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娘惹的味道,回到馬來西亞

2020-12-06 澎湃新聞

吸引人的旅行目的地分兩種:別人的生活而令你神往,但深度體驗過一次就可以,因為那終究是別人的,本質和你無關。而另一種,生活著一群熟悉的陌生人,那裡的人間煙火透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你欲罷不能。

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裡最令我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叫做娘惹。

檳城峇峇娘惹(僑生)博物館 馬來西亞旅遊局 供圖那是北京奧運前夕,獨立戲劇剛剛起勢,一位圈內朋友拉我去看一部新戲。「導演、編劇是位馬來西亞華人才子,中戲的第一位該國博士。」而這位顏永祺博士的戲,就叫做《娘惹艾美麗》。乍一聽,我以為這戲講親子矛盾和代溝。結果濃濃的南洋風情把我迷上了。

這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長著你熟悉的黃色面孔和黑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間不斷切換、偶爾夾雜並用。他們把中華民族的生活搬到千裡之外的南洋,又對當地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以及後來歐洲殖民者兼收並蓄。他們守著明朝傳下來的正統華夏禮法,卻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其中的上層更是善於享受與接受各種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潮……

馬六甲大伯公廟,各族人民都把鄭和奉做神明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為 黃哲 攝之後,新加坡華語電視劇《小娘惹》再度火遍華人世界。這次與其說是被迷上,不如說被饞壞了。片中出自她們巧手的各種娘惹美食,再加上事無巨細的過程演示,讓眼睛大快朵頤。

娘惹美食讓華人美食家蔡瀾為之「站臺」。如果沒有這場改變世界的疫情,也許此刻我就在馬六甲17路終點站的葡萄牙村,喝著新鮮的椰子、吃著魔鬼魚,度過換季時空氣品質最糟糕的這一陣。

五六百年前來馬六甲定居的葡萄牙後裔。娘惹美食吸取了包括土生葡人在內的各族美食精華。疫情在全球範圍尚不樂觀,還好馬來西亞旅遊局攜手北京的14年馬來西亞老店——馬六甲傳奇,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娘惹美食節,讓旅行和美食愛好者在這個心比天更涼的寒秋,在眼球和舌尖有了一份熱辣並溫柔著的慰藉。在娘惹美食節的菜單上,有一道菜赫然寫著「馬來西亞國飯」字樣,這就是椰漿飯(Nasi Lemak)。雖然聽上去平淡無奇,絕對優勢成分也只是米飯和椰漿,但作為低調卻絕不簡單的娘惹美食一份子,除了班蘭葉、香茅、薑黃這些增香的,起碼得加了小鳳尾魚、烤花生、炸蕹菜、全熟蛋、叄峇醬和黃瓜片,才能叫做椰漿飯。

馬來西亞國飯(椰漿飯)就像燒麥之於呼和浩特各族同胞,每個馬來西亞人無論民族,都習慣用這份奶白色的清香開啟一天的味蕾,無論它是被大城市的報紙、小鎮的麻漿紙或香蕉葉包住賣的。圖省事的,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澆上一份咖喱牛肉或海鮮,那就是一頓單人份正餐。東方文明傳統都講究嚴父慈母。如果說椰漿飯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管你飽腹的「父王」,煎蕊(Cendol)就是風情旖旎、治癒系的「母后」。

雖然菜單上它按大馬華文的普通話寫作「珍多冰」,我還是習慣按包括柯以敏和李宗偉在內的檳城人的叫法,稱它為煎蕊,只因這一譯名更為形神兼備和信、達、雅些。

煎蕊的名字來源於這道甜品特有的粉條,以粘米粉加入大量班蘭葉汁打製成,形同嫩綠待放的花蕊,而且必須每天現做、保證其味道如同花蕊般沁吐芬芳。

煎蕊(珍多冰),是最具娘惹特色的冰飲。先打半碗刨冰,然後放入紅豆、紅糖,舀一勺軟Q的綠色粉蕊,再滿滿澆上新鮮椰奶,這才是一碗合格的煎蕊。椰奶的醇厚鮮美、煎蕊的軟糯溫香、紅糖和紅豆的厚重甜膩,再配上無數粒刨冰碴在唇齒間爆裂溶解。地處熱帶核心,終年烈日的馬來西亞,覓一陰涼處捧上這麼一碗吸溜著,實在是人生剛需。

國王和王后只能各有一位,文武百官卻是各顯神通、步步登「糕」——這就是在2008和2020兩版《小娘惹》中都一下子徵服吃貨觀眾的娘惹糕們。這些妖豔、口感卻不過分奇淫的糕點,或許也正是娘惹生活哲學的擔當。

九層糕、曼煎粿、紅龜粿、烤木薯糕、阿榜糕、蜂窩餅……其實在馬來本土的歷史都不會早於鄭和下西洋,都能從中國尤其華南各地找到原型,然後被娘惹們吸納了不同族群的「糕」招之後,被自主研發成了娘惹糕家族的一員。

娘惹糕的主要材料並不多,更是就地取材的平易貨——無非椰子、班蘭葉、糯米、木薯、豆類,最多鹹味的再加上一點魚肉和蝦醬。

馬六甲雞場街,正在現場製作娘惹糕的峇峇和娘惹但就是靠這麼幾種有限的大路貨,小娘惹們在婆婆奶奶們的指揮和傳授下,就生生通過不同的搭配和調製手法,能做出樣式豐富、色彩斑斕、甜味正好、口感更是對沒牙的老幼都無比友好的娘惹糕。但在大多數民族的料理尤其是糕點中,同一品相搭配不同的元素,看上去總是大同小異。靠幾樣材料變出無數賣相,娘惹們難道都是魔術師?某種程度上是的,她們點石成金的「魔水」,其實還是就地取材——班蘭葉、蝶豆花、洛神花、拉米葉……都是馬六甲海峽東岸俯首皆是的廉價植物。

但這些植物的汁液,加入米麵之中,除了帶來不同的色彩外,還會附贈這些花草的特殊香氛,甚至糕已下肚,但依然口有餘香、吐氣如蘭。

但有一種顏色,是絕不會出現在娘惹的糕點盤甚至整張餐桌的,那就是藍色。在峇峇娘惹文化中,藍色尤其深藍色是喪葬的專用色。只有在葬禮的招待會上,才會出現以深藍色為主的娘惹糕盤。而大部分歡聚的場合,原本藍色的蘭花類汁液,也要和別的汁液調合成別的顏色。

至於這個門道,還是我第一次去馬來西亞時,在舊版《小娘惹》的重要取景地、馬六甲娘惹博物館裡學到的。在那座飛簷鬥拱和文藝復興花窗兼容、卻沒用一顆釘子的華麗大宅,有著關於娘惹生活的一切。

峇峇娘惹的大宅裡,西式建築和傳統中國禮法布局和諧統一。娘惹美食節當天,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夫人帶頭、在場的全體馬方女性,無論老少和族裔,全都身穿傳統娘惹服裝紗籠。也是拜那座包羅萬象的娘惹博物館所賜,我得以禮貌而準確地稱呼她們——紗籠上只以一根精美長胸針固定的,是未婚的Miss,至於同樣位置上是一大數小「子母」扣的,則準確地表明了她的家庭角色,理應毫不猶豫地稱之為夫人。我很喜歡椰漿飯,每次去馬來西亞都必吃,但每次旅行只吃一頓也就夠了。因為各地的椰漿飯配料味道,總是大差不差。在大馬,無論走到哪個城市,我必須吃一碗當地的叻沙(laksa)。別看在該國地位低於椰漿飯,但叻沙就像是最棒的演員,到一處就換了個人設,卻永遠閃耀全場。

雖然是娘惹的發明,但Laksa這詞卻源自於古印度梵文,指意數量非常多的意思。

每座馬來西亞城市都有自己的那碗特色叻沙雖然,至今印度本土和大馬當地的印度檔並沒有一樣食物和叻沙有關,但這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叻沙有數不清的口味:數百年來,不計其數的華人不斷下南洋,包括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上,與不同民族的當地土著以及殖民者不計其數地雙向交流,同時必須根據每個落腳地那千差萬別的物產基礎因地制宜。

馬六甲和檳城是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兩大土生華人佔據主導地位的城市,自然也是峇峇娘惹文化一南一北的兩大代表。

辛亥革命離不開檳城(舊稱檳榔嶼)峇峇們的大力支持兩者的瑜亮情結可謂是全方面的:檳城那份《光華日報》曾是孫中山宣傳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陣地。二戰抗日時期,馬六甲的峇峇群體是海外華人中公認出錢出人出力最大的一群。到了和平年代,南北馬華人之間的互不服氣,更是集中體現在一碗叻沙上。在馬六甲為代表的南馬叻沙,會默認為椰奶加咖哩口味。1960年代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建國的新加坡人,也是吃著這樣的叻沙長大的。

只不過更為西化的新加坡華人,習慣把瀨粉切成小段,這樣就可以只用湯匙而不必用筷子了。而檳城為中心的北馬人,對此會莫名其妙:加了大量椰奶的咖哩湯頭,配雞絲、豆芽、血蚶、蝦、水煮蛋……那哪裡是叻沙?分明是咖喱面麼!

在檳城人看來,酸酸的亞叄叻沙才是人間正道。亞叄(Asam)在馬來語中即表示酸味,又是酸豆樹、也就是羅望子的果實。這一果實和美味的多種淡水魚一起,再加入姜、香茅、紅蔥頭、辣椒、馬拉盞醬等吊湯,煮熟瀨粉,再加入黃瓜等蔬菜配料,最後切不能忘記一滴入魂的蝦膏,這才是一碗正宗的叻沙。

當然,這碗亞叄叻沙在北馬各地的出品也因地制宜,但總是大同小異。比如靠近內陸中央山脈的重要華埠怡保、會用更酸辣的湯底來去溼氣,而最北的小城玻璃市的湯底則公認更加鮮美,因為那裡用盛產的鰻魚來吊湯。美國ABC新聞網曾在2011年,把亞叄叻沙評為年度全球top50美食中的第七名。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上,馬來西亞大使夫人用亞叄醬親手烹製了大蝦,果然美味異常。而巧的是,曾在檳城行醫和策劃革命的中山先生,同樣是這一味道的鐵桿粉絲,如今他廣東中山翠亨村的故居,還有一棵國父於少年時手植的酸豆樹。

孫中山也被寫在了馬來西亞國家的歷史裡。所有關於娘惹味道和馬來西亞的記憶,因為一場娘惹美食節,就這樣被旅行家兼老饕們像拼圖一般清晰復盤。(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傳統人氣娘惹糕點
    娘惹菜 (Nyonya Food) 是馬六甲最有特色和著名的美食代表,娘惹菜完美地結合了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的精髓,漸漸地娘惹菜也成為了馬來西亞的著名代表菜系了。娘惹糕點主要材料有新鮮椰奶,班蘭葉和糯米,並巧妙地運用這幾種材料製作出各式各樣的深受歡迎的傳統娘惹糕點。娘惹糕點的特色是五彩繽紛,色彩鮮豔,甜度適中,口感軟糯。五彩繽紛的糕點除了讓糕點看起來賞心悅目以外,每吃一口都能感受到娘惹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今天就來看看幾款受歡迎的傳統娘惹糕點。
  • 馬來西亞平民美食城,夏日情迷「娘惹」系美食
    馬來西亞擁有亞洲種類最多,不同文化與烹飪方式的美食。在外進食是腸胃的一大探險。從香味濃鬱的馬來佳餚,到熱氣逼人的中式美食及辛辣的印度料理,任憑選擇。 此外,獨一無二的Peranakan或娘惹(Nyonya)食品,是融合華人與馬來人烹飪風格的精華。馬來西亞「娘惹菜」在馬六甲,如果你沒有胃口真的是很可惜。
  • 馬來西亞華裔:傳承娘惹菜 復原記憶中的美味
    中國僑網10月24日電 馬來西亞光華網近期刊登文章,介紹了一位馬來西亞華裔彭俊偉和他學習、傳承娘惹菜的故事。文章摘編如下:馬來西亞在山上長大的峇峇彭俊偉,從小看外婆搗鼓各種香料、熟練起灶,烹製出一道道美味的娘惹佳餚。色香味濃的娘惹菜,於他來說,是最熟悉的家鄉味。
  • 不去馬來西亞,也可以吃到小娘惹做的娘惹糕
    《小娘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倩倩醬竟然靠著抖音刷完了全劇。估計很多人現在有著app的會員,還靠著抖音刷劇。雖然該劇主要以足不出戶的「娘惹」們在家中因為爭寵而產生一系列的明爭暗鬥為主線,講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撓的奮鬥史。最初這部電視劇吸引倩倩醬的原因是它的劇名比較奇特,但是裡面的美食真的是特別誘惑人,顏色有顏色,樣子有樣子,感覺超級棒。
  • 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影響
    余光中的《鄉愁》中有這樣一段話"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而大陸在那頭",相信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同胞們對祖國也有著一抹別樣的思緒,這也許是近年來閩南地區華人"認祖歸宗"的風潮大湧。讓我們也把目光追隨到了他們的繁衍歷史上。
  • 娘惹百年,那些走進馬來西亞上流社會的傳奇華人
    為取得在當地做生意的通行證,他們與馬來西亞名門望族的女兒通婚,生下的男孩稱峇峇(Baba),女孩為娘惹(Nyonya)。徐如玉娘就是第一代娘惹。(小娘惹正在學習製作娘惹糕)娘惹菜味獨特,辛辣刺激,幾道招牌菜皆是此味,一嘗便知是典型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風格。
  • 《小娘惹》被評為美食節目?馬來西亞取景只為了拍正宗娘惹美食
    後來這部劇被引進國內,熱度也很火爆,堪比《還珠格格》,舊版的《小娘惹》成為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為新版播出帶去了很大的觀眾緣。新版《小娘惹》,劇情完全照搬原版,甚至劇中飾演山本洋介的演員戴向宇,都是舊版演員,這雖然讓觀眾有了一絲熟悉感,但是還是感覺有些怪異,男主一樣,劇情一樣,這樣的翻牌有何意義?
  • 《小娘惹》火遍華人世界,各種娘惹美食,令你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
    大家好,我是小七,前段時間火遍整個華人世界的電視劇《小娘惹》,讓很多人都不由得饞上了娘惹的美食,這裡除了美食就是令你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走吧,和小編我一起去這裡看看吧。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是我最喜歡的煙火味,叫娘惹。這個團體怎麼樣呢?它們有著你熟悉的黃色臉龐和黑色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之間不斷轉換,偶爾夾雜並用。它們將中華民族的生命帶到了千裡之外的南洋,並將它們與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聯繫起來。
  • 馬來西亞帥小夥在廈門核心商圈開了家娘惹菜,4元就能吃飽
    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馬六甲菜餚,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在廈門有家小店也能吃上正宗的娘惹菜,店名就很直白,就叫「小娘惹廚房」,位於美麗的篔簹湖畔,狐尾山腳下。這裡是有名的濱北中央CBD商務區,是外國人聚集的官任社區。
  • 邂逅馬來西亞 暢享娘惹風味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在蘭州開幕
    11月27日,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開幕式在蘭州凱悅酒店舉行。此次美食節為期十天,將持續至12月6日。馬來西亞美食素有「最亞洲美食」的美譽,而娘惹菜更是馬來西亞美食的特色菜系之一,融合了中國菜與馬來菜風味的娘惹菜具有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的同時又不失清爽。
  • 《小娘惹》馬來西亞取景地,那裡的華人都說中文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945字,閱讀約2分鐘《小娘惹》主要拍攝的城市,那就是位於馬來西亞西馬的海濱城市檳城。娘惹博物館位於檳城市中心。沿途街道也是充滿娘惹風情的騎樓建築。娘惹會做各種點心出售。娘惹點心品種繁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風格誘人。檳城街頭至今仍有不少中國古建築。它們是廣東各式各樣的會館,中式建築的廟宇,富戶人家的庭院。看起來像個小唐人街。
  • 小娘惹簡直是行走的美食種草機,堪稱《舌尖上的馬來西亞》
    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亞(當今馬來西亞)的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明朝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稱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翻譯,在土生華人
  • 非常值得一吃的馬來西亞美食!!
    在馬來西亞,除了食物豐富以外,更吸引您的是食物的價格相當便宜,在當地一碗粥才4元人民幣,與中國相比來說,只能是中國二線城市的消費水準。下面就讓小編帶領你來了解馬來西亞的美食。娘惹菜娘惹菜雖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來和馬來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味道卻有出入。例如亞參魚,看似咖哩魚,但味道卻偏酸及沒有椰漿,還能嘗到魚肉的鮮甜味,符合中餐強調原汁原味的理念。為了能隨時烹煮出適合家人味口的食物,一般上,一個娘惹家庭的廚房裡都會備有各種不同的香料,例如:小蔥頭、蒜頭、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等等。
  • 馬來西亞娘惹咖喱、越南檬粉…禪城這間茶檔有正宗的南洋味!
    喜歡南洋風味的小夥伴,你們知道娘惹菜和娘惹文化嗎?舊時的娘惹,多屬於家裡的大家閨秀,平日足不出戶的她們,在廚房和母親學習和研究做菜,娘惹菜由此而來。而娘惹菜是中國菜系與馬來菜系的融合,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
  • 【吃貨探店】天吶嚕,馬來西亞華僑「人肉」背回正宗娘惹菜!
    娘惹菜裡另一位靈魂人物就是咖喱了,雖說都叫咖喱可是各家的咖喱味道都不相同,南洋家的這道咖喱牛腩也是經過老闆仔細調製過的獨特味道哦。同新加坡清淡系的肉骨茶不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中會添加更多的當歸、肉桂、枸杞、黨參等中藥材,所以說也有一piupiu的中藥味。排骨肉經過中藥材的調鮮,清爽不油膩,同時鮮味也完全發揮出來。
  • 小娘惹:手把手教你做娘惹面,沒想到馬來西亞炒麵如此好吃
    老婆大人最近正在追《小娘惹》這部劇集,今天吵著要吃「娘惹面」,這個名字搞到晨光一臉茫然,對於一個美食愛好者來,只能從字面意思中看出這是一個麵食,卻完全Get不到「娘惹」到底是為何物。只能無奈的跟著老婆大人看了一下《小娘惹》中關於菊香做娘惹面的劇情,但還是一臉的茫然,無奈只好自己上網來了解這碗面到底是為何物。
  • 到馬來西亞旅遊必吃的娘惹菜你有多了解?深度解讀它的特色和由來
    例如亞參魚,看似像咖喱魚,但味道卻偏酸也沒有椰漿,還能嘗到魚肉的鮮甜味,娘惹菜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此,不僅能嘗到食材本身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各種香料豐富的層次感。叻沙就是一道起源於馬來西亞的麵食料理,也是娘惹菜的代表。
  • 馬來西亞的娘惹菜來到佛山後變成啥樣了? 李星吃哪樣
    所以前幾年去馬來西亞旅行時,馬六甲這一站是專門去吃娘惹菜的。為此我特地買了本《孤獨星球》來研究,選定了「NANCY』S  KITCHEN」、「CATIPOL SATAY」等幾家比較有名的餐廳覓食,結果馬六甲之行簡直是災難,我沒有發現一道可以讓我滿意的菜!所以當我看到有朋友發了幾張圖,說是有間餐廳娘惹菜做得不錯時,忍不住馬上留言:「娘惹菜這麼難吃的東西你也發?」
  • 中國與馬來西亞的混血,娘惹菜系有多好吃?雖不起眼但暗藏玄機
    他們家的菜品也都是東南亞地區比較有特色的代表美食,一起來看看吧!咖喱燜牛腩所謂娘惹,就是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人的後代,他們將中國的美食文化帶到馬來西亞,與當地的特色結合,創造出了全新的「娘惹菜」,這道菜就是其中之一。
  • 中國與馬來西亞的混血,娘惹菜系有多好吃?雖不起眼但暗藏玄機
    他們家的菜品也都是東南亞地區比較有特色的代表美食,一起來看看吧!椰子布丁由於地理和氣候特殊,使得東南亞的椰子極具盛名。所以,椰子製品也成為了東南亞獨具特色的美食。這家店的椰子布丁是裝在椰殼裡面的,而布丁是用純正的椰奶做成的,在吃布丁的同時,能感受到濃濃的椰奶味,吃起來並不是很甜,所以不會膩味,冰冰涼涼的,十分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