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館長曾說:「這個展覽中的各個文化共有的一個現象是,它們創造物件,這些物件中的大部分就如同古代的難民,它們在我們博物館中找到避難所。」
收藏家漢斯·斯隆(HansSloane 1660—1753年)爵士於1753年去世後,照其遺囑將遺留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全部捐贈給國家,這邊是大英博物館的開端,前人打好地基,後人不斷「添磚加瓦」,才有了今天大英博物館的樣子。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個個都是震撼之物。我想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寶」時,更是震撼加惋惜吧。
羅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
一塊平凡的石頭,卻成了埃及歷史的探索鑰匙。公元前 196 年的花崗巖石碑,這上面刻著法老王託勒密五世的詔書。這塊石碑之所以這麼有名,是因石碑自上而下密密麻麻刻著三種不同的文字,最下方的是希臘文,另外兩種是些看不懂的字符,除此以外再無別的花紋。引來眾多考古學家,解讀幾千年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和結構,成了研究古埃及語言和文化的密碼。
學者們說:以前研究象形文字是用肉眼看宇宙,那這塊石碑就是給了研究者一幅望遠鏡。這便是這塊石碑的魅力。
國寶《女史箴圖》——最讓我們耿耿於懷的中國繪畫史上的曠世奇作。在大英博物館裡目睹我們的珍品,美到讓人心疼,這大概就是一種「文明之痛。」
《女史箴圖》原本是被保存在頤和園(一說圓明園)裡,八國聯軍侵華時被一名軍官帶走,軍官回到英國就低價賣給了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卻被割成了三段展覽。英國人對於我們的古畫並不精於如何保存,導致很多中國文物遭受了不可逆轉的損壞。
猶記得餘秋雨曾在《道士塔》中有書:「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於倫敦博物館中!」我想這便是文明之痛最精確的釋義。
埃及的木乃伊
埃及館的藏品也是十分稀有的歷史遺物,木乃伊保存相當的完好,讓人十分震撼。埃及幾乎一半的文物都聚集在這裡,幾乎在埃及能挪動的,都被平移到這裡了。
另外還有眾多我們的瓷器精品,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的瓷器精品,這裡都能找到歸屬物。溫潤乾淨的白瓷,深邃的孔雀藍,雨過天青雲破處的天青色,還有那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窯色……這些瓷器真的「美哭了」。願我們的珍品,無論留在哪裡都能被善待。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而我們有沒有收藏好這些第一手資料?
「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 博物館裡,不是生命的沉寂,而是歷史生命的召喚,願我們在博物館中深思前人的智慧,觸摸歷史的厚度,感受文明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