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遊紫禁城中和殿——肩輿,皇帝的轎子

2021-02-13 心聲音頻館

這裡沒有人潮擁擠,沒有嚴寒酷暑。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杯清茶,一小會安逸的時光。聽!讓我們在聲音的世界裡玩味故宮之美,感知歷史的溫度。歡迎收聽微遊·紫禁城之——外朝三大殿。

故宮佔地面積七十二萬多平方米,現在對遊客開放的區域大概只有故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僅僅是這三分之一,依靠步行要遊覽一圈也要3個小時左右。按此計算,如果我們想走完故宮的全部起碼要9個小時。如此之大的面積,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皇帝和貴族們是如何出行的呢?

在紫禁城的中和殿裡,我們可以看到兩乘乾隆年間的肩輿,這就是清代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古代的一種轎子。為什麼叫「肩輿」呢?肩是指肩膀,輿的本義是指車中裝載東西的地方,也就是車廂。肩輿就是肩膀抬著的車廂。

肩輿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根據史書記載,肩輿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在我國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講述自己治水經過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隨著山勢去砍伐樹木」,其中所說的「四載」是指古代的四種交通工具。在《史記·夏本紀》中有解釋,「四載」就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撬,山行乘欙(léi)。「欙」就是最原始的轎子。

欙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由於欙是過山用的,擔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好像是一座橋被架空在地上。所以,在上古時,轎子的「轎」與橋兩個字是相通的。宋朝王得臣所著的《塵(zhǔ)史》中記載,在中國唐代的時候,肩輿是帝王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而從宋代開始,肩輿逐步走向民間,它的名稱也改為「轎子」,這時,轎子的外形與我們今天看到的轎子十分相似,並且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

轎子發展到清代,使用和等級規定是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的。比如皇帝在參加各種典禮時,或者外出巡幸、巡視時,既要有不同級別的儀仗隊隨行,也要按照規定乘坐不同的肩輿,我們在中和殿內看到的肩輿只是其中的一種。那麼,皇帝所乘坐的肩輿還有哪些呢?

據史料記載,清代皇帝所坐的肩輿分為四種,分別叫做:禮輿、步輿、輕步輿、便輿。其中,禮輿是最尊貴、最莊重、也最華麗的肩輿。它的樣子與我們今天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大轎子比較像,是立體長方形,用楠木製造而成,由十六個人抬。禮輿高有兩米多,正面寬一米二,側面寬一米八,大小的抬杆有十四根,抬輿的轅木、大小橫杆上都描繪著朱漆金雲龍。上為雙層的蓋頂,上層為八角,正中是刻有雲紋金色圓頂,下層是四角,簷角飾以金龍。罩著繡金龍的黃緞子帷幔,四柱蟠龍環繞,門飾雲龍,夏天的帷幔用輕紗,冬天的帷幔用毛氈保暖。肩輿的左右各開一個小窗,冬天用玻璃,夏天用紗簾,輿內設有金龍寶座。皇帝在太和殿舉行朝會時,由一千五百多人、五百多種儀仗用品組成的儀仗隊,分列兩邊,排成夾道長隊,從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門外,皇帝乘坐著禮輿出乾清門,由保和殿到中和殿,稍作休息後,由太和殿後門進,登上寶座臨朝,在太和殿舉行朝會,接受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

皇帝乘坐的禮輿僅限在太和殿舉行朝會和到天壇、太廟祭祀時使用,而在紫禁城內巡幸,日常乘坐最多的則是步輿。步輿也用楠木製造,也由十六人抬行。它比禮輿矮小,高一米多,椅背高有半米,不設帷幔。輿內有蟠龍雕花寶座,寶座的四條腿為虎爪和龍的形狀。寶座夏天鋪明黃妝緞坐墊,冬天鋪紫貂皮,寶座前有一張黃緞包裹的三寸高的踏幾。步輿的大小抬杆有十四根,直轅和抬杆都是朱漆上面繪製金色雲龍紋。皇帝乘坐步輿出行時,前面有樂隊,以及由六十多件儀仗用品,兩百多人組成的儀仗隊,後面有侍衛隊伍保障皇帝的安全。

輕步輿也是皇帝日常乘坐的轎子,規格比步輿更輕巧,它主要是用於皇帝到皇城以外巡狩、巡視。這種肩輿也是由十六個人抬行,木質紅色,高一米多,椅背高半米,輿中的龍椅用象牙做成,踏幾高兩寸,用金裝飾,沒有帷幔,隨行的騎行儀仗隊有五百人左右。

上面我們所說的禮輿、輕步輿、步輿,它們作為清代皇帝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被合稱為「三輿」。而便輿,聽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肩輿是方便出行的,它並不像前幾種肩輿有著相對嚴格的規定製式,它是作為皇帝在紫禁城內方便行動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一般只需要四個人或八個人來抬,天氣涼時乘坐「暖便輿」,天氣熱時乘坐「涼便輿」。

除了皇帝的肩輿是有規定的之外,皇后、皇貴妃、妃子,在什麼場合坐什麼,同樣也都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既要講排場,又要明確等級,是不能亂的。主要的兩種叫做鳳輿和翟(dí)輿。翟,是指長尾的野雞,古時用它尾上的長羽毛來裝飾皇后的車。

皇后鳳輿入宮圖

鳳輿是皇后乘坐的轎子。高兩米多,由十六人抬行。輿的外側刷明黃色的油漆。輿頂亦有兩重蓋頂,上為八角、下為四角,簷角用金鳳作裝飾,正中是刻有雲紋的金色圓頂。輿前面為雙開門,門高近一米。輿內部刷淺紅色油漆,設有朱紅座椅一把,高半米多,上面飾有金鳳;座上鋪繡彩鳳的明黃緞。輿轅、橫杆、肩杆、垂簷、四柱上都有金鳳裝飾。

翟輿是皇貴妃乘坐的轎子。由木料製成,八人抬行,外部刷明黃色的油漆。形狀與皇后的鳳輿類似,但要比鳳輿矮小,翟輿高一米半寸,寬接近一米。輿上用金翟作為各部的裝飾圖案。

古時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除了皇后、皇貴妃這些地位尊崇的人有專門特製的肩輿外,大多數的妃嬪是沒有這種待遇的。大家都熟悉的影視劇《甄嬛傳》(第五集41:50—42:20)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答應餘氏乘坐肩輿與貴人沈眉莊途中相遇,見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貴人,餘氏並沒有下來,而是直接在肩輿上請安,並說了一句:「天寒地滑,皇上怕我摔著,特意賞了一乘輦轎,請恕妹妹不下轎給姐姐請安了。」然後又特意說了句:「妹妹剛從華妃處過來,要去向皇后請安,不知姐姐能否讓我先過去。」憑藉一乘皇帝賞賜的肩輿就能讓一個在後宮妻妾中地位最低的答應恃寵而驕,敢請比她級別高的貴人讓路,可見這小小一頂肩輿在清代所代表的地位與階級。

現在,肩輿已經隨著帝王們的時代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能看到的最接近肩輿的交通工具可能只有在那些旅遊景區的山上為遊客代步所用的滑竿,而滑竿只是簡單地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前面有一個腳踏板,它已經不再代表任何等級或者身份,只是單純地作為人們旅遊爬山所需要的一種普通代步工具了。

站在中和殿內,我們的目光穿過大門,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從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門外的雄壯威武的儀仗長隊,文武百官們在太和殿前挺身肅立、鴉雀無聲,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乘坐著華麗的肩輿從乾清門來到中和殿的皇帝,正端坐在寶座上整理儀容準備到太和殿去參加那盛大的朝會。如今,那頂肩輿就靜靜地停在寶座旁邊,穿過百年的時光默默注視著我們,與那輝煌的時刻一道成為歷史中的永恆。

相關焦點

  • 故宮之中和殿介紹
    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 老照片說故事|從中和殿到保和殿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中和殿-保和殿紫禁城外朝中路(含外三門)前兩次的分享已經給大家講述了午門和太和殿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看太和殿之後中和殿到保和殿的舊時影像。紫禁城外朝地域廣闊,建築大氣,尤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最為輝煌壯麗,處處體現了帝王「九五之尊」的威嚴和肅穆。《康熙南巡圖》局部(清·王翬等繪,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在位61年間,曾六次巡視江南。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自唐朝起,因「金鑾」二字的尊貴與霸氣,人們只把皇宮裡最彰顯帝王皇權至高無上的大殿稱為「金鑾殿」,而太和殿就是紫禁城裡的「金鑾殿。只有和「天子」皇帝有關的大事件,才能在這兒舉行儀式和慶典。太和殿和沿故宮中軸線依次往北的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
  • 見證皇朝更替的中和殿
    中和殿是我們沿著北京故宮中軸線穿過太和門,轉過太和殿後看到的第二座大殿。這座大殿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皇帝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它始建於明朝,最開始叫華蓋殿,後更名中極殿,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將它改名為中和殿。我們第一眼看到中和殿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與太和殿、保和殿有許多不同之處:它遠比其它兩座大殿要小。中和殿有十九米高,面積為五百八十平方米,接近太和殿的四分之一,不到保和殿的一半;
  • 百年前的故宮中和殿、保和殿,荒涼但不失威嚴,默默等待盛世到來
    中和殿寶座,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故宮三大殿之一,是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中和殿內寶座前左右兩側的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傳說日行萬裡,懂得四方語言,通曉遠方之事。放在皇帝寶座兩旁,寓意君主聖明。
  • 紫禁城中的「三宮」「三殿」 名字大有來頭!
    一是長城,一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爬長城是體力活兒,更因有「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的刺激,所以幾乎人人都會做一回「好漢」。然而,逛故宮除了腳力要好之外,更考驗一個人的學識。就拿故宮大大小小的宮殿的殿名來說,恐怕很多人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們這裡來打探一下故宮「三宮」、「三殿」名字的來頭。紫禁城內有外朝和內廷之分。
  • 中和殿寶頂——金光閃閃只是為了好看?
    中和殿寶鼎整體高度是3.16米,直徑最大處約為1.5米,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琉璃基座,銅質鎏金基座和銅製鎏金頂珠,基座的作用是用來支撐頂端的寶頂,也就是底座行!存間是建築的寶鼎,基座一般為單層琉璃基座,形狀為圓形或是方形,而中和殿的寶鼎是雙層圓形基座,這是它特殊的地方之一。我們看到寶鼎最下面的部分就是第一層基座。
  • 漫談古代的轎子: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轎子一詞,五代時已有。《明史·輿服志》說:「轎者,肩行之車。」所以,轎又稱「肩輿」「平肩輿」等,是我國古代靠人抬著行走的交通工具,說白了,就是一種「肩行之車」。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其中一件經復原後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杆、頂蓋轎杆和抬槓幾部分組成。
  • 紫禁城600歲了!如何快速玩轉不迷路?乾貨滿滿的攻略已備好!
    路線規劃: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神武門到達故宮午門外廣場後,辦理相關手續從午門進入參觀。(註:故宮只有午門這一個入口。)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這裡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其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太和殿月臺上有古代的計時器日晷,古代的標準量器嘉量;還有象徵長壽的銅龜、銅鶴。
  • 華蓋寶殿之中和殿
    ☆☆☆記得先點「帝都盛景」關注我哦~~~時代:明嘉靖分類:殿區域:外朝中路中和殿,前朝三大殿中規模最小,建築形式等級的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
  • 皇帝和後宮佳麗三千的正宮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古皇帝以及後宮佳麗住所的宏偉壯觀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所不能理解的,今天就去實地看看皇帝到底住的是什麼的房子,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從天安門進來第一個門就是端門,然後就來到了這個午門,經常在電視上聽到午門處斬,也是紫禁城的正門。
  • 紫禁城中軸線的「五維」解構
    紫禁城從南到北的中軸線建築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內廷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神武門。從平面布局來看,紫禁城重要的建築均位於中軸線上,且平面布局方式巧妙而又合理。其中,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是帝王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
  • 《文明6》紫禁城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紫禁城是《文明6》中的一種奇觀,效果是+1通配政策槽位。+5 文化值,需要靠近市中心的平原地形建造,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明6紫禁城的歷史背景故事,大家可以來看一看。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建築結構: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根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
  • 北京城內的明代古蹟—紫禁城
    紫禁城即今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6—1420年)。紫禁城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72萬平方米,共有宮殿房舍9000多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紫禁城紫禁城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都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 金碧輝煌紫禁城,修養身息養心殿,故宮的養心殿是幹什麼的地方?
    文/小常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故宮位於紫禁城正中央,從明朝朱棣皇帝到清朝康熙年間,有16位皇帝在乾清宮居住。在康熙皇帝之後,雍正皇帝就把養心殿當成寢宮就從乾清宮裡搬了出來。因此,清朝最後8位皇帝從雍正皇帝到末代宣統皇帝,都住在養心殿裡。乾清宮可以說是故宮最重要的宮殿之一,是內庭的主要宮殿。
  • 故宮養心殿死過哪些皇帝?
    故宮養心殿,位置在內廷的乾清宮西側,本來養心殿只是作為一座為皇帝臨時休息而設的宮殿。但是後來隨著皇帝越來越多在這裡居住和處理政務,這裡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是在養心殿把持晚晴朝政!那麼你知道還有哪些皇帝與養心殿有關,甚至哪些皇帝死在了養心殿嗎?1、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入關進入北京紫禁城的皇帝。據說順治皇帝因為患痘逝世在養心殿,後來順治的遺體遷移到景山壽皇殿。
  • 紫禁城的由來
    故宮舊稱紫禁城。明永樂四年至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開始修建故宮,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執政。 「紫禁城」主要分為:南半部和北半部 南半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
  • 北京故宮中和殿懸掛的牌匾是聖賢心法
    據說外國人來中國旅遊,北京給故宮是必遊之地,因為故宮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建築。很多關於故宮的有趣傳說,比如故宮的房子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故宮內歷代皇帝御筆書寫的牌匾也很多,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正大光明」匾額,緣於這個牌匾在影視劇中多次出現。
  • 中國古代出行特點之轎子你了解多少
    其實古代出行的方式無非就是步行、馬匹、馬車和轎子等。那麼能突顯身份的就是馬車與轎子,轎子的出現踞今大約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初期的《尚書.益稷》所記:「予乘四載、隨山刊木」中的四載講述的是乘舟、乘車、乘撬、乘欙。而其中的「乘欙」的意思就是乘坐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