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宴技為先、修得方成藝——馬濤!
獨立成長不如一起分享,一個小小的分享您會幫助很多人!部分文章轉載網絡或者別的公眾平臺。內容僅供閱讀和大夥分享,不做商業盈利。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我會及時刪除。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菜品或者關於餐飲酒店管理的原創文章,投稿到本微信公眾號。
請加:XGmatao513443(微信)
投稿郵箱:44415314@qq.com
更多酒店餐飲管理請致電交流以及商務合作:請關注我的快手號掃描下面二維碼,分享酒店餐飲管理話題。
創新是一個永不間斷的連續的過程,也是廚師們特別是廚師長一輩子思考研究的大事。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烹調技能只是基礎,創新才是廚師職業生命得以「強化」和「長壽」的根本。任何廚師,不論其職稱多高,功績多大,在當時當地,評價其水平的唯一標準就是他推出的菜品是否受到顧客歡迎,是否能夠創造出經濟效益,即市場是檢驗廚師和廚師長的唯一標準。
一、挖掘法
從全國許多「仿古菜」的製作來看,廚師和餐飲工作者應考慮到:
第一,仿古菜點,顧名思義是仿製,而不是對古代菜點的照搬,只要求它具有古代風韻。
第二,仿製的每個菜點,從名稱到原輔料,必須有詳實的史料記載和根據。否則,寧可不制也不憑主觀猜想而臆造。
第三,對待烹飪中的傳統技藝,其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全盤拿來,對不合理、不科學、無使用價值的工藝和費工費時的菜品,要進行取捨和改進。
第四,堅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特別在菜品的構思上,緊緊與烹飪文化相聯繫。
第五,菜點在營養、衛生、口味上要適合今天人們的要求。
挖掘歷史菜點,經改良後為我所用,以突出餐飲經營的新風貌。
二、借鑑法
借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優秀廚師慣用的手法。譬如當今流行各大飯店、賓館的自助餐,就是從西方引進而來的。
三、採集法
生活是一個藝術大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烹飪作為一種藝術,它的根也在民間。採集民間烹飪佳作,就是一個能夠取得成功的路子,古今皆有。
四、翻新法
把過去已有的饌餚,結合今天人們的飲食需求,改造一番,翻新出來,也是一種創新的辦法。
五、立異法
標新立異,出奇制勝,得有點新道。如有聲音的傳統菜三鮮鍋巴、鍋巴肉片、鍋巴海參、響鈴肉片等,廚師受其啟發,採用主輔變料之法創製的麻花魚片、撒子響螺即有立異之意:將炸得滾燙的鍋巴或響鈴、麻花、撒子等置於盤內,當著食者的面澆上剛出鍋的濃稠三鮮或肉片、海參、魚片、響螺等汁,使人耳聽有響,眼見有氣煙,鼻聞有香氣,嘴品酥脆鮮嫩。
六、移植法
一臺好戲,不少劇種都爭相移植。源於各地的美饌佳餚,也可同樣用戲曲移植的辦法,拿來為我所用。譬如「揚州清燉獅子頭」,四川將這款菜移植以來,根據當地的飲食習尚,烹飪方法由原來的燉法改用為炸或煎,再採用紅燒或燒蒸而成,其形有大小之別,大的可作一個,如「大燒獅子頭」,小的可做四個,取名為「四喜圓子」或「紅燒獅子頭」;近年來,還有將發好的魚翅包入肉圓中,再放入特製清湯內,與火腿、竹蓀、冬筍等,經清燉成「魚翅獅子頭」。提高了菜餚檔次。
又如粵菜中的「姜蔥爆蟹」,「清炒螺片」,經移植後基本採用原有烹法,只不過加入了四川的泡辣椒和泡仔姜烹成。再如「鹹鴨蛋黃炒蟹」一菜,經移植四川之後,烹製出「翻沙苦瓜或蘆薈」、「翻法黃瓜」、「鹹蛋黃燴豆腐」等一系列菜來,都很深受四川食者所喜愛。
七、變料法
就是一種以變料的方法創新菜餚,在四川烹飪界流行一句變料的行話:吃雞不見雞,吃肉不見肉。
在四川傳統名菜,「仔雞豆花」,雖是用雞脯、雞蛋清等用料製作的,但成菜在碗中似大豆作的豆花形象,使人見狀難辨真假,而今四川很多餐館新供應的「肉豆花」、「魚豆花」、「兔豆花」,碗中只見豆花樣,原料採用的卻是豬、魚、兔之肉為料的。那麼,可否試用大蝦、鮮貝、鮮魷之肉來製作,「蝦豆花」、「鮮貝豆花」、「鮮魷豆花」呢?以變料法創新菜餚,廚壇前輩已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路子,我們可以把這個路子越走越寬。
八、變味法
利用各個地方、各菜系已有的調和成果,選擇出當地食客能接受的味型來豐富菜餚品種,也是一條捷路。近年川菜廚師新創的蛋黃油、餈粑椒大蒜油、川椒生薑油、蔥姜油、海鮮豉汁油、蒜香油等,再經烹調複合成新穎獨具的食尚味型。同時還吸收了不少國內外的好味型,如西餐的糖醋茄汁味、荔枝茄汁味、鹹鮮茄汁味、果汁味、咖喱味。粵菜的蠔油味、芥末味。湖南的家常剁椒等都很受四川人喜愛。
九、摹狀法
菜品造型可採取摹狀的方法,去表現和塑造廚師的主題構思,而不要僅限於「寫實」的手法,去機械摹仿自然界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廚師要以利用任何葷素的烹飪原料來塑造自己想表現的主題。蔬菜、瓜果、禽畜肉類及肝腰心舌肚,雞、魚、蝦、兔、豬肉等茸料,麵粉、米粉、奶油黃油之類原料,都是你隨心所欲的造型材料。即便是蔥子、蒜苗、青椒、子姜等作調味用的原料,也可用來做好造型材料。
問題在於怎樣利用和運用這些原料?塑造些什麼東西?
筆者十分欣賞1988年四川首屆《旭水杯》烹飪技術比賽中董維仁老師摹狀創新的「孔雀靈芝」。記得成菜之孔雀是用燒燴成熟的嫩綠菜心、枸杞、香茹和青筍等,採用大寫意手法將各料於盤中,擺成開屏的孔雀之狀,擺為綻放的牡丹而成。可觀畫面簡潔明快,色澤鮮明,使人無不感受到孔雀從盤中飛出,真是妙哉之極。既簡潔明快,又極富感染力,且可食性強。它與那種追求逼真但又顯出破綻的工藝相比較,無論從工藝的難度上,製作的時間上都易掌握和節約時間。
十、寓意法
文學藝術作品是很講究通過形象來描繪意境的。意境就是意味、趣味、情調、境界。既講「意在筆先」,又講「意在言外」,還講「意味深長」。烹飪創作,也可以運用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來體現情趣、意味。因此,我們將「寓意」作為菜品成新的方法。
怎樣運用「寓意」之法來創新菜餚呢?我認為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在設計菜品時,構思要巧妙,要表現出盤中的詩情畫意』;二是菜餚命名雅致,名寓意趣。
近年來我設計過一款叫做「故鄉月更明」的筵席二湯菜。把一首唐詩裝進了菜中。唐代大詩人要李白,26歲仗劍遠遊未歸,思鄉別離之情使李白一生酷愛明月,呤月的詩歌也非常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更是婦儒皆知。筆者借詩人對明月折情懷,以鮮魷魚為主料,再配以多種原料,採用最新工藝製成「魷魚糝」,入器皿中蒸成皎潔的圓月,其月表面飾以影綽的「廣寒宮」和繚繞的彩雲,注入特製的清湯,以竹蓀紮成的蝴蝶放月四周而成。此菜畫面似碧波鱗鱗,月光浮動,整個菜白若寒雪,細若膏脂而湯清如水,鹹鮮不薄、清鮮雋永,質樸中顯絕技,清鮮中見精深。
菜餚命名寄寓著趣味,可以借鑑的事例很多。前人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譬如含有意趣的詞語,象一品、三元、四喜、五福、六合、七星、八寶、九九長壽、十全十美、如意、龍鳳、繡球、鴛鴦、芙蓉、翡翠等等,我們都可以加以利用,吸取營養,領略其寓意的妙處。
現還有很多烹飪同行創製的菜,盤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寓情,都值得大家參考借鑑。
十一、偶然法
人世間,偶然的事情很多。清代嘉慶時,成都就有一款著名的「芙蓉豆腐湯」,是用荷花入菜,其清鮮味美,很受人青睞。一位號三峨樵人的老先生說明此菜的來歷云:「蓉花可食。相傳大憲請客,廚役誤汙一碗,忙中以芙蓉花並各鮮味和豆腐改充之,名曰芙蓉豆製品湯。大憲以為新美,上下並傳,人爭效之。另有一款川菜的肝膏湯,據傳也是一富貴人家的老太爺久病臥床,家廚用雞肝搗爛,取汁加味蒸熟獻上,老爺覺得既好吃又易消化非常滿意,令天天烹製此湯進獻。有一次,家廚連汁帶肝一道蒸成膏狀了,老爺又等著要吃,廚師便巧言說,「怕老爺吃厭肝汁湯,今天特意做了一份肝膏湯改改口味」。老爺品嘗後又覺得另番風味,頓時大喜,以後此菜傳於市至今。
烹飪創作,菜餚成新,偶然中往往有必然,對於有心人來說,抓住了「偶然」,「必然」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