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出行的工具都是車為代步,那麼車的價格品牌也大多成了評價一個人大概是什麼身份的象徵,那麼在古代人們的出行靠的是什麼來識別大致的身份呢?其實古代出行的方式無非就是步行、馬匹、馬車和轎子等。那麼能突顯身份的就是馬車與轎子,轎子的出現踞今大約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初期的《尚書.益稷》所記:「予乘四載、隨山刊木」中的四載講述的是乘舟、乘車、乘撬、乘欙。而其中的「乘欙」的意思就是乘坐轎子。
在秦朝之前代步工具主要以馬車為主,之後在漢代、三國時期就出現了步輦、孥輿的記載。步輦:上面都沒有頂的(敞篷),人抬而行之。孥輿:孥通」奴「;輿為轎之初名。最初,轎子,稱之為「板輿」,就是在兩根木槓上固定一塊木板,又因要人扛在肩上,所以又稱「肩輿」。在兩根木槓上面,固定一塊長方形的木板。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轎子實物為河南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三乘木質肩輿,分為屋頂式、傘頂式兩種,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杆、頂蓋轎杆、和抬槓等部分組成。
自魏晉以來,由於士族大姓恥於寒門異姓結親,唐高宗時代,一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約束,但又不敢觸犯聖意,便在天黑後用花紗遮蔽的」簷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親,中唐以後,」簷子「娶親漸漸形成標誌,宋朝時期,」簷子「娶親轉為公開稱為」花簷子「後稱之為花轎。北宋宋太宗規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轎」。暖轎,即指轎頂使用布蓋,四周飾有布帷的封閉性轎子,又稱「暗轎」,當時,暖轎也就成為了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徵。後於南宋宋高宗趙構取消了臣民不得乘轎禁令。由於轎子出行比馬車平穩、舒適,至此,轎子的使用便成了主要的出行工具。那麼古代的轎子主要分為哪幾種呢?
官轎
古代官轎大致分為三種顏色:金黃轎頂,明黃轎幃的是皇帝坐轎;棗紅色的是高官坐轎;低級官員以及取得功名的舉人、秀才則乘坐綠色轎子。 清代的宗親、朝臣、命婦等達官顯貴乘坐轎子有嚴格規定,不準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員,轎頂用銀,轎蓋、轎幃用皂,在京時轎夫四人,出京時轎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職官員轎夫二人,轎頂用錫。直省總督、巡撫轎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官員轎夫四人;雜職乘馬。欽差大臣三品以上轎夫八人。這些坐轎官員主要指文官,至於武職,雖官至一品也不準坐轎,只能騎馬。將軍、提督、總兵等年過七旬不能騎馬者,要想坐轎也必須事先奏請恩準。一般官員出外長途跋涉則另乘眠轎,即將應用各物置之轎中,可做臥床使用。這種轎子要比普通轎子大一些。官員乘轎出行時還要鳴鑼開道,對於開道的鑼聲也有嚴格規定。知縣出行鳴鑼七響,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知府出行鳴鑼九響,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一品大員和欽差大臣出行時則鳴鑼十一響,意思是「大小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民用轎
一般分為自備轎與營業轎等等。自備轎多屬富紳之家,隨時伺候老爺、太太、小姐出行,有涼轎和暖轎之分,供不同季節使用。涼轎用於夏季,轎身較小,紗作幃幕,輕便快捷,通風涼爽;暖轎用於冬季,轎身較大,厚呢作幃,前掛門帘,轎內放置火盆。女轎這是一種專用於婦女乘坐的,裝飾精巧講究,紅緞作幃,輔以垂纓,顯得小巧華貴,漂亮典雅,具有濃厚的閨閣氣息。此外部分妓院也有專門用於妓女出堂時乘坐的轎子,一般為二人小轎,裝飾華美豔麗,十分輕快,一般不掛轎簾,藉以招攬嫖客。
花轎
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花轎有「硬衣式」和「軟衣式」兩種。南方區域較為流行的是硬衣式:指花轎的全身都是木質結構,造型類似四方四角出簷的寶塔頂形。軟衣式花轎則在我國北方區域較為流行:它的造型是在轎框的四周罩以紅色的綾羅帷幕。
對於轎子你都有哪些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