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直降代第五年,一半機票代理消失了

2020-12-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旅訊」(ID:Traveldaily),作者:張夢菲,36氪經授權發布。

後來者已經沒有機會了,除非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出現。

2015年,國資委要求三大航將直銷比例提升至50%,拉開了航司「提直降代」的大幕。5年之期已到,又面臨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對民航業的影響,傳統票代迎來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環球旅訊獲悉,2020年5月,產生預訂數據的中航信Office配置數約為2000個,同比去年5月下降了將近30%。

一位接近中航信的代理人向環球旅訊透露,「提直降代」之前,全國有超過7000家機票代理,這幾年渠道集中化後,在航信裡運行的Office配置或僅有3000個,「再加上某些大機票代理運營著多個Office,實際存活的機票代理人數量或更少。」

環球旅訊曾在疫情暴發之時採訪過困境中的機票代理人。彼時,航班驟然停運,退款需求潮水般湧進,票代們坦言疫情帶來的流動性困難和墊資壓力讓他們苦不堪言。

如今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防控,甚至有部分國際航班已經在航信系統開放了預訂,對於熬過墊資高峰的機票代理來說,復甦的前路仍然漫漫。

疫情的影響沒有結束

2020,傳統票代們不止失去了上半年。

龍之舟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之舟)在上半年有近4個月的時間幾乎顆粒無收;而廈門中航服國旅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中航服國旅)截至2020年9月,其機票業務板塊營收同比去年縮減超7成。

但這兩家公司最終還是挺過了「至暗時刻」,有些票代公司就此轟然倒下。但好在面對整個機票代理行業的困境,「同道者」並非無動於衷。

早在2月17日,北京航協建議中航信在疫情非常時期能夠對代理企業的配置給予減免;而中航信在3月4日的答覆中推出了「停機保號」的政策——即對於短期內暫不使用機票分銷的配置,票代可申請停止使用但保留使用資質。

「聊勝於無。」票代行業從業者汪正(化名)表示,一方面,配置費用並不高,這種節省對於機票代理來說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另一方面,即使沒有這一政策,機票代理們其實可以選擇關閉配置,待到需要時可以隨時重啟。

而當時航司們自顧不暇,難以給到機票代理有效支撐。

業內人士少華(化名)透露了航司目前的銷售渠道狀況,「他們的銷售渠道複雜多樣,有直銷和分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維持與OTA的微妙平衡中,航司會在各地扶持當地代理商,但給到不同銷售渠道,不同代理商的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不盡相同。」

此外,航司對於機票代理的要求也變得非常高。廈門中航服國旅總經理張穎透露,不僅要求傳統機票代理在機票的整體銷量上達到一定規模,有的還會具體到某一航線。如果沒有達到要求,航司可能就會取消對該票代的獎勵。

「對部分票代來說,這個後果是災難性的」,張穎表示,因為自「2016航司新政」規定按照航段定額向代理人支付代理手續費後,單張機票的利潤非常微薄——可能只有幾塊錢,因此航司給票代的後返獎勵成為很多傳統票代重要的利潤來源。

據悉,此前來自航司的獎勵能佔到廈門中航服國旅機票業務板塊利潤的3-5成,但新政後由於其發展B2B及TMC業務,航司獎勵所帶來的利潤佔比在其機票業務板塊中不足1成,張穎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時刻擔憂自己能不能拿到航司獎勵。

被疫情逼出來的「隨心飛」

疫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除了給傳統票代們直接一擊,也影響到了票代所在的機票分銷生態圈中的其他角色。自6月中下旬開始,航司們為自救先後推出了各種「隨心飛」產品,並在雙十一期間,又開啟了新一輪「隨心飛」熱銷高潮。

站在傳統票代的角度,龍之舟總經理劉東亮認為「隨心飛」的出現,會幫助航司爭取一定散客,但對於商旅客人影響有限。畢竟商旅客人更注重服務和時間,對於價格的敏感度偏低。

從這個角度來看,「隨心飛」對傳統票代的影響有限。畢竟由於OTA獲得了絕大部分散客流量,目前線下票代業務的經營重心多在同業批發或者TMC。換言之,散客已經不是目前傳統票代的業務重心。

但對於航司來說,「隨心飛」可能為他們創造了新的市場。劉東亮表示,比如考慮到各方面成本,有的客人原先並沒有頻繁往來兩地的打算,但隨心飛的出現讓部分客人開始做這方面的規劃。另外,隨心飛很可能也將幫助航司爭取部分原來經常乘坐高鐵的用戶。

不過,儘管航空市場上「隨心飛」賣的「熱鬧」,且航司們似乎嘗到了甜頭,在國內航空市場逐漸恢復的當下,仍接二連三地推出了隨心飛2.0、3.0產品,似有常態化「隨心飛」的打算——有業者表示這是航司對市場不樂觀的表現,但這最終能否影響到機票分銷格局?

業內人士鄭海(化名)認為,從航司的角度來看,「隨心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直銷。「這很明顯,『隨心飛』後續的產品兌換交付是通過航司APP等直銷渠道來完成。」

少華認為,不可否認「隨心飛」是航司產品創新的一種表現,但其對於OTA以及機票分銷格局來說影響有限。一方面,航司隨心飛產品銷量太少不足以影響市場。以東航為例,推出的1.0產品也只銷售了十幾萬份。

另一方面,OTA的優勢在於服務和體驗。相比於航司,OTA的售後服務更加到位。少華表示,同一條航線,用戶可以在OTA上查詢到不同航司的航班並進行比價;而在航司官方渠道上,用戶只能看到該航司旗下的產品,選擇有限。

鄭海也表示,即使航司將隨心飛作為一種常態化的營銷手段,也不能改變當前的機票分銷格局。「該產品價格不能太高,同時也要讓消費者兌換到座位。在國內逐步走出疫情陰影之下,隨心飛對航司利潤也帶來一定挑戰。」

航司與OTA的流量之爭

實際上,除了「隨心飛」,航司與OTA之間一直都有「暗流湧動」。

據悉,疫情後有航司曾一度探討與OTA合作的新模式——即繞過中航信,在OTA旗艦店的模式下,將向OTA支付佣金的模式轉變成交廣告費,OTA的用戶最終都跳轉到航司官網支付。

航司或是想藉此實現完全去代理。環球旅訊CEO李超表示,對於OTA來說,機票是核心主業,同時可以為酒店和旅遊產品實現導流,將流量引導到航司平臺去預訂和支付對於OTA來說是沒有長期價值的。

少華認為這是航司對於OTA的一種偏見,由於OTA機票銷量在航司的整體機票銷量中佔比較高,航空公司一直將OTA視為「假想敵」,但這實際上是航司作為供應商對自身地位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但無論過程如何,在國內機票供應商規模化、集中化的形勢下,航司與OTA之間的博弈,平臺處於弱勢地位是必然的結果。

不過,就目前形勢而言,航司們也無法做到撇開OTA。儘管航司們也曾一度探討「不在OTA上開官方旗艦店」的可能,但最終這場討論還是不了了之。一方面,OTA如今已經成為事實上最大的機票分銷商,而航司們「提直降代」目標的達成,很大程度上也有借勢OTA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機票作為標準產品的一種必然。鄭海表示,在吃住行遊購娛的鏈條上,機票是信息化程度最高,差別較小的標品,所以適合進行分銷,或者說適合通過技術化手段提升效率,而OTA讓機票分銷效率達到最大。

不過,航司與OTA之間的拉鋸戰,客觀上也造成了機票代理在兩座大山的夾縫中生存。對於航司而言,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他們需要傳統機票代理的勢力來降低OTA在機票分銷領域的影響力。

「而OTA也不得不向第三方票代張開懷抱,儘管他們大都有自己的機票自營店。」汪正表示,「航司難道會允許平臺上只有航司的官方旗艦店和平臺自營麼?」

第三方票代「生存維艱」

「儘管平臺仍舊允許第三方票代的存在,但平臺上第三方票代的數量還是越來越少。」少華表示,而疫情則加速了這一趨勢。

2017年,張穎在整體盤算之後,決定從OTA平臺上撤退,在機票業務上轉向以B2B同業批發以及TMC為核心的經營模式;其中同業批髮帶來的營收佔到其機票業務的90%以上。

「實在是因為公司在OTA上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張穎透露,OTA一年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有一兩個億,佔比達到公司總營業額的4成;而年純收益不到10萬元,佔比不足1成;且整體上還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行業人士於俠(化名)透露,OTA與第三方票代合作時,首先第三方票代要向OTA一次性繳納幾萬元的保障金;其次平臺會扣留票款,直到航班起飛後的第二天再打款給第三方票代——這在業內被稱為「F+1「模式。

第三,平臺會向第三方票代收取信息通道費用,這進一步壓縮線上票代的盈利空間。另外第三方票代也無法分享到平臺上保險費、航意險這些附加服務的佣金分成。少華透露,平臺上提供這些航意險、保險費用的經營主體必須擁有牌照,很多票代因此也失去了提供這些服務的資格。

在種種限制之下,汪正將線上業務重心轉移到國際機票市場。第一,「2016年航司新政」按航段規定支付代理人手續費並沒有涉及到國際機票;第二國外航司需要機票代理人拓展中國市場,這也為國際機票代理商帶來較大的利潤空間。

「至於還在平臺上提供國內供機票的第三方代理人,他們的盈利模式或在於薄利多銷。」張穎表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OTA強大的勢力之下,第三方票代實際上已經成為平臺的供貨商。在攜程、同程旅行、去哪兒等平臺上,第三方票代無法直接接觸到客戶,機票的售後服務均由平臺統一提供。

但汪正、張穎則逐步接受了這樣的模式。早些年,張穎還將OTA視為獲取散客市場的競爭對手,但漸漸看到OTA的大勢不可擋;而如今還在OTA上經營的汪正,則已將自己視為OTA上供應國際機票的渠道商。

「市場環境在變,我們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只有弄清楚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才有可能活下來。」汪正如是說。

疫後「重生」之路

國內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抗過了疫情至暗時刻的票代們,因業務模式或者應對方式不同,目前正面臨著不同的境況。

在熱鬧的國慶黃金周期間,汪正的生意並沒有太大起色。而劉東亮的公司在虧損了幾個月損失了幾百萬元之後,於6月份開始生意逐漸好轉,9月份公司已經實現盈利。

在後期的盤算中,汪正知道,他賭輸了。在疫情艱難的四、五月份,在面對公司未來何去何從時,汪正選擇了保存實力,而非開拓國內市場。

汪正有自己的考慮:國內散客機票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低;TMC業務方面,差旅客戶獲取難度大,一方面攜程商旅、同程商旅、阿里商旅在商旅市場上發展勢頭正盛,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和國企單位的客戶更多是靠資源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深耕國內TMC市場的龍之舟,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經渡過了這場危機。據劉東亮透露,公司以TMC業務為主,客戶大都是國企以及事業單位。龍之舟主要幫助這些客戶處理公務機票的相關事項。

「公務機票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流程長、手續多,需要更專業的服務。」劉東亮表示,接下來龍之舟沒有其他打算,還是做好原有的業務板塊。

而張穎則在疫情期間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措施。除了通過東南亞包機商合作切位的模式來解決眼前危機外,張穎正在打造一個集AI行程定製、籤證、機票、酒店、用車、保險等旅遊資源為一體的B2B平臺,輔助B端更好的服務C端,形成一個有效的經營閉環。

「目前該板塊處於核心資源庫建立、POI數據校準及資料庫組建的初級階段。」張穎表示,預計一年內能實現營收5-10億元;兩年內實現全省布局,達到30-40億的初步營收效果。

綜合機票代理行業目前的情況,鄭海認為該行業整體呈現出「M型」特徵——即兩頭大,代理要麼小而美,要麼大而強。小而美靠便捷和成本取勝,大而強靠技術提升規模取勝。M型號第二個特徵在於差旅服務型代理(TMC),靠服務在專業領域取勝。

但小而美的公司諸如汪正所在的企業,如今業已風雨飄搖;而TMC業務板塊,攜程商旅、同程商旅近些年來的發展不容小覷。傳統機票代理行業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

對於機票分銷行業未來的發展,鄭海認為經過「提直降代」和新冠疫情,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代理行業已經變成「夕陽行業」。

後來者已經沒有機會了,除非有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出現。張穎記得2008年左右去澳大利亞時就發現那裡已經不存在機票代理這個行業了。「只有變革創新才有出路,說不定有一天中國的機票代理行業也會消失。」

相關焦點

  • 賣一張倒貼4元 機票代訂服務為啥做「虧本」生意?
    尤其是在傳統票代逐漸退市後,這些新興的渠道成了航司銷票的主力軍。 「三大航的『票代』比例接近50%。」26日下午,重慶資深代理人士陳先生告訴記者,換句話說,航空公司接近一半的機票要靠代理分銷。 然而,佔據「半壁江山」的業務實際上是一樁虧本生意。記者採訪了解到,由於航司施行「提直降代」、收緊票房等策略,留給票代分銷的「佣金」變得很有限。
  • 在線機票代理行業服務費「新元年」呼之欲出
    近期,OTA行業中的機票搭售問題一再被討論,OTA「帶頭大哥」攜程已經在機票在線預訂市場率先提出相關整改措施。  攜程執行董事會主席梁建章也在其微信朋友圈內表示,在政府主管部門未開放收取服務費之前,攜程將堅持免費提供便捷的「無搭售」的機票預訂服務。
  • 機票代理欲轉行:不玩貓膩賺不到錢
    有4年機票代理從業經歷的劉山(化名)表示。繼續做機票代理還是轉行,是劉山最近常常糾結的問題,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本以為2015年最艱難,現在看來,2016年更艱難。」2014年,各大航空公司開始推行的「提直降代」是行業的轉折點。
  • 傳統機票代理紛紛轉型,在線機票市場能否借「東風」起航?
    銷售代理企業不得向旅客額外加收客票價格以外的任何服務費。受此影響,票代機構的代理費受到限制,而線下運營的成本卻在不斷攀升,有時銷售一張機票的綜合成本要十幾元,收入卻只有幾塊錢。 廣東省湛江市某機票代理機構工作人員:(代理費)3%,後來降到2%。記者:(你成本能漲多少一個月?現在比以前。)
  • 機票代理新政來了 OTA與消費者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
    航空公司終於得償所願,將提直降代進行到底勁旅諮詢董事長魏長仁對記者表示,航空公司聯合出此「殺著」,除了監管層的「提直降代」(提升直銷比例、降低代銷比例)要求外,更重要的還是一些代理人實在做得太過分了,引發了大量的消費投訴。
  • 「雙殺」機票搭售
    在航空公司持續加大「提直降代」力度後,代理商銷售國內機票的代理費已經無法覆蓋其正常成本,因此,代理商需要「開源」增加收入,特別是在傳統銷售旺季,消費者會有更強的購買慾望。所謂「提直降代」是指航司提升機票直銷的比例,降低代理分銷的比例。2015年,國資委出臺文件,將「提直降代」的任務交給幾家主要航司,要求在三年內實現直銷機票佔比提升至50%,同時機票代理費在現有基礎上下降50%。
  • 機票代理亂象調查①|高額機票退改籤費背後的行業「死局」
    在遭遇輿論一片口誅筆伐之時,機票代理行業卻深陷「賣一張虧一張」的窘局。票代集體虧損、行業亂象叢生、消費者怨聲載道……兩年以來,機票代理行業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死局」之中。「一直抨擊行業亂象,但卻沒有人來發問亂象產生的原因。」
  • 攜程機票「捆綁銷售」風波背後:潛伏的機票代理費之爭
    據調查,15家主要的機票代售平臺,有超過一半存在「捆綁銷售」行為。機票再無代理費代理商幫助航空公司售賣機票,獲得的代理費,一度是「票代」的主要利潤來源。在九十年代末至2014年前後,機票代理銷售行業實行「前返+後返」的佣金模式,航司給代理人的代理佣金裡,「前返」(即票代按票面價格一定百分比獲得的手續費)統一為3%,「後返」根據代理的銷售情況來定給多少獎勵,一般在2%-5%不等,也就是業界俗稱的「3+X」模式。
  • 代訂技術費或成破解機票代理市場困局關鍵
    代訂技術費或成破解機票代理市場困局關鍵   有關OTA(在線旅遊企業)行業中的機票搭售問題一再被討論,類似的機票捆綁搭售現象也成為消費者投訴在線旅遊網站的主要「槽點」。隨著多家OTA平臺面對消費者投訴取消機票銷售的「默認」搭售,預示著在線訂票不再默認搭售將成為趨勢。
  • 航空公司再降機票代理費率 零佣金僅一步之遙
    南方航空日前發出《關於調整中國境內銷售南航國內客票代理手續費的通知》,宣布將其國內客票代理費率從原來的2%降低為1%。加上去年7月四大航空公司將國內機票代理佣金從3%降到2%,這已經是國內航空公司近6個月內第二次下調代理客票佣金。區區1%的佣金費率,機票代理距離「零佣金」僅有一步之遙。
  • 「機票代訂技術費」或使在線OTA與用戶不再相愛相殺
    據了解,機票代理銷售行業長期實行「前返(即按票面價格一定比例的手續代理費)+後返(銷售返點)」的佣金模式。一張1000元的機票,代理人能有45元至50元的代理費收入。從2014年開始,相關部門提出「提直降代」,即要求航空公司提高直銷比例,降低「前返」即代理費用支出。2015年,南航宣布代理費降至0,廈航隨即跟進,此後國航、東航也陸續取消機票代理費。
  • 國航嚴管網絡低價機票 不能低於官網價九八折 不得捆綁保險
    網絡平臺銷售規定包括,在網絡平臺上銷售的客票價格,必須按照國航相應艙位發布的價格進行展示;網絡平臺不得以非國航認可的產品展示方式將保險、優惠券、接送機等附加收費產品與國航機票進行強制捆綁銷售;不得將國航給予的後返獎勵,以直減票價的形式,放到網絡平臺的前端向旅客展示等。
  • 「票代暴利」時代已終結 機票商未來出路在哪?
    近期,「空票號」「買了機票上不了飛機」等事件在朋友圈滿天飛。針對機票問題的糾紛也是層出不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問題源於機票代理行業的不規範運作。從2014年以來,航空公司將機票代理的佣金降至零,機票代理商的利潤被擠壓,致使不少票代只能通過違規的手段來獲取利益,而這又讓直接面對消費者的OTA和航空公司頭痛不已。
  • 改變代理佣金商業模式 收取機票服務費或解「明白消費」難題?
    據悉,機票代理銷售行業長期實行「前返+後返」的佣金模式。在航空公司給機票銷售代理人的代理佣金中,「前返」(即按票面價格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統一為3%;「後返」根據代理的銷售情況,一般在2%至5%不等,也就是業界俗稱的「3+X」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代理人一張機票的返點收入一般維持在4.5%至5%。也就是說,一張1000元的機票,代理人能有45元至50元的代理費收入。
  • 【沙龍紀要】薛蓓蓓團隊:旅遊風起,聚焦機票代理產業鏈20150731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裡面特別講到了一下中國航協和國際航協,其中經過中國認可的代理商低於9000家,國際航協認可的可能只有一半左右,所以大概只有4980家是有雙向認可的,處於經營狀態的佔到了79%,休眠狀態的是21%。什麼是休眠狀態呢?就是這大約1000家代理商有這個資質,但公司在發展中有一些轉型和變化,所以現在不再從事機票代理行業了,但也並沒有註銷掉。
  • 民航局將嚴肅處理違規機票代理 攜程、飛豬承諾嚴格執行機票退改籤...
    今年4月24日,江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消費者飛機票退改籤情況調調查報告」,發現市場上機票退改籤費用標準混亂,例如有機票供應商提供的960元機票,起飛前24小時退票費3000元,退票費是機票價格3倍以上。江蘇消保委表示約談涉及到退改費用問題的南航、東航、中航等8家航空公司和攜程、去哪兒、飛豬等7家網上機票代理點,然後一周過去,沒有一家公司前來接受約談。
  • 大批量票代將離場 新政策對OAT影響或更大
    借退改籤「鑽空子」的空間也沒有了本報記者從南航人士處證實,南航將自7月1日開始執行新的銷售政策,國內客票代理手續費將改為按航段定額支付(按照航段5元、10元、15元、20元、25元支付直扣定額手續費),暫停前返和後返,並且需要每月交發票。記者採訪的兩位票代表示,已經徹底轉型,不做票代了,「這政策是要把代理都趕盡殺絕」。
  • 機票代理佣金取消 淘低價機票將越來越難
    與此同時,民航局正式發文禁止機票代理收取票價之外的服務費。市場人士分析,利潤空間被擠壓將使得大部分中小票代被淘汰出局,今後消費者淘低價機票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八成機票從代理商手中買來    什麼是機票代理?
  • 【每日一題】出差取得第三方平臺開具的「經紀代理服務」代訂住宿...
    每日稅訊會員問:我公司員工出差取得住宿費發票開具名稱為「經紀代理服務」代訂住宿費,由第三方代酒店開具,此發票是否正確,是否可以稅前扣除?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附件1:《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附《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第一條第(六)項第8點規定,……(2)經紀代理服務,是指各類經紀、中介、代理服務。
  • 機票有深坑,代理們怎麼割韭菜?
    陳斌認為,機票如果真的過期了航空公司可以不退款,但沒有第三方平臺打包回收一說。「我手機上沒有收到任何退款的簡訊或電話通知。如果沒有用航旅縱橫,我其實都不知道我這些票被退掉了。誰允許同程不經用戶同意就退票以及退票後不告知用戶的?退票之後的退款去哪了?」陳斌表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