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皇朝更替的中和殿

2021-01-19 心聲音頻館




中和殿是我們沿著北京故宮中軸線穿過太和門,轉過太和殿後看到的第二座大殿。這座大殿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皇帝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它始建於明朝,最開始叫華蓋殿,後更名中極殿,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將它改名為中和殿。


我們第一眼看到中和殿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與太和殿、保和殿有許多不同之處:

它遠比其它兩座大殿要小。中和殿有十九米高,面積為五百八十平方米,接近太和殿的四分之一,不到保和殿的一半;


它的形狀也與其它兩座大殿不同。太和殿、保和殿的平面都是長方形,都有著氣勢宏偉的雙層屋簷。太和殿的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這種屋頂叫做廡殿頂,在中國是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


保和殿的屋頂共有九條屋脊,屋頂前後兩面兩坡,兩側山面上部為陡直的山花,下接傾斜的坡簷,叫做歇山頂,這種屋頂的等級僅次於太和殿的屋頂樣式。而中和殿的平面是長寬均為24.15米的正方形,單層的屋簷,四條垂脊下端向四個簷角延伸,上端承託起正中的鎏金圓形寶頂——這種建築形式的屋頂在中國古建築中的學名叫做「攢(cuán)尖頂」。


當我們走進中和殿內部觀看,還會發現中和殿四面都是門窗,沒有牆,而在太和殿與保和殿內都是前後開門,兩側封閉,這與其它兩座大殿的風格也形成了區別。


同樣作為故宮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為什麼在建築的大小、設計風格上與其它兩座大殿的差別如此之大呢?


我國的古代建築審美,如同我國的書畫藝術,講求多變,避免雷同。中和殿位於兩座宏偉的大殿中間,它雖然小,卻精美絕倫,無論內部的裝飾、精細入微的雕刻、鋪設滿地的金磚、金碧輝煌的簷下彩繪,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富麗堂皇。


它的小正襯託出太和殿與保和殿的宏大壯麗,一大一小的高低設計,構成了起伏錯落的曲線布局,避免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如果說故宮三大殿如同一首慷慨激昂的史詩樂章,那必須十隻簷角走獸才能顯示其尊貴地位的太和殿就是恢宏磅礴的交響曲,小而美的中和殿就好像這篇偉大樂章裡的慢板,在這首樂曲的高潮之處轉向平緩,讓人陷入悠長的沉思。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和殿與其它兩大殿截然不同的形狀與屋頂設計。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殿頂是金色圓形,寓意是「天圓地方」。「天圓地方」代表著世界萬物靜與動的平衡,陰與陽的交替。「天圓」是說我們的心性要圓融通達,「地方」是說我們行事要嚴謹有度。如同自然界的日月輪轉,如同我們文化的「天人合一」,如同中和殿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保持的和諧與平衡。


進到中和殿內,我們會看到中和殿是四面開門,內部分為九個房間,正面有十二扇門,東、北、西三面各是四扇門,可以說中和殿沒有牆,除了門就是窗。為什麼中和殿會這麼設計呢?


如果說中和殿的小而美是為了建築布局上的美觀,那麼中和殿四面皆是門窗的設計則是為了遵循古制。所謂古制,就是古時的法式制度。


在那個言必稱孔孟,寫詩作文必須每句都要有典籍出處的封建時代,即使是房屋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去建造的,尤其是皇家的建築。中和殿作為前朝三大殿,不僅是一座供皇帝在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大殿,更是一座禮儀建築。什麼是禮儀建築呢?就是一個建築物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為了宗教、政治或者經濟原因而特別建造的一種複雜的建築。



中和殿的建築形式出自中國漢朝一本名為《大戴禮記》的典籍,這本書不僅記述了從戰國到漢代的儒家學派言論,更記錄了古代的諸侯禮制。


中和殿就是參照了《大戴禮記·明堂第六十七》中所述的「明堂」而建造。明堂,也叫天宮,是在儒家的禮儀制度影響下形成的建築典範,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


傳說在遠古時代始於黃帝,是專為祭祀上天而特地設立的。我國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書《大戴禮記》中曾記載:「明堂九室……圓者像天,方者則地也。明堂者,上圓下方。」中和殿從大殿內的房間數、平面的形狀、屋頂的圓形寶頂、門窗的四通八達,無不符合《大戴禮記》中明堂的要求。

中和殿裡四面都能打開的門窗可以達到充分的採光目的,象徵著帝王們想要不受蒙蔽,能夠向著光明治理這個國家的目的。他們希望自己在這裡能與天地溝通,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夠從這裡出發到這個國家廣袤土地的每個角落,去看到那些遙不可及,耳不能聞,目不可及的事情,讓他們能夠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讓他們不被奸臣蒙蔽,任用賢臣,保證自己的聖明,維護一個王朝的久盛不衰。


站在中和殿內,我們的目光從這正方形房體四面打開的門窗望出去,看到太和殿,看到保和殿,看到古老的宮牆,看到這個從近六百年前而來的宮殿,看到王朝在這裡的興衰交替,看到天圓地方的平衡,看到這個曾經主宰動與靜、進與退、治與亂,掌握天下和諧的前朝三大殿的中心點。它的存在一如它的名字:中和。中,天下之本;和,天下之道。


◌ 文章:微遊紫禁城

◌ 音頻:微遊紫禁城

◌ 圖片:網絡

◌ 轉載請後臺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老照片說故事|從中和殿到保和殿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中和殿-保和殿今天,我們來看看太和殿之後中和殿到保和殿的舊時影像。紫禁城外朝地域廣闊,建築大氣,尤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最為輝煌壯麗,處處體現了帝王「九五之尊」的威嚴和肅穆。《康熙南巡圖》局部(清·王翬等繪,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在位61年間,曾六次巡視江南。
  • 中和殿寶頂——金光閃閃只是為了好看?
    中和殿寶鼎整體高度是3.16米,直徑最大處約為1.5米,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琉璃基座,銅質鎏金基座和銅製鎏金頂珠,基座的作用是用來支撐頂端的寶頂,也就是底座行!存間是建築的寶鼎,基座一般為單層琉璃基座,形狀為圓形或是方形,而中和殿的寶鼎是雙層圓形基座,這是它特殊的地方之一。我們看到寶鼎最下面的部分就是第一層基座。
  • 故宮三大宮殿各具特色,中和殿為何成為三大殿中的奇葩?
    但在這三大殿中,有一個大殿被稱作「殿中奇葩」,你知道是哪一個大殿嗎?它就是中和殿,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和殿從建築格局,藝術上太和殿大不一樣,非常有特色,它有哪些特色呢?首先,它形制不同,正方,單簷,四角攢尖,金黃色的圓頂,「如穿堂之制」,有些像亭式建築,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頂是金色圓形的,寓意著「天圓地方」。
  • 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各有什麼寓意?
    像我們去故宮參觀,看到故宮有三個大殿,這三個大殿的名字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個太和就是指宇宙原初的和諧。怎麼樣來治國?就是要保持順著這個太和的秩序來治國。怎麼樣保持這個太和之氣、太和之道?就是要懂得用中,所以第二個殿叫中和殿。
  • 微遊紫禁城中和殿——肩輿,皇帝的轎子
    在紫禁城的中和殿裡,我們可以看到兩乘乾隆年間的肩輿,這就是清代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古代的一種轎子。為什麼叫「肩輿」呢?肩是指肩膀,輿的本義是指車中裝載東西的地方,也就是車廂。肩輿就是肩膀抬著的車廂。肩輿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 百年前的故宮中和殿、保和殿,荒涼但不失威嚴,默默等待盛世到來
    中和殿寶座,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故宮三大殿之一,是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中和殿內寶座前左右兩側的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傳說日行萬裡,懂得四方語言,通曉遠方之事。放在皇帝寶座兩旁,寓意君主聖明。
  • 北京故宮中和殿懸掛的牌匾是聖賢心法
    來過故宮旅遊的人們也許有印象,故宮中和殿懸掛的匾額「允執厥中」,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御筆書寫。「允執厥中」一詞值得研讀,這塊牌匾其實大有深意。允執厥中一詞來源於聖賢心法,相傳遠古時期堯將此傳給舜,後來舜又傳給禹。成語最早見於《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你好,肇慶皇朝酒店!再見!
    曾經的皇朝酒店皇朝酒店對肇慶本地人來說,是一個抹不掉的記憶。皇朝酒店建成於1997年,當時肇慶旅遊業開始騰飛,市場原有一家三星級酒店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四星級規格的皇朝酒店應運而生。隨著周邊酒店和大型購物廣場的崛起,皇朝酒店逐漸失去往日的獨家輝煌。
  • 華蓋寶殿之中和殿
    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朝三大殿建築布局起伏錯落,避免了建築形式相互間的雷同,比如太和殿是重簷廡殿頂,保和殿是重簷歇山頂,建中和殿是攢尖寶頂;另外中和殿門窗的形製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三大殿建築各具特色,和諧統一,雄偉高大中包含有小巧之美,體現出極高的建築藝術效果。
  • 故宮三大宮殿各有不同,中和殿有啥講究呢?
    「中和」的理念源自於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喜怒哀樂在沒有發洩時,叫做「中」,發出來後都能恰到好處,叫做「和」。所以呀,「中」是天下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達的大道。
  • ...中和殿、保和殿石基再現「龍吐水」景觀。北京市氣象臺連發雷電...
    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石基再現「龍吐水」景觀。北京市氣象臺連發雷電黃色預警和暴雨黃色預警!北京市氣象臺預計,受強降雨雲團影響,目前至20時,北京將出現局地小時雨強50mm以上的降水。據北京市氣象臺實況監測顯示,城區最大降雨出現在朝陽區的四元橋達到107毫米。為此,朝陽區氣象臺於今天下午14時52分升級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北京市氣象局於15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Ⅲ級應急響應。
  • 為什麼中和殿要比太和殿、保和殿小很多
    我們第一眼看到中核電,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與太和殿保和殿有許多不同之處。中核電它遠比其它兩座大殿要小,中和殿有19米高,面積為580平方米,接近太和殿的1/4,不到保和殿的一半,它的形狀也與其他兩座大殿不同。太和殿保和殿的平面都是長方形,都有著氣勢宏偉的雙層屋簷。
  • 故宮之中和殿介紹
    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 雍正違背祖制不住乾清宮,執意搬到養心殿,到底啥原因?
    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說皇帝的辦公室,養心殿。明成祖永樂四年,故宮開始打造,用了14年的時候,到永樂十八年終於建成。在故宮這個龐大的宮殿群中,按照設計師本來的設計,位於中軸線北部的乾清宮才應該是皇帝的正式寢宮,然而當初明代皇帝也確實都住在乾清宮裡的。
  • 600多年前的超級工程,它飽經滄桑,見證城市的興衰更替
    隨著朝代更替,歷史變遷,現在保留下來多為明代城牆。今天我們要聊一聊真正世界規模最大,最長,保存完整!可謂一座超級工程—南京明城牆南京明城牆南京明城牆豐富了南京歷史底蘊,見證了南京城市的興衰更替。
  • 一寺兩殿,見證粵東古剎風度
    其建築格局大致分為三部:中軸為照牆、山門、天王殿、大 雄寶殿、藏經閣、玉佛樓。東側為客堂、地藏閣、五觀堂、香積廚、 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側為方丈室、 觀音閣、慧業堂、僧舍、雲水堂、諸天閣、形成寵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上面為兩側的地藏閣和觀音閣,以及廡廊下的清代石碑。
  • 小夫子|故宮中和殿裡懸掛的一塊匾「允執厥中」有什麼寓意?
    在明、清兩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皇帝們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都在此休息做些準備工作,通常還要先接受執事官員朝拜和奏事;凡遇皇帝親祭活動,如祭、地壇天壇,皇帝於前一日要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皇帝也會先到這裡閱讀寫有祭文的祝版,親自查看親耕用的農具;清代每七年要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完畢後要在這裡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另外,給皇太后上徽號時,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閱讀擬好的奏摺。可見,中和殿的地位也是蠻高的。
  • 樂忻皇朝:源自新加坡的小籠包傳奇
    籠包,一籠八色八味小籠包,讓源自新加坡的小籠包傳奇品牌樂忻皇朝風靡全球。  樂忻皇朝自2004年正式進駐中國,即多次受到「美酒與美食」大賞,並榮獲2018-2019 大眾點評必吃榜的殊榮,各家門店廣受好評。目前,繼上海、蘇州、深圳之後,品牌繼續於北京開設分店。本次全新升級的樂忻皇朝,選址於京城潮流地標CBD核心區域嘉裡中心,以充滿「忻」意的烹飪,將中華南北美食的文化精粹一一展現。
  • 瀋陽皇朝萬鑫酒店發生大火(組圖)
    2月3日零時30分許,瀋陽皇朝萬鑫酒店發生大火。這是消防人員在現場處理火情。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2月3日零時30分許,瀋陽皇朝萬鑫酒店發生大火。這是消防人員在現場滅火。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2月3日零時30分許,瀋陽皇朝萬鑫酒店發生大火。這是消防人員在現場滅火。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 故宮三大殿殿名變更有什麼歷史背景?這些名字各代表什麼意思?
    故宮中共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過,這三大殿的名字可並非一直如此,期間曾經歷過多次變更。今天我們就借著這個話題來說說故宮三大殿的殿名歷次變更的歷史背景和這些名字各代表什麼意思?故宮三大殿的最初名字叫: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這三個名字與南京故宮三大殿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