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代的轎子: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2020-12-24 小寶貝CD

轎子的起源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記述大禹治水時,說「予乘四載,隨山刊木」。

所謂「四載」就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謂「欙」就是原始的轎子。轎,初名「輿」,意為車廂,由車演化而來。漢代的轎僅僅是能行走山路的車。如《漢書》載:會稽太守嚴助「輿轎而隃領」。

轎子一詞,五代時已有。《明史·輿服志》說:「轎者,肩行之車。」所以,轎又稱「肩輿」「平肩輿」等,是我國古代靠人抬著行走的交通工具,說白了,就是一種「肩行之車」。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

其中一件經復原後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杆、頂蓋轎杆和抬槓幾部分組成。底座呈長方形,頂蓋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頂形式,轎身原應圍以帷幔;轎前開有小門,供乘者出入;轎杆捆綁在底部邊框上。這是目前已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實物。

反映北宋末年東京(開封)汴河兩岸繁盛景象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四頂轎子,形狀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轎子有所區別,轎身改制成全封閉的轎廂,轎杆則固定於轎廂中部,大致和明清時轎子制式相同。

轎子的流行

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恥與寒門異姓結親。唐高宗時,宰相李義府出身寒族,卻想為兒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結果誰也不願把女兒嫁入他家。李義府不悅,勸說皇帝下詔,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約束,私下照常議婚論娶。但他們也不敢公然觸犯聖旨,便取消了公開的車馬送乘熱鬧儀式,改為天黑後用一乘花紗遮蔽的「簷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親。對此,皇帝也試圖阻止,卻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中唐以後,「簷子」迎親逐漸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標誌。宋朝時,「簷子」送嫁轉為公開,又將其刻意裝飾,俗稱「花簷子」,漸漸發展成為花轎。「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而納妾收房、寡婦再嫁不能乘坐花轎,也由此衍生而來。

唐宋時期一直車轎並行,北宋哲宗時「京城士人與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轎自載,四人舁之」。

到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完全超過了車輛,成為主要出行工具。各級官員偏重於坐轎,很少乘車,因為轎比車要平穩、舒適。朱熹說:「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就連從事醫卜星相的各種民間藝人,也動輒乘坐二人小轎招搖過市。

姜夔的《鷓鴣天巷陌風光縱賞時詞》曰:「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乘肩就是坐著轎子,旁邊跟了個小女僕從,很隨意的樣子。

乘轎規矩多

明朝初年,官方對乘轎仍有種種制約。朱元璋為避免天下太平後出現懶惰現象,曾規定文武大臣必須騎馬,不許乘轎。景泰以後才放寬了百官乘轎的限制。到明朝中後期,轎子已完全成為各級官員的代步工具,騎馬者非常少見了,即使幾十步也要乘轎。

嘉靖時期,左都御史張永明上奏,彈劾南京太僕寺卿王某。因升光祿寺卿(正三品)赴任,王某和家口坐八抬大轎3乘,四人大轎4乘,總共用了340個扛夫和轎夫,一日花費差銀40餘兩;從南京到陝西3000裡路,浪費差銀不下千兩。

當年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200到800元人民幣。按200元計算,一個人赴任,僅轎子費用竟達20萬元。

清代對轎子使用和等級規定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

清人以弓馬得天下,初時唯恐王公大臣乘坐轎子慣了,享於安樂而荒廢了騎射之術,所以規定不論滿漢文武,京官一律騎馬,不得乘轎。後來朝廷更改了儀制,準許文職官員乘轎,但滿漢官員標準不同。

官轎顯身份

古時,轎分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是皇家、官員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於坐轎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轎子也不同。

僅皇帝坐的轎子就有許多種類。如禮輿,是供皇帝上朝時乘坐的;步輿,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內巡行時乘坐的;輕步輿,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視察民情乘坐的;便輿,是供皇帝在巡視時備用的一種轎,隨時以轎代步用的。

平時,皇帝在宮內出入,一般都乘便輿,冬天坐暖輿,夏天坐涼輿,均16人抬輿,死後則要128人抬,享有最高規格。

古時轎子是權力和榮耀的重要標誌,有深刻的封建等級烙印,歷代統治者都曾制定過轎的形制等級,體現在轎的大小、帷帳用料、質地和轎夫的人數等方面,不同品級的文官則坐不同的轎子。天子鑾駕專用黃蓋黃帷子;明清兩代,文禽武獸的官轎帷子為藍呢或綠呢。

據《清史稿》載:「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官員、百姓乘轎皆須按例行事,不得逾制,違規則要受罰。《明史》載:「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

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隆慶二年(1568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鑾駕和官轎出行則黃土墊道淨水潑街,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四周還有侍衛人員護駕,並備有轎夫跟班替換,雞犬人等一律肅靜、迴避。

民轎有多種

除去官轎,還有民轎。民轎有多種,一種是富門商賈備用的私人轎,以藍布作轎身,有兩人抬的或四人抬的。杭州胡雪巖故居內,陳列有胡雪巖平時乘坐的四抬轎。雖然他為紅頂商人,皇上賜有品位,但也只能用四抬轎。

就是說,他的轎子仍為民轎,不是政府出錢製作的官轎。官轎的轎夫是吃俸銀的,而大戶人家的轎夫是自己花錢養的。另一種民間常見的民轎,為黑色小轎。此轎齊頭、平頂、黑漆、皂布圍幔,轎身輕巧,由轎鋪提供外出拜客、遊玩時租用或官府辦事人員外出急用。

另外,民轎中還有「花轎」和「素轎」。花轎,也稱「喜轎」,即專用於百姓辦婚喜大事。蘇州木瀆羨園轎廳中陳列的一頂海棠轎,就是羨園主人清末民初商人嚴國馨為其孫接娶新娘用的花轎。

素轎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女子出行時使用的,轎子四周圍以青布;另一種是喪家送葬出殯時使用的喪轎,這種轎子以白布圍轎身,考究者還要在轎上扎白綢球。古時,人逢婚喪二事,少不了坐轎,常向轎鋪租用。專營此業的人家,名曰「養轎」。

美麗的花轎

古時,花轎裝飾華麗考究,其轎文華頂西洋盤,轎身繡有「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麒麟送子」等吉祥圖案,四周用紅綢扎結,四角懸掛玻璃連珠燈,下墜大紅彩球,有的還鑲上寶石,轎子上裝飾金鳳銀人,富麗堂皇,故謂「花轎」。

擁有這種轎子的轎鋪通常實力較強,轎夫隊、鼓樂隊一應俱全,專等有人來「寫轎」。「寫轎」也叫「定轎」,定於某年某日有「喜好」。

民間舉辦婚事租用轎鋪花轎迎親,一般動用三頂轎子,第一頂為高賓轎,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妹妹,任務是開路;第二頂是花轎,是新娘的專用轎,由四名轎夫合抬,稱之為「四抬花轎」,轎子左右各兩女郎,花轎前一人撐大圓傘,傘前是六人樂隊;第三頂為送親轎,是新娘母親坐的。

高賓轎和送親轎外表為綠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花轎則是大紅色,表示喜慶吉祥。抬花轎的轎夫要求十分嚴格,四名轎夫中有一轎頭,轎夫都必須是五官端正,年輕力壯,且結了婚有子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聰明能幹的小夥子。

離過婚、亡過妻、常吵架、愛賭錢、抽大煙的人是絕無資格抬花轎的。轎夫們皆著紅衣大帽,頭天過轎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並有鑼鼓嗩吶相陪,一路走來,熱鬧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錢」,轎夫們得了禮錢,將轎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裝飾卸下裝在箱子裡,然後分帳,再等下一次有人來「寫轎」。生意紅火時,幾乎每月能被僱十多次。

轎夫不容易

古代轎夫,大都為世襲制,子承父業。因為抬轎也是一門技術。轎鋪轎夫人數都有一定額度限制,轎夫也有規定的職名,在職者稱為「正班」,沒有職名的轎夫稱為「外班」,正班轎夫的工錢比外班轎夫多得多。

各轎鋪正班轎夫的名額均有嚴格限制,每遇空缺,由外班的轎夫遞補。轎夫落鋪,必須要給鋪主一筆落鋪錢。落鋪後,要在轎鋪所設的竹筒內放進寫有自己姓名的竹籤,才算是轎鋪的轎夫。

若有人前來定轎,則以抽籤方式決定出轎者,抽中者的籤要放置一邊,以便筒內的竹籤都有機會抽中。出轎所給的酬金,轎鋪要抽走一成,若轎夫將酬金虛報瞞報,一經查出則會罰唱堂會一夜,並為轎鋪內所有轎夫各做一雙草鞋。

轎夫抬轎也有許多禮法和禁忌,一是行轎時不能大聲說話,上肩走轎、停轎全聽轎頭指揮,轎頭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轎喊一聲「起轎」,上坡下坡時要拍轎槓,落轎後前面的轎夫要閃開,以便坐轎者出轎。

二是轎夫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蔥和韭菜等有異味的東西,不能放響屁,大聲吐痰。另外還有花轎迎親進門須直對新娘臥室門;新娘上轎須由新郎親自搭上轎門扣,方可起轎出發;花轎抬入男方須在中堂轉三圈,將花轎直對新房門等等禮俗。

相關焦點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那麼在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從夏季酷暑中度過的呢?在古代夏季,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納涼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根據相關的歷史記錄,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於文獻中的記錄。
  • 中國古代出行特點之轎子你了解多少
    現在人們出行的工具都是車為代步,那麼車的價格品牌也大多成了評價一個人大概是什麼身份的象徵,那麼在古代人們的出行靠的是什麼來識別大致的身份呢?其實古代出行的方式無非就是步行、馬匹、馬車和轎子等。那麼能突顯身份的就是馬車與轎子,轎子的出現踞今大約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初期的《尚書.益稷》所記:「予乘四載、隨山刊木」中的四載講述的是乘舟、乘車、乘撬、乘欙。而其中的「乘欙」的意思就是乘坐轎子。在秦朝之前代步工具主要以馬車為主,之後在漢代、三國時期就出現了步輦、孥輿的記載。步輦:上面都沒有頂的(敞篷),人抬而行之。
  • 古代娘娘手上戴的指甲套,可不僅僅只是好看,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經常看古代的電視劇的話,應該能夠看到清宮劇裡面的娘娘手上普遍會帶一種很長的指甲套,看起來非常的金貴,這些指甲套上還相配了很多紅寶石以及珍貴的珠寶,多數都是以鏤空的形式存在,每個指甲套看起來都很相似,其實雕工各不相同,不過娘娘們多數都是戴在除了大拇指之外的手指上的,只要喜歡,全部戴滿都沒事
  • 拔步床獨立小空間,古人奢侈的屋內「房車」,地位身份的象徵
    如今這樣的床在家具店裡已經很難看到了,作為古代最具特色的一張床,它也象徵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如果不是家裡有錢的話,根本睡不起這樣的床。在《魯班經匠家境》這本書中關於把不同的記載,顯示它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簡單的,就像是一個多了外框的架子床,另一種複雜的則是今天要說的拔步床,這拔步的意思是邁步,也就是說需要邁上去的床,這種床又被稱之為踏板床。
  • 靈動飄逸的流蘇,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流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作為宗教的象徵,寓意神聖和聖潔。到了16世紀,流蘇不再僅限於宗教使用,成為了王室、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當時,法國成立了「Passementerie」珠飾協會,想要加入該協會的藝術從業者需經過層層篩選,能否手工製作流蘇便是重要的考核標準。
  • 摩登日記|靈動飄逸的流蘇,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流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作為宗教的象徵,寓意神聖和聖潔。到了16世紀,流蘇不再僅限於宗教使用,成為了王室、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當時,法國成立了「Passementerie」珠飾協會,想要加入該協會的藝術從業者需經過層層篩選,能否手工製作流蘇便是重要的考核標準。19世紀,法國軍隊在肩章上使用流蘇區分軍銜。
  • 深圳灣一號――深圳身份地位的象徵
    深圳灣一號——深圳身份地位的象徵作為世界頂級奢華建築群,深圳灣1號完美融合科技、環保、人文、藝術,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中國之南,深圳灣畔。
  • 古代花轎內部長啥樣?別被古裝劇騙了,豪華程度絲毫不輸現代房車
    在很多古裝劇裡,我們都見過轎子這種東西。作為我國古代達官顯貴的主要出行工具,轎子在我國的歷史可謂相當悠久。 這裡的「橋」指的便是轎子。意思是用轎過山,如同過橋一般平穩。而「橋」也是如今「轎」字的雛形。 可見,早在4000年前的大禹時期,華夏大地上就出現轎子這種工具了。而到了我們在古裝劇裡看到的那種,轎子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發展。其也早已不是交通工具那麼簡單,其更像是個人地位、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就跟如今的轎車一樣。
  • 姓氏與名字: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人稱與稱謂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姓氏與名字: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人稱與稱謂,人稱與稱謂、人稱代詞是用來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比今天多得多。僅相當於「我」(第一人稱)的就有「我、吾、印、餘、予、臺、朕」等。其中「朕」為皇帝自稱。
  • 在古代從官員出行選擇的工具上,就能看出官員級別的大小!
    在古代從官員出行選擇的工具上,就能看出官員級別的大小。政府官員出行都有公車,但因官級不同,所用的車輛會有所區別,但你可知道在古代,官員出行也有公車一說,而且也分三六九等。在古代如果你過於低調,出行時想一切從簡,這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有可能因此會把官丟了。
  • 命名與稱謂: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姓氏與名字
    封建時代,地位高的人死了還有謐號。帝王活著時有尊號,死後,除了擁有謐號,還有廟號,甚至用年號作為代稱。在人際交往中,除了使用姓、名、字、號以外,還大量地使用人稱代詞和社交稱謂。複雜的稱名與稱謂是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有著特殊涵義,它是整個社會人際關係的反映。
  • 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大禮服專用!
    令人疑惑的流蘇首飾原來叫「挑牌」今天小編便為您介紹明朝時期特有的女子首飾——挑牌,它是地位身份的象徵,一般平民不可佩戴,貴族們平日也不會隨意使用它,只有在規格極高的場合,貴婦們才會身著誥服翟冠挑牌都是明代貴族婦女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其精妙的工藝和別致華麗的造型都彰顯著封建特權階級的尊榮體面。還有一個問題是隨著漢服復興運動的高漲,許多漢服愛好者沒有做好功課便生造出挑牌的別致戴法,如將明制挑牌混搭進宋制漢服、挑牌和狄髻混搭等,其實漢服復興重在做到復興與創新的平衡,挑牌的真實佩戴方法要被重視起來!
  • 古代請奶娘的作用,百姓為的是彰顯地位,宮中的奶媽決定母親地位
    在遙遠的古代歷史中,很多大戶人家對於自己出生之後的孩子可以說是極為關心,因此在古代時期,很多大戶人家都會找一些奶媽來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培養。就是在當今社會也會出現這樣的一個職位,那就是月嫂,保姆。這類職業可以說風險非常高,只要稍稍不注意就會面臨被解僱的危險。
  • 微遊紫禁城中和殿——肩輿,皇帝的轎子
    如此之大的面積,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皇帝和貴族們是如何出行的呢?在紫禁城的中和殿裡,我們可以看到兩乘乾隆年間的肩輿,這就是清代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古代的一種轎子。為什麼叫「肩輿」呢?肩是指肩膀,輿的本義是指車中裝載東西的地方,也就是車廂。肩輿就是肩膀抬著的車廂。肩輿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 清朝妃子為什麼要帶護甲套 留長指甲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留長指甲成了身份的象徵,身份地位越高,手上留的指甲也越長。   而留一根一寸長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一不小心,指甲就會斷掉。為了保護這常常的指甲,人們就開始想到在手指上面加個套筒,保護它。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護甲套是漢代的金指套,它是用薄薄的金片捲曲成的,長短可以任意調節。到了明朝的時候,妃子為保護自己的長甲就命工匠打造了指甲套。
  • 一件衣服,一個女人身份的象徵,放在古代你能穿對衣服嗎?
    一件衣服,一個女人身份的象徵,放在古代你能穿對衣服嗎?現在出門一看,街頭全是漂亮的小姐姐,而一件衣服則能襯託一個漂亮女生的氣質,而每位女生出門之前最在意的我想就是穿衣搭配了吧?一個長相一般的女子搭配風格不一樣的衣服完完全全可以把檔次整整提高,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如果古代的大家閨秀出門需不需要換身衣服哪?如果把現在的女生放在古代她們能穿對衣服嗎?
  • 羅漢床:身份的象徵,最理想的臥具.
    羅漢床——中國古代臥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是古老的漢族家具,稱之為床,其亦為榻,被王世襄先生稱之為「最理想的臥具」。羅漢床因其實用備受歡迎,現在仍然為適應國人舊俗而保留,在儒雅文人、名門世家能經常見到,成為經濟財富、社會地位、身份價值的象徵。
  • 法國羅浮宮,是全世界有象徵地位的博物館,也是古代和現代的融合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景點是法國羅浮宮,是全世界有象徵地位的博物館,也是古代和現代的融合。法國巴黎盧浮官是全世界最大且最具象徵地位的博物館,同時也是古代與現代建築史的最佳融合。
  • 老照片:別再被騙了古代轎子長這樣?第2個我是不敢坐
    我們都知道古代新娘結婚是要坐花轎的,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我們也見過古代的轎子,似乎坐轎子是一件非常舒服愜意的事,然而真正歷史上坐轎子真的很舒服嗎?恐怕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們來看一寫清朝末年的代步工具,這其中就有轎子!
  • 戒指也有特殊含義,冰公主的很霸氣,黎灰的就是王的身份象徵
    而葉羅麗動畫中佩戴戒指的人並不多,但是佩戴的都是象徵身份的,冰公主的很霸氣,黎灰的就是王的身份象徵! 阿冰的戒指其實也有著特殊含義,就是寓意她的公主身份尊貴的象徵,雖然羅麗、靈公主這些也是公主,但還是冰公主的地位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