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黑水城

2020-09-19 古籍

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

黑水城——黑水河上的城,當地蒙古語稱為「哈喇浩特」(Khara-Khoto)。該城位於黑水河下遊,在沙漠的南緣。黑水河就是古代傳說鴻毛不浮的「弱水」,流過巴丹吉林沙漠,灌溉著農田草場,使這裡成為宜農宜牧的綠洲,而最終流入居延海中。此處為從中原往北連接蒙古和南俄草原絲綢之路的要道,從附近北周的「大同城」和出土的「居延漢簡」,可見漢晉時期歷來為軍事、交通重鎮。

關於這個綠洲的最初記載見於公元前五至三世紀的漢文地理文獻。公元前二至一世紀中國就擁有了這塊曾是匈奴人的土地。在七至八世紀,由於唐王朝的擴張,這片綠洲成了商業和戰略的重要據點,在那裡建起了城堡。從八世紀中葉起大約至九世紀中葉,這裡屬於吐蕃,然後屬於回鶻人。

直到十一世紀三十年代,西夏人(漢族人稱他們為「党項」、「納弭」或「蕃涼弭人」,老百姓自稱為「番人」、「弭藥人」,藏族人叫他們「弭良格」,一作「米納古」。——譯註)佔領了這片綠洲,重建並擴大了城池,並於此設置「黑水鎮燕監軍司」,作為北方的軍事重鎮。西夏(1038-1227)這個由党項人為主體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對此地進行了長期的統治和管理。

1227年黑水城城池被成吉思汗攻佔。從蒙古佔領中恢復元氣以後,它又一次成為從甘州(甘肅張掖)到蒙古汗所在克魯倫河大本營的重要據點。黑水城在元朝擴建並成為新行政區亦集乃路的重要城市。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此設「亦集乃路總管府」。「亦集乃」即今稱「額濟納」,均源於西夏語音。1368年元朝覆滅以後,現在內蒙古的部分領地和亦集乃綠洲相鄰的土地曾屬於短命的北元(1370-1402),直到十四世紀末,黑水城毀於明朝的徵伐。

黑水城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裡處,在兩條乾涸河床匯合的荒漠臺地上。內蒙古考古隊分析黑城的廢棄原因,認為「應在擴郭帖木爾失敗後不久。究其原因,元末喪亂,明廷無暇北顧,亦集乃城喪失了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政權癱瘓,人心離散,河渠不修,水道絕流,迫使生民逐水草而去,留下孤城一片。所以黑城不僅包含西夏和元代,也部分地包含了北元時期的一段歷史」。黑水城從明代以後,就湮沒在歷史的沙塵中。

探險與考察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是國際東方學界對中亞地區積極考察的時代。幾乎每年都有考察團去亞洲。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瑞典人、俄國人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來對中國新疆北部和南部的綠洲、甘肅敦煌、內蒙古和西藏進行地理考察。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政府的政治意圖交織在一起。對黑水城的考察,最著名的就是俄羅斯的柯茲洛夫探險隊。

俄羅斯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就萌發了對古代中亞的興趣。早在柯茲洛夫(П.К.Козлов)的成功旅行之前,俄國和歐洲許多研究者就已經開展了考察。1882年,柯茲洛夫成為著名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 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的學生。第二年,二十歲的柯茲洛夫就參加了普爾熱瓦爾斯基的第四次中亞考察。柯茲洛夫1899-1901年的蒙古-安多之行,就是沿著「黑水河」進行的。這條河的下遊便是黑水城廢墟。1886年波塔寧(Г. Н. Потанин)第一次從當地居民那兒聽說有個黑水城;柯茲洛夫也是在踏上這條線路後,第一次聽說這個埋沒在沙漠中的城市。

1907-1909年「蒙古-四川考察」是柯茲洛夫的第五次中亞考察。駝隊所走的是一條連接中國中原和西部的古道。在柯茲洛夫以前很久的元代忽必烈時期,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就曾沿著這條道路進入中國。他看到一個真實的額濟納並作了記載。但是,柯茲洛夫當時既不知道他是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行走,也不知道他的前方有多麼古老的城市遺址。1908年3月19日,考察隊初次來到黑水城。當年4月1日到13日,俄國柯茲洛夫探險隊在黑水城遺址發現了大量西夏文文獻和其他文物,受到俄國地理學會和東方學家的高度重視。

1908年12月,他們受命改變到別處探險的計劃,在1909年5月底到6月初,再次到黑水城繼續發掘尋找,6月12日至6月20日發掘了黑水城西面河岸邊「著名的塔」,取得了聞名於世的重大發現。柯茲洛夫兩次發掘,總共獲得5000多號文獻,近兩千件藝術品和考古材料。這次發現,被譽為和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並稱的二十世紀初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為西夏學和其他各項研究奠定了基礎,並形成泱泱大觀的嶄新學科。

柯茲洛夫在黑水城的探險活動轟動了全世界,以至英國《泰晤士報》一度誤傳他發現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各國探險隊也紛紛改變計劃,奔向黑水城,期望繼續有新的收穫。

1914年5月,英國斯坦因到達黑水城。他首先在城內發掘了幾處寺廟、寺塔廢址以及城西的垃圾堆,主要在城東北角的廢塔遺址K.K.Ⅲ.找到了大量寫本;而在距離城西北角大約300米的「河邊大塔」被定為「K.K.Ⅱ.」的地點,發現了西夏文寫本1100件,西夏文印本300件,漢文寫本59件、印本19件,藏文寫本13件。而實際上,現有英國國家圖書館西夏文文獻的編號約近4000號。其著作《亞洲腹地》(Innermost Asia)介紹了對黑水城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察發掘情況,詳盡介紹了編號為K.K.(蒙古語「Khara-Khoto」的英文縮寫)系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各個地點的出土情況,以及對數百件文物的描述。

斯坦因繪黑水城測繪地圖

1924年,美國的華爾納也到黑水城進行了發掘,撰寫了《遙遠的中國之路》(The Long Road in China)。1927年9月28日,瑞典斯文赫定和徐炳昶、袁復禮等組成的中瑞聯合科學考察團到達黑水城,考察團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斯文赫定畫了佛塔和清真寺的速寫,作了簡單的測量和描述,沒有發掘。黃文弼做了些考察活動,採集了數百件文書經籍殘片。

此後的考察,就是1963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1976年和1979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3年和198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阿拉善文物工作站的發掘採集工作。關於黑水城的測繪和考古發掘,柯茲洛夫基本上是「盜寶人」的做法,幾乎沒有符合考古發掘程序的科學記錄;斯坦因所做的工作相對完整、科學,測繪圖也比較準確。考古的最終完成理所當然地應當也確實由內蒙古管理部門來擔當。

俄藏黑水城藝術品的價值

俄藏黑水城文獻佔據傳世西夏文獻的絕對多數,是絕對重要的收藏,與之相應的黑水城藝術品也是無可替代的極品珍寶。這些材料大多數是獨一無二的,至少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藝術史上,這些材料是繼敦煌藏經洞以後的最重要的發現,是中國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如木板畫《佛頂尊勝曼荼羅》,金代年畫《四美圖》《關公像》,緙絲《綠度母》,麻布畫《金剛座佛》《多聞天》,絹畫《水月觀音》《唐僧悟空》《梵網經菩薩四十階位圖》,雕塑《雙頭佛像》,大量版畫雕板和《元中統鈔》等;二是在佛教圖像學和藏傳佛教歷史上,具有獨特的詮釋意義。

黑水城藝術品,作為無可替代的佛教美術作品群體,將日益顯示其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的不可缺失。時間的垂直演進上,和敦煌藏經洞資料一樣,在所涉及的所有領域中,都將引發對於舊有結論的重構和改寫,產生革命性的顛覆。比如繪畫史、雕塑史、密教史、絲綢史……比如西夏繪畫對唐、五代宮廷繪畫的繼承,比如某一畫種風格、技法、材料使用的嬗變和發展,等等。

在藝術風格和手段上,黑水城繪畫填補了從敦煌壁畫到宋元院畫的缺位,無論是對應尉遲乙僧、「張(僧繇)家樣」、「周(昉)家樣」;「吳(道子)家樣」的吳帶當風、「曹(不興)家樣」的曹衣出水,還是運用「鐵筆十八描」的折蘆、釘頭鼠尾等筆法,都能看到漸變或突變的關係;空間的橫向比較上,黑水城繪畫對於宋代、遼代、金代,甚至和吐蕃、回鶻以及中亞的繪畫的交互作用,在宋代院畫基礎上補充的民族心情和元素,都是意味深長的。對於前朝和後期文人畫、山水畫、工筆畫、花卉、仕女、人物肖像畫、水陸畫等等的關係和影響,對於吸收「夏半邊」、「馬一角」的構圖形式,都是歷歷在目、有跡可尋;在藏傳繪畫中,來自中原、印度、中亞的布局、色彩、細節的描寫,熔鑄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成果。無論是宗教圖像學的詮釋,或者是純粹的技法、風格、材料、顏料分析等,黑水城繪畫都是前所未有的資料集群。

黑水城出土的藝術品,屬於三種不同的藝術傳統:漢式、藏式和中亞風格。而這些作品中,有關佛教藝術繪畫,主要以藏傳佛教為主,而藏式風格中,又依據不同年代,反映出衛藏、後藏、安多等地的技法,同時融合了印度、尼泊爾的風格;中亞樣式中融合了從波斯薩珊到回鶻的風格;而漢式繪畫中融合了唐宋宮廷院畫和宋元文人畫以及遼、金的風格。對其進行細緻的梳理和綜合是很有意義的。此外,黑水城出土的藝術品所見的密教教法和中原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中國之最」的年畫、緙絲等,對於中國版畫、織繡藝術的歷史和工藝學等研究都是至關重要的實物資料;彩塑、繪畫技法、顏料等諸多細節,均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俄藏黑水城藝術品欣賞

從敦煌和黑水城文獻文物流失至今的100餘年間,中國的敦煌吐魯番學界和出版單位,將「二十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直接轉化為「二十世紀最佳古籍整理圖書」,形成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資源。2008年,在黑水城在古道西風中沉睡了漫長的一個世紀,而其精氣所寄的文獻和文物,則在遙遠的涅瓦河畔默默綻放一百周年之際,在時任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館長皮奧特洛夫斯基、副館長維林巴赫夫,以及中國藏品部研究館員薩瑪秀克博士的通力支持下,在西北民族大學副校長趙德安、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束錫紅所長等的全力合作下,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趙昌平、社長王興康、敦煌西域編輯室主任府憲展等的努力下,《俄藏黑水城藝術品》作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西域文獻文物集成」項目的一個重要子項目正式出版。其中公布的珍寶,有許多件堪稱現存文物中的「 中國第一」。譬如,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現存最早的金代雕版印刷年畫《四美人圖》和《關公像》,現存最早的緙絲佛像《綠度母》唐卡,世界唯一保存的彩塑《雙頭佛像》,以及可以確定早於西藏地區現存元代八思巴創建黃教之前的大批藏傳佛教唐卡如《金剛座毗盧遮那佛》《星曜曼荼羅》和其他密教繪畫。本書全部採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大幅原拍底片製作,是美術史、佛教造像學、西夏學、藏學、唐卡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資料。

《俄藏黑水城藝術品》中主要收錄俄藏黑水城藝術品中的佛教美術作品,包括顯教的漢傳佛教藝術品和密教的藏傳佛教藝術品。由於時代更替,由於地域的、民族的特點,這些藝術品既表現了中國佛教史到宋遼夏金元時期的變異,也表現了党項、契丹、女真、蒙古政權對吐蕃、回鶻、中原藝術的兼容和融合。以下摘引書中部分精美藝術品彩圖,讓我們一起向遠去的歷史與文明致敬。

阿彌陀佛來迎

阿彌陀佛來迎

金剛座佛

金剛座佛和八塔

藥師佛

藥師佛局部

持國天曼荼羅

多聞天曼荼羅

騎白馬的多聞天

土曜與木曜

眾星曜簇擁的熾盛光佛

普賢菩薩

騎獅子的文殊菩薩

大勢至菩薩

普賢菩薩和供養人

普賢菩薩

水月觀音菩薩

阿彌陀佛淨土世界

梵網經菩薩四十階位圖

相關焦點

  • 西夏黑水城,一座埋沒於沙漠裡的古城,是被遺忘了的帝國
    黑水城藏寶無數,機關重重,至使摸金校尉魂斷此城,火爆全國的武俠電影《龍門飛甲》中的藏寶城就是此城,黑水城聞名於世就是因為探寶而意外發現文物引起的。一般說來,絲路之上現存的古城大多是土墩子,黑城也不例外。不過,它保存得還算完好,能清晰地看到城池的輪廓。
  • 黑水城遺址下隱藏著怎樣的歷史謎題,它為何突然之間消失無蹤?
    西夏黑水城一直以來都以神秘著稱,在文學作品《鬼吹燈》中,摸金校尉了塵就是在此喪命。在電影《龍門飛甲》中,英雄匪徒們守城多年年,就為一探這六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寶藏之城,雖然文學作品內容多是虛構,但真正的黑水城也的確存在過這個世上,它是當時西夏首都興慶府北方重鎮。
  • 黑水城之劫的始末
    波塔寧所說的「額爾克哈喇布魯克」就是蒙語中的「哈喇浩特」,即黑水城。他曾試圖尋找,卻在土爾扈特人那裡碰了壁,沒有人告訴他黑水城的具體位置,更別提嚮導服務了。波塔寧未能如願,卻把黑水城的信息公開了,引得西方各國探險者野心陡增。在那之後的幾年中,數支西方探險隊在巴丹吉林沙漠逡巡,尋找黑水城,無一例外地被土爾扈特人拒絕,無功而返。
  • 額濟納,有最美的旅行,古書中的弱水,還有鬼吹燈中的秘境黑水城
    景區由五大臻美景觀和一大探險谷組成:千年不死胡楊林(弱水胡楊)、千年不朽怪樹林、千年秘境黑水城、涅槃重生鳳凰林(沙漠胡楊)、柔情三千古弱水和沙漠戈壁探險谷。但是這裡的神秘,依舊是千年難解,更待有緣人去揭開。
  • 額濟納胡楊林—黑水城
    一座城牆保存完好的古城遺址,這就是有名的黑水城,蒙古語稱作哈拉浩特(意為黑城)。黑水城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親們切記不可以攀爬城牆哦!黑水城眾多的古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 走進沙漠深處的「被詛咒之地」,《鬼吹燈》裡的黑水城
    玄幻小說《鬼吹燈》裡的黑水城,3D大片《龍門飛甲》中的龍門客棧,在哪裡?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荒漠中黑水城,蒙古語哈拉浩特,又稱黑城,始建於西夏時期,當時西夏王朝在此設置"黑水鎮燕軍司",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站要道800年後的一個清晨,我們不遠千裡趕來被半掩在黃沙中的古城深深震撼,似曾相識,不知道是不是那一世結下的緣千年風沙,猶憶當時繁華時光漫延,唯有傳說不老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爾
  • 黑水城,額齊納旗的沒落古城,堪稱內蒙的樓蘭古城
    我想大家都知道,它位於新疆羅布泊以西的神秘古城,以前人口很繁盛,馬也很吵鬧,但是之後樓蘭的文化就完全停止了,內蒙古的愛丁旗也有神秘的古城,由於極端的環境,文明喪失了,是黑水城。黑水城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西夏國西部最重要的集鎮和邊防要塞,從西夏到元朝的數百年間,黑水城一直是銀川和新疆的交通要道。與樓蘭古城的著名城市相比,黑水城在國內的知名度不太高,因為很多人不知道那個,所以沒聽過黑水城。
  • 沉睡在沙漠中的樓蘭古城——消失之謎
    這個地方就在我國新疆的樓蘭古城,它擁有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樓蘭文化。樓蘭古城的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樓蘭古城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到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如今,樓蘭古城突然消失只留下一片廢墟靜立在沙漠中。現在的樓蘭古城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目前未正式對遊客開放。除了交門票還需要提前向文物局申請通行證方可進入,所以全世界只有不到5萬人見過它真實的樣子。
  • 鷓鴣哨去過的西夏黑水城,佛塔中有一具神秘女屍,居然是消失的她
    西夏黑水城,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地方,無論是在書籍當中,還是影視劇中,西夏黑水城都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地方,無論是當地的文物寶藏,還是歷史上的幾位女性,都讓這裡成為了一個充滿誘惑和神秘的地方。黑水城的陵墓寶藏吸引著國內外各種盜墓賊和文物商販。
  • 西北旅行日記(3)| 神秘黑水城
    這座古城就是神秘的黑水城。黑水城之所以用「黑水」命名,是因為在元代之前,黑水(即現在的額濟納河)的古河道曾流經這裡。黑水城始建於公元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軍城」之稱。
  • 《鬼吹燈》中的黑水城到底在哪裡?西瓜視頻尋找黑水城的寶藏
    那麼黑水城到在哪裡?黑水城內是不是又真的有無數寶藏?下面讓我們一起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走遍中國5A景區一起去尋找黑水城,去找尋傳說中黑水城的寶藏。黑水城到底在哪裡?黑水城位於達來呼布鎮東南約25公裡處的戈壁荒漠中。黑水城早在西夏王朝建立的時候就存在了,只是當時規模較小,後來党項建立了西夏王朝,在黑水城這裡設置黑水鎮燕軍司。
  • 女遊vlog⑪丨西夏古遺址,《鬼吹燈》中的神秘黑水城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有一座神秘的黑水古城,始建於西夏時期。每一年,祁連山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在《鬼吹燈》中,神秘的黑水古城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 《龍嶺迷窟》裡黑水城布滿寶藏,現實中在內蒙古被俄國人大量盜走
    開篇有一段回憶講述了鷓鴣哨為尋找雮塵珠,跟了塵長老前往黑水城,這個傳說中的西夏名城一向神秘莫測,寶藏無數,機關重重,許多衝著它名字而來的人都因此喪生。 書中則對黑水城進行了詳盡的描述:「黑水城位於賀蘭山之外,頭枕青山,足踏玉帶,端的是塊風水寶地。」還稱黑水城上空有三星高照,紫氣沖天,城下是一位西夏大臣的陵墓,以後經風沙吹蝕,便成了棄城。
  • 西夏黑水城佛塔中囚禁了700多年的女子,真實身份是誰?
    西夏黑水城佛塔中囚禁了700多年的那個女子,據專家研究發現其真實身份很有可能就是西夏的羅太后,一個與自己的侄子合謀,將自己的兒子拉下皇位的怪女人。在1909年左右,一個叫科茲洛夫的俄國人帶著全副武裝的探險隊,到了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西夏古城黑水城(位於乾涸的額濟納河下遊北岸的荒漠上),是當時西夏的邊防要塞。文物販子科茲洛夫三次進入黑水古城,對黑水古城進行了瘋狂的盜掘。
  • 張建銘 | 黑水河•黑水國•黑水城
    西夏黑水城遺址黑水城,是黑河流域及絲綢之路北方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遺址。相關史料記載,黑水城始建於西夏時期,西夏王朝在這裡設置「黑水鎮燕軍司」,它東西南三面臨水,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成為居延海一帶最為熱鬧繁華的地方。成吉思汗徵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隨後,一個創造了神秘文字、充盈著神秘傳說的北方王國——西夏王朝終結消失。如今城外半掩於沙土的遍地碎骨,應是這場血戰的存留物證。
  • 驀的世界《沙漠考古:消失的羅布泊、樓蘭古城探謎》
    沙漠考古:消失的羅布泊、樓蘭古城探謎驀的世界歷史愛好者但是北方依舊偏乾旱,土壤中水分少,植被也少,土地疏鬆,容易形成顆粒,特別是北方的大風,很容易把沙粒吹到遠方,形成新的沙漠區。中衛沙坡頭地區的沙漠就存在沙粒過黃河的現象。
  • 國慶出遊旅遊攻略|重走古絲綢之路 消失的西夏古國🕌
    這次分享的適合國情小長假出行的小眾旅遊地,比較對喜歡探險,喜歡去了解文明歷史的朋友們的胃口哦~中國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這裡的年降水量僅為37毫米,而年蒸發量卻是3700毫米,寂寞悲涼感油然而生~️然而,在茫茫戈壁中,卻有一座神秘莫測、破敗不堪、被廢棄了六七百年的古城遺址
  • 《龍嶺迷窟》已更新,神秘的西夏黑水城,你知道它是現實存在的嗎
    在昨晚更新的第7到9集的劇情中,故事進入回憶鷓鴣哨黑水城尋珠探險的情節,新一輪重頭好戲開始,讓觀眾直呼過癮。劇中稱,黑水城在賀蘭山之外,是一塊風水寶地,而在黑水城有通天大佛寺,供著臥佛,比常人大一些,但是比的其他的臥佛又顯得小,安睡於蓮臺上,佛下有墓穴,墓穴有一座原本用來葬人卻被西夏人當成奇珍異寶的「藏寶庫」大殿。
  • 鬼吹燈黑水城歷史原型,沙俄盜賊搶走西夏寶物,全力研究遇大難題
    雖然小說內容基本上都是虛構的,但是卻是依託於真實的歷史故事,比如在小說中曾提到的黑水城,此地埋葬有大量的寶藏,但因機關重重,所以許多人都丟掉了性命。黑水城坐落於內蒙古額濟納河下遊的荒漠上,據記載,這座古城始建於西夏時期,曾經是西夏王朝的重要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
  • 《復古之路》徒步河西走廊1000公裡,使至塞上,永遠的黑水城
    沙漠公路我倆首先來到額濟納旗南部戈壁灘中的漢甲渠候官遺址。詩中的景象就是這裡曾經的寫照,兩千多年了過去了,這裡已經沒有了金戈鐵馬,只留下黃土風沙,這裡曾因出土大量漢簡而聞名於世,讓兩千年後的我們了解了真實的邊關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