了」
據半月談報導,在社交媒體的瀑布信息流中,曬的信息佔據相當份額,雖然許多人已習以為常,但受眾還是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即便他們自己也是某些曬行為的主角。
贊同者覺得,曬是自我本能在社交網絡上的外化。在一些心理專家看來,被關注、被知曉是人們的一種社會化本能。社交網絡出現前,人們以點對點聯繫為主,效率不高。「總不能買了新鞋子見一個人就說一次吧。」傳播學者金振邦說,網際網路讓溝通從線性發展為網狀,曬的效率成倍提升。
有網友認為,「曬」的背後有龐大的「好友群」作為靠山,每個曬的主體都有一個潛在的龐大受眾群體。一則信息在幾小時之內就可以收穫數百條評論,被上千人看到,降低了自我表達和尋求關注的門檻,人們的被關注心理得到更大滿足,曬起來更加樂此不疲。
不少人也覺得曬行為打擾到了自己的生活,某種程度上也放大了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一些學者認為,某種意義上,社交媒體已經呈現出許多公共空間的特徵,在公共空間曬出不合時宜的信息,會被看做是對他人的一種打擾。「有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整天曬吃的喝的玩的,好像他們就不工作一樣,不知道哪弄來的錢夠他們去揮霍?」在鄭州一家國企工作的詹輝說,「也沒聽說他們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但是就是曬的厲害,反正咱曬不起。」
廣東佛山日報還曾專門對人們曬朋友圈的忍受程度做過調查,調查數據顯示,有40.38%的網友覺得正常可以接受,但有59.62%的網友表示,頻繁曬受不了。有網友表示:「紀念日、特別的日子可以曬曬,或者那天小朋友穿得很漂亮、做了很可愛的動作就可以隨便曬。不要有事沒事都曬,看著都累。」
曬朋友圈曬出「小商圈」
儘管人們對曬朋友圈褒貶不一,但也有人通過曬朋友圈尋找賺錢機會,用各種方式將朋友圈的注意力變現,由曬衍生出的產業風生水起。
「網紅經濟」就是最典型的體現。據半月談報導,用各種照片和信息來吸引大量人群關注,成為網絡紅人,形成固定的粉絲群,進而將他們的注意力變為廣告商最青睞的資源。「粉絲多的明星帳號,一條廣告的費用高達幾萬元。」上海一家4A廣告公司項目主管魏帥說。
另外,想要用曬來賺錢,過硬的技能是必需品。在著名的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上,許多網絡紅人都有著固定追隨者,他們或是有超出常人的照片拍攝技能,或是有令人羨慕的標準身材,或是有別人難以擁有的遊歷經驗……
比如,一位名叫ColeRise的網友就是一名專業攝影師,擁有近百萬粉絲。因為曬的照片非常漂亮,在社交網站上小有名氣,許多賓館、旅遊景點付費邀請他前往拍攝,一邊玩一邊賺錢,受眾越來越多,宣傳效果也越來越好。
除了美景,曬健身也是一條容易形成效益的路徑。在長春,幾位體育學院的畢業生把微信朋友圈變成創業機會。「最開始只是在照片裡曬自己的健身照,諮詢的朋友很多,後來想何不成立一個網絡諮詢平臺呢?」團隊成員徐超說。
說幹就幹,他們定期將健身建議和視頻上傳到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網絡提供一對一的健身服務。「我們還會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數據定製健身教程視頻。」這樣的服務,讓繁忙的上班族不用專門去健身房,一塊泡沫軟墊,就能完成一天運動量。「都是朋友間的傳播,只要服務質量上去,不愁沒人來。」
曬將注意力變成資源,但也有人想出「歪門邪道」。比如,用許多露骨的「性感」圖片來迅速獲得關注,再通過網絡推手策劃熱點網絡事件,以期迅速獲得大量關注。這樣粉絲上來了,再添加軟性廣告,推廣價碼就會迅速提升。「我們把這些行為叫做『養號』,不值得提倡。」魏帥說。
長期關注網絡社會現象的心理專家周正說,人們在曬中不斷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他人反應,不斷矯正自己「不合時宜」的行為,期望達到更多的社會認可。這種新的社會互動方式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未來,還有待觀察。(中國搜索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