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是我們沿著北京故宮中軸線穿過太和門,轉過太和殿後看到的第二座大殿。這座大殿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皇帝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它始建於明朝,最開始叫華蓋殿,後更名中極殿,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將它改名為中和殿。
我們第一眼看到中和殿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與太和殿、保和殿有許多不同之處:
它遠比其它兩座大殿要小。中和殿有十九米高,面積為五百八十平方米,接近太和殿的四分之一,不到保和殿的一半;
它的形狀也與其它兩座大殿不同。太和殿、保和殿的平面都是長方形,都有著氣勢宏偉的雙層屋簷。太和殿的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這種屋頂叫做廡殿頂,在中國是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
保和殿的屋頂共有九條屋脊,屋頂前後兩面兩坡,兩側山面上部為陡直的山花,下接傾斜的坡簷,叫做歇山頂,這種屋頂的等級僅次於太和殿的屋頂樣式。而中和殿的平面是長寬均為24.15米的正方形,單層的屋簷,四條垂脊下端向四個簷角延伸,上端承託起正中的鎏金圓形寶頂——這種建築形式的屋頂在中國古建築中的學名叫做「攢(cuán)尖頂」。
當我們走進中和殿內部觀看,還會發現中和殿四面都是門窗,沒有牆,而在太和殿與保和殿內都是前後開門,兩側封閉,這與其它兩座大殿的風格也形成了區別。
同樣作為故宮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為什麼在建築的大小、設計風格上與其它兩座大殿的差別如此之大呢?
我國的古代建築審美,如同我國的書畫藝術,講求多變,避免雷同。中和殿位於兩座宏偉的大殿中間,它雖然小,卻精美絕倫,無論內部的裝飾、精細入微的雕刻、鋪設滿地的金磚、金碧輝煌的簷下彩繪,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富麗堂皇。
它的小正襯託出太和殿與保和殿的宏大壯麗,一大一小的高低設計,構成了起伏錯落的曲線布局,避免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如果說故宮三大殿如同一首慷慨激昂的史詩樂章,那必須十隻簷角走獸才能顯示其尊貴地位的太和殿就是恢宏磅礴的交響曲,小而美的中和殿就好像這篇偉大樂章裡的慢板,在這首樂曲的高潮之處轉向平緩,讓人陷入悠長的沉思。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和殿與其它兩大殿截然不同的形狀與屋頂設計。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殿頂是金色圓形,寓意是「天圓地方」。「天圓地方」代表著世界萬物靜與動的平衡,陰與陽的交替。「天圓」是說我們的心性要圓融通達,「地方」是說我們行事要嚴謹有度。如同自然界的日月輪轉,如同我們文化的「天人合一」,如同中和殿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保持的和諧與平衡。
進到中和殿內,我們會看到中和殿是四面開門,內部分為九個房間,正面有十二扇門,東、北、西三面各是四扇門,可以說中和殿沒有牆,除了門就是窗。為什麼中和殿會這麼設計呢?
如果說中和殿的小而美是為了建築布局上的美觀,那麼中和殿四面皆是門窗的設計則是為了遵循古制。所謂古制,就是古時的法式制度。
在那個言必稱孔孟,寫詩作文必須每句都要有典籍出處的封建時代,即使是房屋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去建造的,尤其是皇家的建築。中和殿作為前朝三大殿,不僅是一座供皇帝在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大殿,更是一座禮儀建築。什麼是禮儀建築呢?就是一個建築物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為了宗教、政治或者經濟原因而特別建造的一種複雜的建築。
中和殿的建築形式出自中國漢朝一本名為《大戴禮記》的典籍,這本書不僅記述了從戰國到漢代的儒家學派言論,更記錄了古代的諸侯禮制。
中和殿就是參照了《大戴禮記·明堂第六十七》中所述的「明堂」而建造。明堂,也叫天宮,是在儒家的禮儀制度影響下形成的建築典範,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
傳說在遠古時代始於黃帝,是專為祭祀上天而特地設立的。我國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書《大戴禮記》中曾記載:「明堂九室……圓者像天,方者則地也。明堂者,上圓下方。」中和殿從大殿內的房間數、平面的形狀、屋頂的圓形寶頂、門窗的四通八達,無不符合《大戴禮記》中明堂的要求。
中和殿裡四面都能打開的門窗可以達到充分的採光目的,象徵著帝王們想要不受蒙蔽,能夠向著光明治理這個國家的目的。他們希望自己在這裡能與天地溝通,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夠從這裡出發到這個國家廣袤土地的每個角落,去看到那些遙不可及,耳不能聞,目不可及的事情,讓他們能夠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讓他們不被奸臣蒙蔽,任用賢臣,保證自己的聖明,維護一個王朝的久盛不衰。
站在中和殿內,我們的目光從這正方形房體四面打開的門窗望出去,看到太和殿,看到保和殿,看到古老的宮牆,看到這個從近六百年前而來的宮殿,看到王朝在這裡的興衰交替,看到天圓地方的平衡,看到這個曾經主宰動與靜、進與退、治與亂,掌握天下和諧的前朝三大殿的中心點。它的存在一如它的名字:中和。中,天下之本;和,天下之道。
◌ 文章:微遊紫禁城
◌ 音頻:微遊紫禁城
◌ 圖片:網絡
◌ 轉載請後臺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