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的起源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記述大禹治水時,說「予乘四載,隨山刊木」。
所謂「四載」就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謂「欙」就是原始的轎子。轎,初名「輿」,意為車廂,由車演化而來。漢代的轎僅僅是能行走山路的車。如《漢書》載:會稽太守嚴助「輿轎而隃領」。
轎子一詞,五代時已有。《明史·輿服志》說:「轎者,肩行之車。」所以,轎又稱「肩輿」「平肩輿」等,是我國古代靠人抬著行走的交通工具,說白了,就是一種「肩行之車」。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
其中一件經復原後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杆、頂蓋轎杆和抬槓幾部分組成。底座呈長方形,頂蓋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頂形式,轎身原應圍以帷幔;轎前開有小門,供乘者出入;轎杆捆綁在底部邊框上。這是目前已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實物。
反映北宋末年東京(開封)汴河兩岸繁盛景象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四頂轎子,形狀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轎子有所區別,轎身改制成全封閉的轎廂,轎杆則固定於轎廂中部,大致和明清時轎子制式相同。
轎子的流行
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恥與寒門異姓結親。唐高宗時,宰相李義府出身寒族,卻想為兒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結果誰也不願把女兒嫁入他家。李義府不悅,勸說皇帝下詔,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約束,私下照常議婚論娶。但他們也不敢公然觸犯聖旨,便取消了公開的車馬送乘熱鬧儀式,改為天黑後用一乘花紗遮蔽的「簷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親。對此,皇帝也試圖阻止,卻無法扭轉這一趨勢。
中唐以後,「簷子」迎親逐漸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標誌。宋朝時,「簷子」送嫁轉為公開,又將其刻意裝飾,俗稱「花簷子」,漸漸發展成為花轎。「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而納妾收房、寡婦再嫁不能乘坐花轎,也由此衍生而來。
唐宋時期一直車轎並行,北宋哲宗時「京城士人與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轎自載,四人舁之」。
到南宋時期,轎子的使用完全超過了車輛,成為主要出行工具。各級官員偏重於坐轎,很少乘車,因為轎比車要平穩、舒適。朱熹說:「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就連從事醫卜星相的各種民間藝人,也動輒乘坐二人小轎招搖過市。
姜夔的《鷓鴣天巷陌風光縱賞時詞》曰:「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乘肩就是坐著轎子,旁邊跟了個小女僕從,很隨意的樣子。
乘轎規矩多
明朝初年,官方對乘轎仍有種種制約。朱元璋為避免天下太平後出現懶惰現象,曾規定文武大臣必須騎馬,不許乘轎。景泰以後才放寬了百官乘轎的限制。到明朝中後期,轎子已完全成為各級官員的代步工具,騎馬者非常少見了,即使幾十步也要乘轎。
嘉靖時期,左都御史張永明上奏,彈劾南京太僕寺卿王某。因升光祿寺卿(正三品)赴任,王某和家口坐八抬大轎3乘,四人大轎4乘,總共用了340個扛夫和轎夫,一日花費差銀40餘兩;從南京到陝西3000裡路,浪費差銀不下千兩。
當年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200到800元人民幣。按200元計算,一個人赴任,僅轎子費用竟達20萬元。
清代對轎子使用和等級規定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
清人以弓馬得天下,初時唯恐王公大臣乘坐轎子慣了,享於安樂而荒廢了騎射之術,所以規定不論滿漢文武,京官一律騎馬,不得乘轎。後來朝廷更改了儀制,準許文職官員乘轎,但滿漢官員標準不同。
官轎顯身份
古時,轎分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是皇家、官員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於坐轎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轎子也不同。
僅皇帝坐的轎子就有許多種類。如禮輿,是供皇帝上朝時乘坐的;步輿,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內巡行時乘坐的;輕步輿,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視察民情乘坐的;便輿,是供皇帝在巡視時備用的一種轎,隨時以轎代步用的。
平時,皇帝在宮內出入,一般都乘便輿,冬天坐暖輿,夏天坐涼輿,均16人抬輿,死後則要128人抬,享有最高規格。
古時轎子是權力和榮耀的重要標誌,有深刻的封建等級烙印,歷代統治者都曾制定過轎的形制等級,體現在轎的大小、帷帳用料、質地和轎夫的人數等方面,不同品級的文官則坐不同的轎子。天子鑾駕專用黃蓋黃帷子;明清兩代,文禽武獸的官轎帷子為藍呢或綠呢。
據《清史稿》載:「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官員、百姓乘轎皆須按例行事,不得逾制,違規則要受罰。《明史》載:「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
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隆慶二年(1568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鑾駕和官轎出行則黃土墊道淨水潑街,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四周還有侍衛人員護駕,並備有轎夫跟班替換,雞犬人等一律肅靜、迴避。
民轎有多種
除去官轎,還有民轎。民轎有多種,一種是富門商賈備用的私人轎,以藍布作轎身,有兩人抬的或四人抬的。杭州胡雪巖故居內,陳列有胡雪巖平時乘坐的四抬轎。雖然他為紅頂商人,皇上賜有品位,但也只能用四抬轎。
就是說,他的轎子仍為民轎,不是政府出錢製作的官轎。官轎的轎夫是吃俸銀的,而大戶人家的轎夫是自己花錢養的。另一種民間常見的民轎,為黑色小轎。此轎齊頭、平頂、黑漆、皂布圍幔,轎身輕巧,由轎鋪提供外出拜客、遊玩時租用或官府辦事人員外出急用。
另外,民轎中還有「花轎」和「素轎」。花轎,也稱「喜轎」,即專用於百姓辦婚喜大事。蘇州木瀆羨園轎廳中陳列的一頂海棠轎,就是羨園主人清末民初商人嚴國馨為其孫接娶新娘用的花轎。
素轎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女子出行時使用的,轎子四周圍以青布;另一種是喪家送葬出殯時使用的喪轎,這種轎子以白布圍轎身,考究者還要在轎上扎白綢球。古時,人逢婚喪二事,少不了坐轎,常向轎鋪租用。專營此業的人家,名曰「養轎」。
美麗的花轎
古時,花轎裝飾華麗考究,其轎文華頂西洋盤,轎身繡有「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麒麟送子」等吉祥圖案,四周用紅綢扎結,四角懸掛玻璃連珠燈,下墜大紅彩球,有的還鑲上寶石,轎子上裝飾金鳳銀人,富麗堂皇,故謂「花轎」。
擁有這種轎子的轎鋪通常實力較強,轎夫隊、鼓樂隊一應俱全,專等有人來「寫轎」。「寫轎」也叫「定轎」,定於某年某日有「喜好」。
民間舉辦婚事租用轎鋪花轎迎親,一般動用三頂轎子,第一頂為高賓轎,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妹妹,任務是開路;第二頂是花轎,是新娘的專用轎,由四名轎夫合抬,稱之為「四抬花轎」,轎子左右各兩女郎,花轎前一人撐大圓傘,傘前是六人樂隊;第三頂為送親轎,是新娘母親坐的。
高賓轎和送親轎外表為綠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花轎則是大紅色,表示喜慶吉祥。抬花轎的轎夫要求十分嚴格,四名轎夫中有一轎頭,轎夫都必須是五官端正,年輕力壯,且結了婚有子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聰明能幹的小夥子。
離過婚、亡過妻、常吵架、愛賭錢、抽大煙的人是絕無資格抬花轎的。轎夫們皆著紅衣大帽,頭天過轎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並有鑼鼓嗩吶相陪,一路走來,熱鬧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錢」,轎夫們得了禮錢,將轎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裝飾卸下裝在箱子裡,然後分帳,再等下一次有人來「寫轎」。生意紅火時,幾乎每月能被僱十多次。
轎夫不容易
古代轎夫,大都為世襲制,子承父業。因為抬轎也是一門技術。轎鋪轎夫人數都有一定額度限制,轎夫也有規定的職名,在職者稱為「正班」,沒有職名的轎夫稱為「外班」,正班轎夫的工錢比外班轎夫多得多。
各轎鋪正班轎夫的名額均有嚴格限制,每遇空缺,由外班的轎夫遞補。轎夫落鋪,必須要給鋪主一筆落鋪錢。落鋪後,要在轎鋪所設的竹筒內放進寫有自己姓名的竹籤,才算是轎鋪的轎夫。
若有人前來定轎,則以抽籤方式決定出轎者,抽中者的籤要放置一邊,以便筒內的竹籤都有機會抽中。出轎所給的酬金,轎鋪要抽走一成,若轎夫將酬金虛報瞞報,一經查出則會罰唱堂會一夜,並為轎鋪內所有轎夫各做一雙草鞋。
轎夫抬轎也有許多禮法和禁忌,一是行轎時不能大聲說話,上肩走轎、停轎全聽轎頭指揮,轎頭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轎喊一聲「起轎」,上坡下坡時要拍轎槓,落轎後前面的轎夫要閃開,以便坐轎者出轎。
二是轎夫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蔥和韭菜等有異味的東西,不能放響屁,大聲吐痰。另外還有花轎迎親進門須直對新娘臥室門;新娘上轎須由新郎親自搭上轎門扣,方可起轎出發;花轎抬入男方須在中堂轉三圈,將花轎直對新房門等等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