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的「三宮」「三殿」 名字大有來頭!

2020-12-24 環球讀者

作者:沈相輝

來北京旅遊的人,有兩個地方幾乎是必去的。一是長城,一是紫禁城(也就是故宮)。爬長城是體力活兒,更因有「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的刺激,所以幾乎人人都會做一回「好漢」。然而,逛故宮除了腳力要好之外,更考驗一個人的學識。就拿故宮大大小小的宮殿的殿名來說,恐怕很多人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們這裡來打探一下故宮「三宮」、「三殿」名字的來頭。

紫禁城內有外朝和內廷之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即所謂「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即所謂「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我們看到的許多古裝宮廷劇,故事多發生在內廷,所以這裡先來說「後三宮」。「後三宮」乾清宮和坤寧宮歷史上,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二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自雍正始移居養心殿)。乾清宮的名字實際上來源於古老的《周易》和《老子》。《周易》的八卦中,乾卦為純陽卦,象徵天。而皇帝自詡為真命天子,所以皇帝所住的地方自然以「乾」字打頭。《老子》中則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貞。」既然乾為天,而天得一以清,所以皇帝所住的地方就取名為乾清宮了。基於同樣的邏輯模式,《周易》中的坤卦乃純陰卦,象徵地。皇帝為天,則皇后為地。而《老子》中又說「地得一以寧」,所以皇后所居之處便命名為坤寧宮了。

交泰殿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所謂「交泰」,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延續龍脈的地方。這樣一個有趣的名字,同樣來源於《周易》。《周易·泰卦》中說:「天地交,泰。」泰卦由乾卦和坤卦組成,所以卦辭說「天地交」,實則象徵皇帝與皇后的結合。大名士王弼說「泰者,物大通之時也。」所以交泰之意,即謂皇帝和皇后完美結合,天地之氣融通,龍脈得以繁衍。

接下來說外朝的三大殿。

「三大殿」太和殿太和殿即俗稱的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受古裝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它主要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后,以及三大節(萬壽節、元旦、冬至)等,皇帝多在此接受文武百官朝賀,並賜宴。「太」就是「大」,二字相通。《周易·乾卦》中說「保合大和,乃利貞。」朱熹解釋說:「太和,陰陽會合衝和之氣也。」所以,「太和」的意思就是天地祥和,海內清平。象徵著國家政治太平,百姓安居。

中和殿和保和殿《禮記·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一詞便是由此而來。朱熹解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這些意思歸納起來,實際上是強調個人的修養,要做到中庸之道。據說中和殿是皇帝個人靜思的場所。「中和」這個名字,確實非常符合它的實際用途。至於保和殿的名字來源,很多人認為也來自《周易》。但《周易》中實際上並無「保和」一詞。就筆者淺見,所謂「保和」,實際上是說保「太和」與「中和」。「太和」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王」的事業;「中和」是要正興誠意修身,屬「內聖」的範疇。內外皆能達到「和」的地步,最後便要「保」,即長期保持下去。這大概就是保和殿殿名的含義吧。

實際上,故宮其他宮殿的名字同樣大有來頭,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有心之人,若能處處留心,處處求索,自然樂趣無窮。

相關焦點

  • 紫禁城的由來
    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 北半部: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東側:奉先、皇極等殿,西側: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宗教活動、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 紫禁城三大殿,為什麼不種一草一木,除了防止火災還有其他玄機
    如果你饒有興趣地遊玩此地時,假如稍稍留意,便會驚訝地察覺,在代表君權的前三殿的院中沒有栽種任意花草樹木。紫禁城三大殿為什麼連一棵樹也沒有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外朝三大殿,是皇上舉辦星光盛典的地區,從部位上說紫禁城三大殿處於全部宮廷工程建築的中心,也是全部故宮博物館的中心。為了更好地彰顯這組城堡的威勢氣魄,顯示信息君權的民族利益侵害,古時候的建築設計師們在設計方案時採用了很多技巧,其一就是院中不植樹造林。
  • 宮裡的福筒,點亮紫禁城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有禮有節品牌今年攜手故宮宮廷文化,開發一系列宮廷文化主題產品,均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特別呈現;其中2021《宮裡上新》福筒,更是以宮燈創意打造,寓意「為紫禁城600歲生日,點亮一盞燈。」
  • 金碧輝煌紫禁城,修養身息養心殿,故宮的養心殿是幹什麼的地方?
    文/小常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故宮位於紫禁城正中央,從明朝朱棣皇帝到清朝康熙年間,有16位皇帝在乾清宮居住。在康熙皇帝之後,雍正皇帝就把養心殿當成寢宮就從乾清宮裡搬了出來。因此,清朝最後8位皇帝從雍正皇帝到末代宣統皇帝,都住在養心殿裡。乾清宮可以說是故宮最重要的宮殿之一,是內庭的主要宮殿。
  • 故宮三大殿竟然三次更名,背後很有政治內涵
    華蓋,本是紫微垣中的一組星名,共有十六顆,像把傘一樣,護衛在帝星上方。天象映射到人間,帝王車駕上的傘狀頂蓋,便被呼為華蓋。紫禁城的名字,就來自紫微垣,紫微垣是天上的皇宮,華蓋星也被明太祖搬到紫禁城裡,成為華蓋殿。華蓋殿後是謹身殿,取時刻反省自己,謹慎施政之意。  三大殿第一次改名,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遭丙丁之厄。
  • 故宮三大殿殿名變更有什麼歷史背景?這些名字各代表什麼意思?
    故宮,舊稱紫禁城。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整個工程耗時長達十四年時間。故宮中共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過,這三大殿的名字可並非一直如此,期間曾經歷過多次變更。
  • 走出紫禁城 「擺駕」首博的「養心殿」
    展覽入口由故宮博物院與首都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走進紫禁城》展覽9月28日正式在首都博物館三層 D 展廳對公眾開放,展出的268件套珍貴文物全部來自於故宮養心殿,是幾百來第一次走出紫禁城,也是觀眾第一次可以近距離的走進養心殿。
  • 紫禁城600年: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那麼,規模如此龐大的紫禁城,它裡面又有著哪些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呢?紫禁城三大殿差點被拆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處理朝政大事的地方,也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為什麼說紫禁城中都有體現?
    陽數中十以內,九為最高最大的,象徵著地位。五居正中,象徵著正統,因而以九和五象徵著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跟《易經》有關。《周易》裡面有六十四卦,首卦為乾卦。因為「乾者天也」,因此也就代表了帝王。那麼在乾卦裡面第五根爻叫「九五」,是其中代表意義最好的一根。到了第六根最上面叫「上九亢龍有悔」。你聽這名字就知道,「有悔」,怎麼是好事呢?
  • 紫禁城的太和殿:宏偉的宮殿有一個隱藏了457年的秘密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 ,金鑾殿,它是我國現存的,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古建築。但是,今天的這座金鑾殿與當初永樂年間建好的金鑾殿有很大的區別。這個秘密到今天已經隱藏了457年了。
  • 450餘件展品亮相「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故宮大展讓...
    目前東西六宮大體保留了明朝的建築,而很多其他宮殿都是清朝營建,甚至反覆重修。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指出,展覽中一幅《徐顯卿宦跡圖冊》,圖中太和殿兩側構造與今天看到的不同。圖中太和殿兩側由斜廊連接,但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以後,將斜廊改為防火牆,這是因為斜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非常不利於防火。
  • 紫禁城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展覽三部分「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時間分別落在明代、清代和現當代。明代部分側重展現紫禁城營建和建築特徵,清代部分展示紫禁城布局和建築的改動,既有民族融合也有中西合璧,現當代部分著眼民國迄今對紫禁城的保護成果。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各部分的內涵,分別是整體、融合和保護。
  • 漫談唐朝的宮與殿
    宮: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未央宮、華清宮、掖庭宮等殿:承暉殿、龍首殿,看樂殿、毬場亭子殿、甘露殿、神龍殿、長生殿等唐代在長安有三個宮殿區,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這三個宮城不是同時建造的,也不是同時作為帝王生活的中心。
  • 故宮:我的名字叫紫禁城,今年我600歲了
    現保和殿後的丹陛石採於北京房山,為運送數萬名勞工在道路旁每隔一裡掘一口井,寒冬臘月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28天時間才送到宮裡。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皇家專用「金磚」,在山東臨清燒制「貢磚」。南方材料大多經由運河船運而來,因此有「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的說法。材料備齊後,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興建宮城,蒯祥擔任「總工程師」。
  • 盤點唐朝皇宮三大內:大明宮是紫禁城三倍,玄宗的興慶宮最豪華
    文/馮玄一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叫《大明宮詞》,講的是武則天等人的故事。之所以用這個宮殿的名字命名,是因為在高宗朝、武則天朝,皇帝都在大明宮裡起居聽政。這裡就相當於是大唐帝國的心臟。長安的宮城有三個重要的宮殿群,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合稱為"三大內"。這三座宮殿群建成的時間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首先來說太極宮。唐朝的長安城沿襲了隋朝大興城的建築格局,太極宮位於整個皇城的最北端的正中,在隋朝就已經建成。太極宮的正殿就是太極殿,這是整個皇城最北端的正中位置。
  • 馮玉祥逼宮紀實:圖4溥儀在正大光明殿留影,圖6是一年後的紫禁城
    1924年秋,馮玉祥在直奉戰爭中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他和其他軍閥不同,他更痛恨帝制,早在清帝退位時他就反對《清室優待條例》的籤訂,他認為:只有徹底推翻帝制才能救中國。圖為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帶北洋軍進入紫禁城逼宮,北洋軍隊集結在太和殿前。
  • 紫禁城,一場穿越之旅
    天安門進去--午門--過了金水橋--進入太和門--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進入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然後折向西,養心殿--隆宗門--慈寧宮--儲秀宮--其它宮(名字忘了)到達御花園,橫穿御花園到達東邊。再到東邊,景仁宮--延禧宮--(有些宮沒有開放,看個名字罷了)。再原路返回到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上城牆向東再向南--出東華門。
  • 故宮,明清兩朝的皇宮,這裡的三大宮和三大殿非常值得遊覽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其五鳳樓形制由紫微城應天門演變而來。午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
  • 紫禁城的東西十二宮究竟有哪些講究?哪個最好?曾經住過哪些嬪妃
    近年來大熱的清宮劇,如《延禧攻略》、《甄嬛傳》、《如懿傳》、《金枝欲孽》等,無論所講述的故事是否符合歷史,但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對紫禁城中東西六宮的名字並再不陌生,而且更多了幾分神秘之感。那在這耳熟能詳的十二個宮殿中,東六宮,西六宮,如何判斷哪個宮殿更加尊貴呢?1.以東為尊。
  • 宮裡上新福筒,重現紫禁城的新春景象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有禮有節品牌今年攜手故宮宮廷文化,開發一系列宮廷文化主題產品,均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特別呈現;其中2021《宮裡上新》福筒,更是以宮燈創意打造,寓意「為紫禁城600歲生日,點亮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