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的結束,孩兒們迎來了開學,筆者也迎回了父母和陪伴了我們家五年的「褲子」。
據說,2500多公裡的行程中,頂著車頂帳篷的創酷惹來了不少圍觀,有人好奇是否方便,有人擔心是否安全,一月的驗證:安全、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離開的時候記得把樓梯收一下,偶爾會有好奇者是行動派,直接蹬梯一探究竟,那畢竟是比較私密的地方。
要問父母的感受,用兩句話來表達筆者認為戳戳有餘,無需任何華麗的辭藻修飾。第一句,「么兒,我們得更換部分裝備,再添置些家當,預計8000-10000元!」;第二句,「國慶節你要放假吧,跟我們一起去體驗下吧,太舒服了!」
人生總是一場修行,即便是一趟旅行,也是不斷積累不斷增長見識的過程。一路上能與不同的自駕露營夥伴交流,對剛剛開始「流浪」的父母來說很珍貴,聊一聊,萍水相逢是朋友,你一言我一句,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甚至家長裡短,哪怕是切磋廚藝互學技能,一起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日子就這麼過了,也只有到了他們這個歲數才有資本,毫無壓力的回頭望,感嘆浮華落盡,並繼續追逐這難得的清閒自在。
人不可能是獨居動物,即便是一個人出門,也會跟廣大的自駕大軍有交流和碰撞,也是因為簡單的相處,才明白原來自駕露營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都說入了攝影處處是坑,從發回來的「戰報」大家也多少能猜到,筆者的父母雖然出去自駕露營,但還沒有加入業餘攝影愛好團隊,完全沉浸在自己「流浪」的世界無法自拔,暫時還不懂起個大早架好相機等日出是什麼滋味。萬萬沒想到的是,不光攝影會入坑,即便是露營也是有圈層的,裝備也是有段位的。
在第二篇《父母自駕遊實錄(二):電視烤箱茶具都帶,70歲老人老人吃住也在車上》跟大家聊到了自駕露營最重要的車,搬家逃難式的自駕遊,車是賴以生存的地方,吃、住、行都有可能在車上,包括生活用品,車既是最好的儲物空間,也是多變的移動城堡,甚至已經有很多人超300天都在「流浪」了。從一般轎車到SUV再到房車,車有段位,從普通露營帳篷到車頂帳篷到床車到房車,住宿也有段位。有人自駕露營一趟後就開始了瘋狂的買買買,換換換,你以為就這樣?
重慶人的生活離不開一碗小面,在海拔約2000米的地方煮麵,沒有一口高壓鍋,面總是生的。細節處一方面是生活常識的積累,一方面也該檢討當年的地理課沒好好聽。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養一方人,裡面的門道還多。所以如果第一次出發經驗不是太足的朋友可以再核對下路線和清單,檢查一下是否差一口鍋。
說出來可能你不信,就連柴火爐和移動廚房都是可以PK的。像父母之前購置的柴火爐是比較初級的被稱為第一代,使用場景比較局限,生火需要技巧,容易有火星冒出,煙也較大,但升級版燃燒更充分,使用更安全更環保,因此升級版柴火爐也在更換清單中。值得提一嘴的是,很多人會推薦露營摺疊灶臺,想跟廣大川渝地區的自駕遊愛好者分享下,由於川菜偏重口味,佐料配備較多,該裝備實用性相對較低。
增購清單:高壓鍋、燜燒鍋或小型電飯煲、測水筆、濾水器、大功率移動電源(用於電飯煲煮飯和日常手機充電)、太陽能充電板(給移動電源充電)、電蠍子、車載馬桶。
換購清單:可攜式摺疊桌椅、第三代柴火爐、儲水桶換儲水袋。
增購測水筆和濾水器,主要是在有山泉的地方,可以測量水質,如果數值不達標,可以通過處理來改善。電蠍子的用處主要在於很多車友在某一露營地長時間停放車輛,車輛無法點火的情況。
筆者看似是總結了退休大軍自駕遊的一些感悟和經歷,其實有一種傳遞自駕露營生活態度和生存技能的感覺。對50後60後70後而言,自駕露營是選擇是體驗更是趨勢,車企可以關注,周邊產品的商戶也可以關注,畢竟他們時間多精力足,拿著退休金消費能力還不差。
還是來說說這群人的故事吧,有一對50後夫妻,已經完成了盡孝和撫養義務,打拼大半輩子,一身病痛,出發的初衷就是好好享受倒數的餘生。然而一發不可收拾,一年300多天都在外面「流浪」,去過沙漠、雪地、原始森林還看過國外的月亮,回家裡,不過是換季、換路線需要換裝備,真真是上演了一盤四海為家的灑脫。說到兒女,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上輩不管下輩事」,把心態放在了最自在的位置。兩年下來,藥罐子丟了,要不是疫情,兩口子都計劃把房子賣了去環球了。
如果之前提過的帶冰箱、電視、咖啡機、茶具獨行的大叔不足為奇的話,一個人駕房車自駕遊的大姐一定可以為廣大女司機正名,誰說女子不如男?一連幾次,父母碰見這個獨行的大姐,所以關住你的不是家門,而是心扉,束縛手腳的不是繩索,而是你的心態和決心。
寫在最後:雖說沒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但心中仍有著一絲敬畏,對生命也對人生。或許我們的生活真的已經脫離了當年的原始狀態和物資匱乏,快節奏可竭盡所能實現花錢即可買到你所想的東西,只是買不到這份生活的真摯,也不能買到心靈的歸屬。或工作、或晉升、或小孩、或學區……心境的養成真的不容易,難脫世俗,所以羨慕、嫉妒、還恨都是正常的。
無論是正在路上還是像筆者父母的朋友受到感染打算出行的讀者,都需要跟大家再強調一下駕駛安全。除了基本的生活常識累積,還有那些對車對人的應急知識儲備。如果可以,兩口子都拿下駕照,避免疲勞駕駛,分工合作,路也能走得更為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