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節奏,宜小範圍熱鬧,輕微火熱,適度歡樂,而觀影的節奏,也得是遵循這個調調,略微緊張的節奏,輕度燒腦,以及熟悉的感覺。所以趁著假期補課了2018的柯南劇場版《零的執行人》,動畫拍出的大片既視感,從特技到爆破,再到強烈的家國情懷,都讓人覺得有些尷尬,於是翻回到大獲好評的2002年版的《貝克街的亡靈》不僅是對柯南偶像福爾摩斯的致敬劇集,更是成為很有前衛意識的故事設置。
仍然是小孩子挑大梁的設置,但是《貝克街的亡靈》裡,率先登場的是天才少年弘樹,他有著過人的智商,年僅10歲就開發出人工智慧的電腦軟體,卻身受財閥大佬的控制,選擇自殺。事隔多年後,柯南一行參加一場遊戲發布會,即將參加一場真人體驗。
然而果然柯南出現必有死亡案件,先是遊戲開發總工程師的突然身亡,然後是進入遊戲的全體少年走入精心的布局,必須在遊戲中取得最終勝利,才能回到現實,否則就會全體覆滅。這劇情設定簡直就跟飢餓遊戲、頭號玩家的故事背景異曲同工,構思相當前衛了。
再加上遊戲背後烘託的理想是,作為日本人自省的傾向,假借弘樹設計出的人工智慧諾亞方舟,希望能夠藉助遊戲將日本充滿希望的第二代、第三代匯聚其中,不僅給予考驗,更製造洗牌的機會,管你財閥的兒子、政治家的孫子,都必須在遊戲中經歷考驗,也讓他們的父輩們意識到深埋於日本所謂權貴階層的畸形發展。作為一個動畫偵探電影,思想命題相當身後了。
除此以外吸引我的,還有將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代入電影中的細節感,霧都倫敦的昏暗街道,貝克街的公寓,以及令倫敦恐懼一時的白教堂血案,而其中的開膛手傑克更成為偵探迷、小說家以及警察們痴迷研究的話題。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讓柯南這樣的日本偵探題材與英倫經典聯繫的自然和諧,也讓成年人們在小孩子柯南、少年偵探團中間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我個人從來都喜歡動畫連載多過劇場版,因為喜歡看著柯南在平凡的日子裡遭遇奇案,然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喜歡看毛利小五郎如何急躁不稱職,然後在糊塗中成為名偵探,更有著少年偵探團的助力,孩子氣的一群卻在不知覺間成為破案的大功臣,我們關心著沒長大的柯南,其實也會發現,沒長大的還有這群孩子,他們成了我們熟悉的一部分,永遠維持在小學一年級的樣子,在這樣的情境下,不變化,就是最好的套路。
而像我這樣的,非柯南死忠粉,也還是熱衷於期待看到柯南與黑暗組織的最總對決以外,更掛心的,是新一與小蘭的感情走向,已經認定這兩人是打不散的官配,但卻著實著急等待著這二人要以怎樣的方式最終牽手,而不是總是蜻蜓點水的表白,淺嘗輒止的吻戲,以及數不清的錯過與等待。看小孩子做主角的動漫,竟然看出偶像劇的牽念感,不得不佩服日本動漫的威力。
回到《貝克街的亡靈》,當看到小蘭為了完成遊戲使命而犧牲自己,掉入深淵的那一刻,能夠感受到與新一當時同樣的心痛,在少年面前、謎題面前,至親的愛人犧牲,即便是遊戲,也讓人感覺到的悲涼,把小動畫拍成大電影,恐怕這才是最成功的課題了吧。
新年的假期,走親訪友,閒話家常是正常習俗,回溫好片,將自己沉浸在光影時光裡,也是一段挺讓人享受的時光,推薦享用,可獨享可分享,也是節日期間的理想選擇。
我是聊影視的艾利,各位假期愉快,下次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