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藝術品鑑官微"↑免費訂閱本刊
正如秦始皇兵馬俑原本是彩色的,古代的西方也廣泛存在著色彩繽紛的雕刻作品。但大多數人在理解造型藝術時普遍認為 「繪畫注重色彩,雕塑重視形體」。
你印象中的古希臘雕塑是這樣的?
擲鐵餅者(Discobolus),大理石雕複製品,高約152釐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希臘雕刻家米隆(Myron)作於約公元前450年。
事實上,色彩對於雕塑也十分重要,我們對於希臘雕塑都是純白素雅認識也有誤,古代雕塑在創作之初都是華美多彩的。
後世復原的奧古斯都
為什麼現在看到的古希臘雕塑都是白的?主要還是要從材質上說。
古希臘一部分雕像用大理石雕刻,時間長了顏料、蠟彩脫落褪色,所以雕像顯示出了材質的本色白色(兵馬俑也是這個道理)。一部分雕像用其他材質,比如青銅、木、縞瑪瑙等,不過這些存留下來的是少數。
諸多古希臘時期的著名雕塑,如帕臺農神廟的雅典娜像、擲鐵餅者、眺望樓的阿波羅像等,其原作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大理石像。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原有的傑作所剩無幾,到了15、16世紀,人們所看見的都是殘缺不全的局部雕塑,或者是單色的大理石複製品。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重新發現古典時期的雕塑,當時發現的雕塑都是白色的, 對於白色雕像的崇尚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溫克爾曼提出的「白色希臘」理論,基本上主導了那個時期的觀點。
悼基督(la Pietà ),是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
「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溫克爾曼
當時,人們驚異大理石、青銅塑造的古代精彩絕倫的雕塑形態,並且認為雕塑就應該如此。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家來說,雖然雕塑顏色已經脫落,但其所見的,由白色大理石製成的古代希臘羅馬作品體現了雕刻藝術擯棄色彩裝飾、純以造型取勝的法則,蘊含著一種古樸而崇高的美學。
不知道是思維的慣性還是像米開朗基羅這樣的大師影響太過強大,人們似乎默認了雕塑應該用統一材料和單純顏色來表現空間中的形體,至此,也沒有人給雕塑的表面增添顏色。
十九世紀開始,人們才對希臘雕塑的顏色有了重新認識,當時的考古發現,帕特農神廟的柱子上面有顏色存在過的痕跡,然後是亞歷山大石棺上也有顏色痕跡.
「鼎在周朝,恰如碗之在現代,我們的碗,無終年不洗之理,所以鼎在當時,一定是乾乾淨淨,金光燦爛的,換了術語來說,就是他並不「靜穆」,倒有些「熱烈」。
——《「題未定」草》 魯迅
魯迅的大概意思就是,你要想像,這是一件新東西。
古代的文獻也提醒著人們雕刻原本著色的事實。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記載了蘇格拉底的一段話:「就好像我們在給一座雕像著色,而有人走過來指責我們,說我們沒有給雕像最美麗的部分塗上最美麗的色彩,因為眼睛作為雕像最美麗的部分沒有塗成紫色,而是塗成黑色了。」
3月15日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典雅與狂歡:來自衛城博物館的珍寶」展覽,兩位來自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了古希臘大理石雕刻工藝和雕塑上色、複製技術,向觀眾解開了希臘雕像「豔麗」的真面目。
康斯坦丁諾斯•瓦西利亞迪斯現場向觀眾展示上色工藝
康斯坦丁諾斯·瓦西利亞迪斯介紹,古希臘所有的雕像都有顏色。「古希臘人希望雕像更接近真實世界的人,那時候沒有電視、電影可供娛樂,但人們可以通過雕像來創造一個世界。他們給崇拜的神宙斯塑像、上色,也會覺得神真的和他們在一起"。
希臘雕像中腳部的色彩復原
事情都有兩面性,雖然上了色的古希臘雕塑可能最能還原古希臘人的創造初意,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從脫落了顏色的古希臘雕塑上看到的古樸、崇高美學也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