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公認是「粉之都」,米粉的做法吃法五花八門,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招牌」米粉,比如大眾所熟知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桂平羅秀米粉、玉林生料粉、防城港海鮮粉等等。
當然少不了生榨米粉。生榨米粉在南寧的武鳴和邕寧比較普及。與老友粉藉助酸筍和西紅柿帶出的「酸」不同,生榨粉與眾不同的微酸來自於粉的本身,是米粉在加工的過程中進行發酵而產生的一種有助消化的酵母菌所帶來的酸味。不同於桂林米粉、螺螄粉、老友粉的已製作加工好的「粉」,生榨米粉的靈魂正體現在「生榨」二字中,將發酵好的膏狀米漿現場壓榨,勝在鮮美當中的「微酸」裡,早晨滋溜溜熱騰騰地來一碗真是快哉美哉。
《齊民要術》卷九《餅法》曾有記載,「以成調肉臛汁,接沸溲英粉,如環餅面,先剛溲,以手痛揉,令極軟熟;更以臛汁溲,令極澤鑠鑠然。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鑽作六七小孔,僅容粗麻線。若作『水引』形者,更取牛角,開四五孔,僅容韭菜。取新帛細綢兩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鑿去中央,綴角著綢。裹盛溲粉,斂四角,臨沸湯上搦出,熟煮,臛澆。若著酪中及胡麻飲中,真類玉色,稹稹著牙,與好面不殊。」所謂「水引」,在北方為製作餄餎的工具,與今日之餄餎床相類,在廣西為製作生榨米粉的工具,與現今的榨粉機相似。人們可以得出結論,米粉最晚起源於北魏這一時期。
廣西生榨米粉的傳統做法也與《齊民要術》所記載的有些相像。其實真正的桂林米粉也就是圓的那種,過去是叫做榨粉的。可見歷史悠久。先做好肥瘦相宜的碎肉湯汁,把已發酵好的捎帶水分的米漿放入榨粉機中,雙手合壓將米漿擠入小孔中,「麻線」式的米粉如「水引」一般落入沸水,幾分鐘後取出,淋上碎肉湯汁,最原始的一碗生榨米粉出爐了。但這時還不能開動,由自己定製添加的佐料才能讓這一碗生榨米粉更加完整。
注入高湯使之更鮮美賦予流動,可自己添加的佐料品類豐富:獨制的醬油青辣椒、蔥花、辣酸筍、紫蘇、檸檬醬、醬油蒜米蔥花醬…對於本地人而言可萬萬少不了紫蘇提味,加入紫蘇的生榨米粉由特殊的青草味與湯粉中的肉類油脂中和油而不膩,還可配上醬油青辣椒、辣酸筍等疊加不同的感官味道。加上佐料在視覺上青的鮮、紅的辣、紫的香,翠色慾滴已讓人舉箸難耐了,一口下嘴榨粉之爽滑、肉湯之濃香、佐料之點睛,口感極富層次妙不可言。
近年來隨著連鎖餐飲業的迅猛發展,人們改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經營思路,讓更多更好的美食以「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式走出巷子,讓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品味到「酒香」。品牌化的進程也使得現如今的生榨米粉為迎合更多的受眾而產生了不一樣的口味變遷,即減少了原本米膏中發酵的酸味,徒留生榨粉的鮮、爽、滑。所以若是喜歡酸味的朋友可通過在佐料中增添檸檬醬和酸筍來「酸一酸」,若還是不過癮也可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真走到巷子裡去,感受歷史與地方交匯的那一種純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