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自西向東緩緩地流淌著,經過襄陽古城北門之下。秀美的峴山像一道翠綠的屏風,橫亙在襄陽古城南門之外。自然天塹的護佑,中國最寬護城河從東、西、南三面環繞,北面則是漢江,加之襄陽古城位於中國南北要衝之地,易守難攻,成就了冷兵器時代的「華夏第一城池」。
襄陽古城位於峴山之北、漢江之南,古言云:「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襄」肯定是指流經境內的漢江,又名「襄江」,但襄江位於古城北面,為何稱之為「襄陽」呢,應該叫「襄陰」才對啊。要知道古人在「名」上非常嚴謹,正所謂「言不正名不順」是也。難道是「襄陽」之名更上口,古人故意為之?我們知道在禮教嚴明的古代,是「皇」才能稱「皇」,是「侯」才能有「侯」對應的規制,離經叛道者是要掉腦袋的。
其實,這就要從漢江河道說起。漢江從大巴山衝出後進入襄陽境內,在襄陽古城之上是老河口和谷城兩個縣市,這兩個縣市尚處於大巴山餘脈之中,山峰、城鎮夾峙束縛,漢江規規矩矩往低處流不敢亂竄。流到襄陽市區後,地勢相對平坦寬闊,於是漢江水露出「調皮」的面目,到處亂跑,支流遍布,這就是水利學上說的「水漫灘」。其中有一條支流,從萬山一帶偏離主河道,沿峴山山腳處蜿蜒而下,因主河道叫「襄江」,它只能被稱為「襄水」。襄陽古城位於襄水之北,故名。水漫灘是一種水利災害,老百姓不會放任不管,肯定要治理,於是支流口被堵淤塞,縮小狹窄,慢慢成為灌溉用的渠道,造福一方。現如今,襄陽革命烈士陵園廣場前尚留有一條灌溉渠道,就是古襄水留下的痕跡。
漢江流過襄陽古城後,在東面碰到大洪山脈的丘陵高地,折而向南,起初沿著峴山山腳,流到黃龍觀村一帶,再次向東彎到鹿門山山腳下,形成一個較大的河曲。
這個河曲位於漢江西岸,就是現如今歐廟鎮的行政區域,廈門大學有個教授考證,黎丘故城就在這個河曲內。黎丘城,就是東漢初年,與劉秀爭霸的宜城人秦豐建立的「楚黎國」的都城。《資治通鑑》中明確指出黎丘城位於宜城境內西北。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也記述到,漢江從黎丘城西邊流過,而現如今漢江從歐廟鎮東邊流過,那麼無論黎丘城建在歐廟鎮任意位置,漢江都不可能從其西邊流過。
還是這個教授在其著作中考證指出,漢江古河道並沒有這個河曲,而是漢江從黃龍觀村繼續南流,沿現在老207國道方向從歐廟鎮西邊經過,到潼口村一帶向東壓過現漢江河道,到宜城市王集鎮龐居村,沿著丘陵高地山腳流經槐樹村、方各村、觀音村、李街等東邊,從王集鎮新星村與南營辦事處鐵鏈村之間穿過,這個地方在地圖上有個名字叫「古河口」,再到南營老街,再到龔堖村西邊大溝,再到萬洋村,就是現在宜城一橋橋頭附近,與漢江現河道重疊。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出漢江古河道與現河道呈「8」」字反扭著。歐廟鎮行政區域在古漢江河東,屬於宜城市。宜城市王集鎮大部分區域在古漢江河西,而南營辦事處有一狹長形地塊也在古漢江河西。
現王集鎮漢江邊有個村莊叫「新觀村」,當地老百姓都叫它「yang gu zha(音)」,應該是「羊祜扎」,也就是三國後期西晉朝的徵南大將軍羊祜駐紮地。按現在方位此地位於漢江東岸,而東吳軍隊如果前來襲擾,此乃軍事上的「死地」!羊祜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能吏強將,根本不可能如此自尋死路!其實在那時此地位於漢江西岸,東吳軍隊來襲就要渡漢江,難度那是相當之大,這就能夠解釋的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