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水北沙 依託紅色文化塑造區域特色

2020-12-15 南方網

  走進南海區裏水鎮北沙村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的大門,講解員沈燮洲坐在接待的桌子上,隨時準備著為來訪者講解曾經在此發生的歷史。在他的接待桌上,放滿了各種學習書籍。

  北沙村位於裏水鎮西南方,其下轄的自然村沈村是南海區裏水鎮唯一的革命老區。1994年,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成為南海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此同時,該村還以北沙白眉拳、醒獅、龍舟等傳統文化而聞名。

  藉助厚重的革命老區歷史,北沙村在裡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將打造「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北沙村黨委書記沈小琴表示,北沙村將繼續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白眉拳、醒獅、龍舟等傳統文化項目的價值,以文化振興帶動產業振興,進而全方位地提高北沙村的發展質量。

  老黨員夫婦守護紅色地標

  獲最美黨員家庭榮譽稱號

  翻開沈燮洲懸掛在牆上的意見本,本子裡寫滿了來訪者對沈燮洲講解的讚賞。「沈伯的講解非常詳細,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前輩們所取得的成果來之不易。」一位來自南海公安分局的來訪者工整地在意見本中寫道。

  今年72歲的沈燮洲有著44年的黨齡,他與有著50年黨齡的妻子一起,從2014年起負責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的講解、清潔、管理等工作。在來訪人員記錄本上顯示,僅在剛過去的10月,沈燮洲已經接待了來自學校、政府部門、武館等的33批共513名來訪者。

  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面積約為200平方米,是曾經的中共南(海)三(水)花(縣)工作委員會機關所在地,原為沈村沈玉文私塾。

  「這麼多年來,我估計也接待了3萬到4萬名各地來訪者。」沈燮洲說,每當有來訪者到來,他都會花大概40分鐘時間,深入淺出地講解中共南三花工委的發展歷程,如果來訪者時間充裕,他甚至可以花2個半小時不間斷地講解革命歷史細節。

  除了對中共南三花工委的歷史有所研究,沈燮洲平時也一直對時政保持關注,把當年的革命歷史與時代精神進行融合,向來訪者宣傳黨和國家當前的中心工作。

  一直以來,除了周日休息,周一至周六的上午7點多到下午5點多期間,沈燮洲都在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內從事管理維護工作。今年,他和妻子因為長期對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的管理作出無私奉獻,獲得了2017年度裏水鎮最美黨員家庭的榮譽稱號。

  「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能夠被打造成為紅色景點,豐富裡水文旅的內涵,也讓更多人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沈燮洲說。

  依託紅色文化遺產發展經濟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

  北沙村下轄的自然村沈村是南海裏水鎮唯一的革命老區,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不僅是南海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還成為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對北沙村來說,毫無疑問是一筆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利用好這些紅色文化遺產?沈小琴在前往延安、湛江等地的紅色景點考察、學習時,發現紅色旅遊景點可以挖掘的經濟發展潛力極大,依託紅色旅遊景點可以發展出紅色主題的客棧、農家樂等一系列業態,對於促進地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著巨大促進作用。

  為做好相關配套,在對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進行牆體翻新和歷史資料搜集整理的同時,北沙村計劃將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前的土地進行整理,將其開發為特色黨建教育主題公園。

  提升硬體的同時,北沙村也在軟體上下了一番功夫,引導村內黨員在社會治理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北沙村內共有1個綜合黨支部和5個經濟社黨支部,80%的經濟社社長由黨支部書記擔任。經濟社中的股東代表中也有50%是黨員。

  沈小琴認為,此舉有助於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通過將經濟建設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提高黨員在經濟社中的話語權。

  此前,裡湖新城的徵地工作中,考慮到有300多畝的土地效益低下,北沙村就提出轉變為產業用地。為了徵地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北沙村召開黨員會議,號召黨員擔任宣傳員向群眾宣傳政府政策,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就順利完成了徵地任務。

  沈小琴介紹,當前,北沙村經濟社一級正著力培養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黨員幹部,下沉到基層從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讓年輕黨員幹部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傳統文化為北沙品牌添色

  白眉拳載入文化名錄

  除了深挖革命老區歷史外,如何盤活傳統文化也是北沙村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抓手。在今年6月,錦龍盛會、嶺南新春水上花市、赤山「跳火光」等裡水首批6個文化項目載入《廣府文化產業名錄》,其中,北沙白眉拳赫然在列。

  白眉拳主要傳承了十字拳、石獅拳、四門拳、十八橋等拳種,使用的器械有遊龍棍、梅花單刀、兩儀棍等。北沙白眉拳是裡水乃至佛山地區的一個武術品牌,北沙武館多次參加國內外大賽並頻頻獲獎。

  北沙武館由現館長黃新建和教練黃國建兄弟運營,對於前來學武的北沙村民免收一切費用,對外鄉人也只收一點學費。黃新建介紹,雖然武館不大,但有10多人長期在此學習,每年最多時有約50人在學武。

  近年來,裏水鎮一直在大力推動白眉拳的傳承與發展。在裏水鎮的武術進校園活動中,北沙白眉拳的傳授已經在麻奢小學與和順中心小學中開展,麻奢小學還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現在,黃新建正與裡水中學進行對接,計劃在該中學傳授白眉拳。

  「我們希望能把北沙白眉拳與紅色教育聯繫起來,擴大該拳種的影響力。」沈小琴說。

  除了北沙白眉拳,北沙村還有一支醒獅隊和一支龍舟隊也頗有名氣。北沙龍舟隊在2017年奪得了夢裡水鄉文化藝術節龍舟競賽冠軍;而北沙醒獅隊在國內外比賽中多次獲獎,在東南亞也小有名氣。

  沈小琴介紹,北沙村接下來將加大力度挖掘紅色遺產的價值,並大力扶持村中各項傳統文化項目,探索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擦亮北沙村的品牌。

  ■基層聲音

  北沙村黨委書記沈小琴:

  結合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

  積蓄髮展新能量

  我此前是一名企業家,擔任北沙村的村幹部是想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北沙村這個有著悠久紅色歷史的村莊作出更多的貢獻。

  北沙村的紅色歷史遺產是一筆珍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希望,能夠通過深入挖掘和開發北沙村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底蘊,再結合北沙村自身所特有的白眉拳、醒獅、龍舟等傳統優秀文化,發展紅色旅遊業,擦亮北沙村「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

  近年來,我們還不斷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引進花卉、茄瓜等農作物發展特色農業,持續投入資金改善村容村貌和升級道路,就是要為北沙村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積蓄能量。

  我相信,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託北沙村自身所擁有的豐富物質和文化資源,通過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北沙村一定能夠實現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老北市"特色風情街 塑造東北文化新品牌
    原標題:「老北市」特色風情街 塑造東北文化新品牌 北市地區是瀋陽的民俗特色街區,和平區投資10.3億元對其改造提升,被列為重大改造工程項目。10月17日,記者採訪獲悉,改造提升後的「老北市」將作為承載文化根系的平臺支撐,塑造獨特的東北文化新品牌。
  • 萊西市馬連莊鎮:依託紅色文化資源 開展黨員廉政教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路雯雯 青島報導今年以來,萊西市馬連莊鎮以打造紅色小鎮為契機,深入挖掘境內紅色歷史文化,將紅色文化傳承與廉政文化教育
  • 毛敏:依託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幹部培訓
    毛敏:依託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幹部培訓 2020年01月03日 10:28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毛敏 字號 關鍵詞:紅色文化;幹部培訓;紅色資源;幹部教育培訓
  • 下沙第二小學:北沙「嘟嚕嚕」農耕園特色品牌
    甲子又六櫛風沐雨,一直憧憬「江南教育文化公園,兒童開心品質樂園、藥物博覽科普趣園、詩意錢塘書香慧園、中華文明夢存福園」之願景構築落地。如今以「厚樸、遠志、清明、含笑」為校訓,發展不同,求索大同,是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展示教學基地、區域青少年第二課堂活動基地、區域生態文明環境教育基地,漸次成為區域「夢裡思故鄉,讀書好地方」!
  • 傳承紅色基因 牢記初心使命|北沙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傳承紅色基因 牢記初心使命|北沙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2019-07-11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化將建穗北紅色文化產業帶
    黃沙坑革命遺址紀念館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受訪者供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位於廣州最北端的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作為從化區首批打造的特色小鎮,如今已成為人氣旺盛的「網紅這裡曾是廣東東江人民抗日縱隊從化大隊(簡稱「東江縱隊」)的主要活動區域,同時又是從化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被任命的地方。近年來,蓮麻村黃沙坑革命遺址紀念館掛牌了廣州多個院校紅色教育校外教學點,已成為廣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 冕寧彝海鎮:依託紅色旅遊走上致富路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進入涼山,劉伯承與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為這裡留下了紅色的篇章,松林翠綠、綠水悠悠的彝海也成為了全國知名的紅色景點。 依託紅色文化旅遊資源,2018年,彝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9年,彝海鎮被評選為首批大涼山旅遊名鎮,為彝海鎮文旅產業發展增添了信心。
  • ​東莞市橋頭鎮:弘揚紅色文化 創新紅色教育
    2020年以來,東莞市橋頭鎮依託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建立紅色宣傳教育陣地,充分調動和發揮退役軍人在紅色宣傳教育中的作用。目前,橋頭鎮已將紅色宣傳教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進行結合,探索形成了「聯動機制保障+主題活動推動+紅色資源賦能」的創新模式。
  • 樂陵依託綠色金絲小棗和紅色文化資源推進文旅互動
    積極打造區域相對獨立、主題相對突出、功能相互補充的四大旅遊片區,即以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為核心,發展集紅色教育、紅色培訓、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文化旅遊片區;以棗鄉人家為核心,發展集鄉村民宿、觀光康養、文化體驗於一體的鄉村體驗旅遊片區;以百棗園為核心,發展集休閒採摘、文化藝術、醫養保健於一體的農業休閒旅遊片區;以朱集鎮政府駐地為核心,發展集商業集散、旅遊接待、醫養康健等於一體的旅遊綜合服務片區,形成了紅色歷史文化與紅棗文化交相輝映的
  • 河南日報:用紅色文化塑造鄉風民俗
    原標題:用紅色文化塑造鄉風民俗 門口幾個老人圍著一盤象棋;一樓農民書屋裡,有農民在借閱圖書;樓上展覽室內,來自鄰近華陽產業集聚區的打工者在參觀,講解員介紹著烈士事跡……這是孟津縣白鶴鎮西霞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行的常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佛山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在村務工作中,她更積極推動北沙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愛國基地·紅色北沙」的區域品牌。這個打過鐵、賣過魚的佛山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沈小琴數次「華麗轉身」的故事,被北沙村民口口相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沈小琴。
  • 福清小南洋村: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推動鄉村文化旅遊
    小南洋村是福清重點的革命老區村,閩中遊擊隊曾在這裡活動,紅色文化尤為突出,在歷史發展中積澱了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休閒農業,著力打造一張鄉村特色文化旅遊的新名片。深挖紅色資源,塑造文化新名片作為龍江街道唯一的山上村莊,小南洋村將村史文化、紅色文化融入到村史文化展廳,通過圖文資料、實物展示等形式,用一件件物品承載歷史,用一幅幅圖片記錄變遷,用一處處實景濃縮記憶,全面展示小南洋村的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先模人物、村容村貌、文化生活和民俗風情等內容,集中反映了小南洋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業績。
  • 棗樹林裡建書院!樂陵依託「冀魯邊區」為旅遊植入紅色內核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宋海南 通訊員 劉敏 張帥 張梓琪 德州報導  初秋的棗林在風中簌簌作響,藏匿在林子裡的棗林書院隨著樹枝地搖曳而初露嬌顏8月27日,「富美樂陵棗贏未來——第五屆中國網絡媒體樂陵行」採訪團一行來到德州樂陵市棗林書院,探訪這座建立在棗林裡的書院,感受書院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紅色內核」。  走上具有連廊的小橋向下望去,水面上的倒影將書院與棗林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跨過連廊橋,棗林書院的真容出現在採訪團一行面前。
  • 鄭州幼兒園裝修設計-要怎樣塑造自身的特色
    鄭州幼兒園裝修設計-要怎樣塑造自身的特色,面對家長對孩子們教育的注重以及對孩子的寵愛,使得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在裝修的過程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為孩子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那麼們該怎樣設計才能夠塑造好自身的特色呢。
  • 今年大城北區域建設計劃「出爐」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濱水...
    導語 去年,杭州吹響北建號角,大城北區域262個項目相繼啟動。   去年,杭州吹響「北建」號角,大城北區域262個項目相繼啟動。目前,首批45個項目已陸續建成,大城北規劃展示館、民俗生活博物館、大運河文化藝術中心、大運河時尚發布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標對外開放使用。  今年是啟動大城北地區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決戰之年。大城北地區建設計劃「出爐」了嗎?
  • 越西河坎村:馬幫文化、紅色文化打造特色旅遊
    2018年,越西河坎村成功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2A級旅遊景區,依託濃鬱的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全年實現旅遊收入100餘萬元。商旅文化紅色文化相融交匯地南絲路上的商幫,將中原內陸和南亞東南亞緊緊聯繫在一起,悠長的南絲路之零關古道穿越越西中所鎮,叮噹的馬鈴聲已不再響起,但馬幫走過的痕跡依舊可尋。走進河坎彝家新寨,商旅文化、紅色文化、彝族文化、自然生態在這裡相融交匯,內蘊豐厚,令人悅目而爽心。
  • 一軸一帶三區十景 推進豐臺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塑造獨具魅力的文化...
    深入挖掘長辛店老鎮歷史文化內涵,實施老鎮有機更新,推進二七大罷工舊址等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打造紅色文化之旅,形成豐臺作為紅色革命文化傳承地、古今交通匯聚地的重要文化標識。 豐臺文化十景 航天逐夢
  • 南昌市依託歷史文化建築資源推進舊城復興
    注重挖掘文物古蹟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元素,努力提煉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為代表的「漢代文化」、以徐孺子為代表的「高士文化」、以許遜為代表的「萬壽宮文化」、以王勃為代表的「滕王閣文化」、以八一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打造了以「歲月千年」為內涵的歷史文化品牌和以八一起義為核心紅色文化品牌,不斷彰顯城市獨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 湘潭的文化特色:打造全國首個水利文化特色小鎮
    韶灌水利小鎮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我市首批十個特色小鎮之一。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正著手將其打造為全國首個水利文化特色小鎮,以「研學教育、生態旅遊、運動休閒」為功能定位,形成生態水利與研學相結合的城鄉協同發展的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