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流水千萬,膳糧米源在沙漠裡種植穀物實現經濟治沙

2020-12-20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ilieyun)深圳】6月15日報導(文/郭楊)

2014年,李紹華來到內蒙科爾沁,這裡大部分本是一處廣袤無垠的黃土沙漠,到現在為止,卻已有了超過10000畝的糧食農作物種植基地。

膳糧米源便是依據這片漫漫黃沙成長起來的農業發展公司,成立於2015年,正如官網的介紹語寫著「沙糧多了,沙漠就少了」,與其他農業製造商不同的是,膳糧米源致力發展沙漠的經濟效益,目前已經成功將14500畝沙地培育種植出大米、綠豆、薏米等穀物,並銷往國內各地。

據獵雲網(微信:ilieyun)了解,其創始人李紹華原本經營著高速公路維護、鋼結構與金屬板房製造三家公司,由於一次賑災活動結識了新中農總經理,後來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新中農公司的試驗田親身試驗水稻項目,並開始決心推進這件經濟治沙雙受益的事情。

沙漠裡種植稻糧,土壤和水都是問題,經過半年的研究時間,李紹華自己研發出了一系列沙漠種植的節水工具、育秧育苗工具、施肥工具與機械設備,並用它們拿到了4項發明專利與17項實用新型專利。

全自動雷射平地機便是李紹華的實用新型專利之一,由於修高速的平地機吃重太深無法工作,便在平地機上安置雷射檢測儀,使刮土鏟支撐杆上的接收器將採集到的信號經控制器處理後控制液壓執行機構,使機器控制刮土鏟上下動作,一天能夠精平整60-70畝土地。

除此之外,李紹華的多項專利技術都應用到了翻沙變土的工程改造中,為提高工作效率,每500畝成立一個合作社,一個合作社由10-20戶農戶組成,一個合作社僅種植一類農作物,實現基地+合作社+農戶+科技的專業化委託推廣種植。

李紹華負責翻田鋤地,開墾荒漠。農戶只管種植作物,無需交租。在分類種植後,膳糧米源再以每畝高出市場價5毛錢到1塊錢的價格從農戶手裡收購,「雖然說產量少,但是利潤率高,而且我們還包銷,不需要農戶自己尋找市場。」李紹華解釋:「合作社每畝收益500-800塊錢,平均每戶增收2-4萬元。」

為了提高銷售產量,自研售糧機成為了膳糧米源的一大銷售渠道,與自動售貨機類似,投放在居民區內銷售三種不同類別的大米,除了自家的沙糧,還包括與武昌農戶合作經銷的普通大米,普通大米售價5.8元或9.8元/斤,沙糧售價29.8元/斤,目前在深圳信託花園、華僑城等地已投放五六臺。

據獵雲網了解,膳糧米源的大米月最高銷售額可達二三十萬公斤,十月進入旺季後,今年流水數據今年有望達成千萬。

膳糧米源目前銷售部已有13人,種植部6人,製造部10人。項目自17年初開始正式運作後即拿到400萬元種子輪融資後,目前希望能進一步融資500萬元,推進產品智能化社區服務,加快未來市場終端佔有量,計劃在一年內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投放售糧機500臺。

 

名稱:沙糧
公司:通遼市膳糧米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網頁:http://shanliangmiyuan.com/index.html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新疆和田市:防沙治沙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作為和田市防沙治沙示範建設工程,這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示範園裡的核桃樹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正逐年提升。和田市吉亞鄉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綜合治理標準化示範區內,新疆昆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自2014年起,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2.6萬畝,種植了紅棗、蘋果、核桃和防風林、飼草等。
  • 【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庫布其:林光互補綜合治沙發展沙漠經濟
    中國青年網鄂爾多斯9月23日電(記者 謝東櫻)庫布其沙漠年日照時數3800小時以上,沙漠發電量充足。生態光伏是立體化的新型產業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利用光伏板遮光擋風特點,減少沙漠蒸發量,在板下種植優良耐旱牧草,帶動農牧民集約化養殖綿羊、家禽等。
  • 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利用麥草、稻草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沙障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是治沙方式的一個新發明。草方格沙障被公認是固沙、治沙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式因其防風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國內外治沙界推崇。然而,由於治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加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速,使得人工鋪設草方格治沙固沙的方式難以抵擋漸趨加速的沙漠化擴張。
  • 【輝煌寧夏六十年】治沙無問西東 寧夏成全國首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
    200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區域草原禁牧封育,為治沙打下基礎。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斷努力,全區退化草原面積減少了640萬畝,沙化面積減少了210萬畝。寧夏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區。  治沙成果和封山禁牧息息相關,也與百姓生活的改善分不開。上世紀八十年代,沙地裡的黑沙蒿是老百姓燒飯的主要材料,檸條是羊的主要飼料。那時候人們在沙地裡種植這兩樣植物,是為了讓百姓能吃上飯、養得了羊。  當老百姓有煤燒飯、有飼料餵羊後,生態保護也迎來了春天。200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區域草原禁牧封育。
  • 【新春走基層】臨澤:防沙治沙綠了沙漠 富了百姓
    臨澤縣蓼泉鎮雙泉村王建龍從2015年以27.4萬元競拍到蓼泉南沙窩9000多畝林地的經營權以來,用3至5年時間,栽植梭梭4000畝,嫁接肉蓯蓉5000畝,發展林下經濟養雞、羊2萬隻,把環繞家鄉的這片沙漠建成公益林管理區、苗木繁育區、中藥材種植區、林下養殖區、沙漠旅遊區,帶動周邊的農戶共同致富。
  • 毛烏素沙漠祖孫三代治沙人:願做紮根沙漠的一棵樹
    黨田野 攝   中新網陝西榆林9月23日電 題:毛烏素沙漠祖孫三代治沙人:願做紮根沙漠的一棵樹  作者 黨田野  「我爺爺出生在沙漠中,我父親沉睡在沙漠裡,現在我又回到了這片沙漠,想把治沙這根『接力棒』拿穩了。」站在綠植逐漸蔓延的毛烏素沙漠中,陝西榆林「第三代」治沙人石健陽如是說。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已經實現了從 「沙進人退」 到 「綠進沙退」 的歷史性轉變,並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圖片來源:(上)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下)http://andrewjmoodie.com/research/中國治沙工程:治沙、發展經濟兩不誤1958年通車的包蘭鐵路全長990公裡,其中有140公裡位於沙漠,是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幹線。
  • 治沙人奮鬥六十載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
    治沙人奮鬥六十載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時間:2020-04-23 16:28   來源:科技生活快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治沙人奮鬥六十載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現在這片沙漠要從陝西境內消失了,這是中國人民治沙的另一個豐功偉績
  • 上膳源有機大米家族又添新成員!
    為打造一款好大米,上膳源不斷精益求精,從口感爆棚的「蛙稻米」到口碑俱佳的「鴨稻米」,從農場自種到有機南粳系列,在大米的道路上,進無止境,不一而足。拿著高標準,遍訪全中國《上膳源有機種植標準》是建立在中國有機標準上的上膳源企業標準,將上膳源核心技術和明星產品形成一套高標準「秘笈」,並且在上膳源自建農場和定點基地全面推廣,「上膳源」已成為高標準的代名詞。
  • 「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
    (兩會訪談)「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題:「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當年治沙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進行低產林改造刻不容緩。」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因此,積極開展治沙刻不容緩。經過人們這幾年來的努力,治沙行動還是取得了好成績,毛烏素沙漠就是一個例子,這個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比海南省還要大,1959年以來,人們投入人力物力,開始建設防風林帶治沙。
  • 全球最大光伏治沙項目 「黃沙」變「黃金」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大漠風沙裡,長城雨雪邊」,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寫照,這裡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庫布齊沙漠,曾是「懸在北京頭上的一壺沙」,只需要六七級的大風,這裡的沙就可以一夜之間到達北京。防沙、治沙,一直以來都是中央與地方、草原與平原人民共同的夙願。
  • 新疆策勒縣36年逼退沙漠15-20公裡
    最近36年來,策勒縣防沙治沙取得階段性成效,綠洲向沙漠推進15-20公裡。 三號風口種植大芸助農增收 7月30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天山環保行執法檢查組來到位於策勒縣的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該站於1983年成立,至今已36年。
  • 聯合國嘉獎的中國沙漠,如今「改頭換面」,治沙成功還賺了300億
    一直以來,中國人一直以來都以四個字聞名天下,那就是「眾志成城」,擁有著建設「美好中國」的宏大願景,中國人每逢在歷經重大災害的時候都會選擇團結起來,就以建國後的災害為例,在三年災害期間,中國人團結起來,在98年抗洪期間,中國人團結起來,在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中國人團結起來,在20年的疫情和洪災中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讓「旱生植物之王」 與「沙漠人參」完美「聯姻」,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讓老百姓有收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促互補,是民勤縣長期與風沙鬥爭中總結出的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的新路子。↑工人們採挖肉蓯蓉。
  • 上膳源攜手立秀寶打造有機農場體驗館
    期間,知名有機農產品品牌上膳源聯合立秀寶打造了有機農場體驗館,為前來參加盛宴的300組親子家庭帶來了在城市中體驗自然農耕的快樂。感恩田地,敬畏自然。小朋友們紛紛化身小小農夫,學習有機種植知識、品嘗有機美食、體驗有機蔬菜種植,度過了一個充實又意義深遠的萬聖節。
  • 推動我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徐偉平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  1.城鎮化發展既影響糧經飼種植格局,也影響糧經飼種植結構調整方向。主要體現在,城鎮化發展和農產品需求存在緊密聯繫,也會將農村勞動力吸引到城鎮當中,擴大了城市人口規模,增加了城鎮對農產品的需求量。
  • 膳夫人燕麥片——美味與綠色
    "膳夫人"是水立方旗下的麥片品牌,創建於2019年,以品質和口感贏得了當地市場的認可,隨後開始在全國市場進行銷售。"膳夫人"始終堅持專注、專業於麥片類健康食品的研發與生產,由水立方的技術團隊,配合國際標準嚴格生產管理、並投入大量的資金以不斷更新生產設備和生產環境,力求生產出讓消費者滿意和放心,健康營養美味的產品。"膳夫人"在面世來,也一直積極支持或組織各種公益活動,以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心情,將"暖心的滋味" 奉獻給社會。
  • 中國30萬人用30年讓沙漠變成綠洲,卻因「它」讓許多治沙人落淚
    隨著全球化的改變,中國的經濟也在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我國的治沙技術也會是在世界上很有名的,由於沙漠化危險,導致一些城市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國很重視治沙這個工程。根據西北人們的講述,其實治理沙漠已經30年了,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他們一直在自己的家園種上樹木,而且每年到這裡參加治理沙漠的工作人員人數在啊逐步的增加,現在已經達到30多萬人,這些治沙的工作人員們就像中國戰士一樣,拿著治沙的工具和灌木的設備一直在這裡努力治理沙漠。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現在被他們「毀了」,治沙人:心痛
    但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沙漠佔據了70萬平方公裡,雖然沙漠風光非常漂亮,但是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沙漠周邊的一些城市也會受到沙塵暴的騷擾。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現在被他們「毀了」,治沙人:心痛中國近幾年對治理沙漠也是非常看重,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解決這一問題,在9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治沙,經過30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治理沙漠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西北地區種下的樹苗,也慢慢長大,變成了一片綠洲,沙漠面積也在不斷的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