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人潮擁擠,沒有嚴寒酷暑。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杯清茶,一小會安逸的時光。聽!讓我們在聲音的世界裡玩味故宮之美,感知歷史的溫度。歡迎收聽微遊·紫禁城之——外朝三大殿。
故宮佔地面積七十二萬多平方米,現在對遊客開放的區域大概只有故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僅僅是這三分之一,依靠步行要遊覽一圈也要3個小時左右。按此計算,如果我們想走完故宮的全部起碼要9個小時。如此之大的面積,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皇帝和貴族們是如何出行的呢?
在紫禁城的中和殿裡,我們可以看到兩乘乾隆年間的肩輿,這就是清代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古代的一種轎子。為什麼叫「肩輿」呢?肩是指肩膀,輿的本義是指車中裝載東西的地方,也就是車廂。肩輿就是肩膀抬著的車廂。
肩輿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根據史書記載,肩輿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在我國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講述自己治水經過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隨著山勢去砍伐樹木」,其中所說的「四載」是指古代的四種交通工具。在《史記·夏本紀》中有解釋,「四載」就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撬,山行乘欙(léi)。「欙」就是最原始的轎子。
欙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由於欙是過山用的,擔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好像是一座橋被架空在地上。所以,在上古時,轎子的「轎」與橋兩個字是相通的。宋朝王得臣所著的《塵(zhǔ)史》中記載,在中國唐代的時候,肩輿是帝王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而從宋代開始,肩輿逐步走向民間,它的名稱也改為「轎子」,這時,轎子的外形與我們今天看到的轎子十分相似,並且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
轎子發展到清代,使用和等級規定是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的。比如皇帝在參加各種典禮時,或者外出巡幸、巡視時,既要有不同級別的儀仗隊隨行,也要按照規定乘坐不同的肩輿,我們在中和殿內看到的肩輿只是其中的一種。那麼,皇帝所乘坐的肩輿還有哪些呢?
據史料記載,清代皇帝所坐的肩輿分為四種,分別叫做:禮輿、步輿、輕步輿、便輿。其中,禮輿是最尊貴、最莊重、也最華麗的肩輿。它的樣子與我們今天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大轎子比較像,是立體長方形,用楠木製造而成,由十六個人抬。禮輿高有兩米多,正面寬一米二,側面寬一米八,大小的抬杆有十四根,抬輿的轅木、大小橫杆上都描繪著朱漆金雲龍。上為雙層的蓋頂,上層為八角,正中是刻有雲紋金色圓頂,下層是四角,簷角飾以金龍。罩著繡金龍的黃緞子帷幔,四柱蟠龍環繞,門飾雲龍,夏天的帷幔用輕紗,冬天的帷幔用毛氈保暖。肩輿的左右各開一個小窗,冬天用玻璃,夏天用紗簾,輿內設有金龍寶座。皇帝在太和殿舉行朝會時,由一千五百多人、五百多種儀仗用品組成的儀仗隊,分列兩邊,排成夾道長隊,從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門外,皇帝乘坐著禮輿出乾清門,由保和殿到中和殿,稍作休息後,由太和殿後門進,登上寶座臨朝,在太和殿舉行朝會,接受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
皇帝乘坐的禮輿僅限在太和殿舉行朝會和到天壇、太廟祭祀時使用,而在紫禁城內巡幸,日常乘坐最多的則是步輿。步輿也用楠木製造,也由十六人抬行。它比禮輿矮小,高一米多,椅背高有半米,不設帷幔。輿內有蟠龍雕花寶座,寶座的四條腿為虎爪和龍的形狀。寶座夏天鋪明黃妝緞坐墊,冬天鋪紫貂皮,寶座前有一張黃緞包裹的三寸高的踏幾。步輿的大小抬杆有十四根,直轅和抬杆都是朱漆上面繪製金色雲龍紋。皇帝乘坐步輿出行時,前面有樂隊,以及由六十多件儀仗用品,兩百多人組成的儀仗隊,後面有侍衛隊伍保障皇帝的安全。
輕步輿也是皇帝日常乘坐的轎子,規格比步輿更輕巧,它主要是用於皇帝到皇城以外巡狩、巡視。這種肩輿也是由十六個人抬行,木質紅色,高一米多,椅背高半米,輿中的龍椅用象牙做成,踏幾高兩寸,用金裝飾,沒有帷幔,隨行的騎行儀仗隊有五百人左右。
上面我們所說的禮輿、輕步輿、步輿,它們作為清代皇帝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被合稱為「三輿」。而便輿,聽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肩輿是方便出行的,它並不像前幾種肩輿有著相對嚴格的規定製式,它是作為皇帝在紫禁城內方便行動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一般只需要四個人或八個人來抬,天氣涼時乘坐「暖便輿」,天氣熱時乘坐「涼便輿」。
除了皇帝的肩輿是有規定的之外,皇后、皇貴妃、妃子,在什麼場合坐什麼,同樣也都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既要講排場,又要明確等級,是不能亂的。主要的兩種叫做鳳輿和翟(dí)輿。翟,是指長尾的野雞,古時用它尾上的長羽毛來裝飾皇后的車。
皇后鳳輿入宮圖
鳳輿是皇后乘坐的轎子。高兩米多,由十六人抬行。輿的外側刷明黃色的油漆。輿頂亦有兩重蓋頂,上為八角、下為四角,簷角用金鳳作裝飾,正中是刻有雲紋的金色圓頂。輿前面為雙開門,門高近一米。輿內部刷淺紅色油漆,設有朱紅座椅一把,高半米多,上面飾有金鳳;座上鋪繡彩鳳的明黃緞。輿轅、橫杆、肩杆、垂簷、四柱上都有金鳳裝飾。
翟輿是皇貴妃乘坐的轎子。由木料製成,八人抬行,外部刷明黃色的油漆。形狀與皇后的鳳輿類似,但要比鳳輿矮小,翟輿高一米半寸,寬接近一米。輿上用金翟作為各部的裝飾圖案。
古時皇帝的後宮佳麗三千,除了皇后、皇貴妃這些地位尊崇的人有專門特製的肩輿外,大多數的妃嬪是沒有這種待遇的。大家都熟悉的影視劇《甄嬛傳》(第五集41:50—42:20)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答應餘氏乘坐肩輿與貴人沈眉莊途中相遇,見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貴人,餘氏並沒有下來,而是直接在肩輿上請安,並說了一句:「天寒地滑,皇上怕我摔著,特意賞了一乘輦轎,請恕妹妹不下轎給姐姐請安了。」然後又特意說了句:「妹妹剛從華妃處過來,要去向皇后請安,不知姐姐能否讓我先過去。」憑藉一乘皇帝賞賜的肩輿就能讓一個在後宮妻妾中地位最低的答應恃寵而驕,敢請比她級別高的貴人讓路,可見這小小一頂肩輿在清代所代表的地位與階級。
現在,肩輿已經隨著帝王們的時代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能看到的最接近肩輿的交通工具可能只有在那些旅遊景區的山上為遊客代步所用的滑竿,而滑竿只是簡單地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前面有一個腳踏板,它已經不再代表任何等級或者身份,只是單純地作為人們旅遊爬山所需要的一種普通代步工具了。
站在中和殿內,我們的目光穿過大門,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從太和殿一直排到天安門外的雄壯威武的儀仗長隊,文武百官們在太和殿前挺身肅立、鴉雀無聲,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乘坐著華麗的肩輿從乾清門來到中和殿的皇帝,正端坐在寶座上整理儀容準備到太和殿去參加那盛大的朝會。如今,那頂肩輿就靜靜地停在寶座旁邊,穿過百年的時光默默注視著我們,與那輝煌的時刻一道成為歷史中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