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家的石雕美如詩

2021-02-27 石雕之家

☀ 弘揚石雕文化,促進行業交流☀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和千萬石雕人一起來冒泡☀ 微信請撩(掃一掃哦):kfzzxsg(雲兒)---加我進「中國石雕精英群」 



有別於在美術館展示作品,藝術家在尚未落成的建築物發想、創作,會流露更多對空間的想像與情感。八年來,雕塑家餘宗傑與多個建築空間的項目合作,將線條簡潔、質感溫潤的石雕融入環境裡,讓建築不再冷冰冰、有距離感,擁有感動人心的溫度。

藝術家 餘宗傑 生於1966年,從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的他常以石材創作,作品大多線條極簡流暢,造型輕盈溫潤、飽含詩意,傾訴蘊含在石材的情感,也會隨著所在空間呈現出各種狀態。對他而言,每個建築物就像一個百變的容器、即將上戲的舞臺,他會像個演員去觀察與想像,激發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雕塑家餘宗傑帶來縮小版的作品,並解說創作意涵。

「我不會為了空間硬去想出一個主題,也不會在當下立刻決定要做什麼,而是在腦中反覆思索。」餘宗傑不急不徐地解說他的創作過程,他說,他會透過自我沉澱,排除雜念,慢慢產生作品的雛形,再因應環境或設計師的需要做調整。

身為一位藝術家,餘宗傑認為最理想的創作狀態是沒有時間限制,讓他能慢慢思考、修正自己的作品。「我常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有時感覺掌握到方向,過一陣子又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會自打嘴巴。」他說,到最後還是得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才會曉得自己想做什麼

在理和建設「建築與詩」的雕塑。

跟隨心中直覺  尋找雕塑的歸屬之處

藝術品該擺在建築物的哪裡,餘宗傑常跟隨心中的直覺去尋找。在項目討論中,他會設定在大廳、門口外、階梯等某個大區塊,等他到現場後,會仰賴當下的感覺「自己最想蹲在哪邊」,隨興、輕鬆地擺放雕塑,讓作品渾然天成地落在地面。

在理和建設「建築與詩」的建案中,餘宗傑就將線條流動、質地粉嫩溫暖、造型宛如密麻花的雕塑,擺放在正門口地面,給予所有要踏入建築物的人們親切、甜蜜的感受。

在理和建設「抱樸」的雕塑。

有時,人們得穿過廊道,才能看見隱蔽在林木之中的作品。在理和建設「抱樸」中,有一枚外形宛如豆子的白色石雕,座落在翠綠的庭園裡,與自然風景相互映照,它也像彎曲身軀的胎兒,在母親體內安穩入眠,營造了靜謐的氛圍。

特別的是,石材創作的雕塑應該是很有份量的,但在餘宗傑的巧手下,重量感似乎都消失了,有著輕盈的形體與飄浮感,讓人十分驚奇。像理和建設「晴耕雨讀」的草皮上,就有一個造型輕盈、線條利落的雕塑,外形宛如被風卷落到地面的白紙、被人遺落的潔白磁磚。

在理和建設「晴耕雨讀」的雕塑。

在靜中帶有動感  彷佛孕育生命與人性

餘宗傑的作品之於建築物,在靜中帶有動感,彷佛孕育了生命與人性。坐落於臺中市臺灣大道上的理和建設「孵空間」,餘宗傑在造景池創作外形如弦月般的雕塑,它就像一隻活生生的生物,從某處爬過來,飄浮在水面上,姿態既優雅又流暢活潑。

「孵空間」的弦月雕塑,在不同光源與角度下,也常給人不同的感受與想像。光線飽滿的白天,它宛如漂流在海面的一葉扁舟,也可能是又酥又軟的金牛角,漆黑的夜晚裡則是一彎明月,或是一枚枯黃的落葉。

在理和建設「孵空間」的雕塑,外形宛如一彎明月。

因此,餘宗傑不替作品取名,只有編號,希望人們能發揮想像力、自由詮釋藝術品。「人們會主動選擇想穿的衣服,卻不太敢主動欣賞與詮釋藝術。」他表示,他不希望對觀看者設限,也不會特別排斥他們觸摸作品,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環境中輕鬆接觸與享受藝術,而不會覺得這些藝術品高不可攀。

他也認為藝術沒有對或錯,也沒有單一形式,而是透過雕塑家的創作語彙,以材質、比例、造形來傳遞溫度與感受。當雕塑完成,藝術家的任務便告一段落,任何人都有主動親近與想像的權利。

相關焦點

  • 河北曲陽石雕精品亮相臺灣佛光山
    信息 河北曲陽石雕精品亮相臺灣佛光山 2016-07-李春雷 攝 圖為展出的曲陽石雕藝術作品。 李春雷 攝  中新網高雄7月10日電 (高紅超 李春雷)作為「文化河北——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餘件河北曲陽石雕精品10日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去欣賞。
  • 花蓮縣石雕藝術季 臺灣「石頭故鄉」美譽
    位於臺灣東部的花蓮縣,為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包夾,形成獨特的山海景觀,也因自然造化被賜予了豐富的石材資源。在這個有著臺灣「石頭故鄉」美譽的地方,大理石、蛇紋石、玫瑰石等都能找到,也成就了不少的石雕藝術家。
  • 惠安石雕與臺灣寺廟
    惠安與臺灣僅一水之隔,崇武古鎮,面臨臺灣海峽,距離臺中九十七海裡,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歷來關係極為密切。據記載,明末清初就有惠安人到臺灣定居。現在的基隆窟仔底「大岞新村」,淡水八裡溫地區的「港乾四房村」等就是惠安人在臺灣的聚居村落。隨著交往的發展,惠安人也把石雕藝術帶到臺灣。
  • 壽山石雕藝術家郭懋介個人回顧展「卿其一生」開啟 對外開放
    壽山石雕藝術家郭懋介個人回顧展「卿其一生」開啟 對外開放  近現代壽山石雕刻大家、壽山石雕藝術家中坐標式的人物郭懋介的首個個人回顧展「卿其一生」,昨日在集珍藝術館開啟,吸引了不少壽山石藏家、愛好者及市民前去觀展。
  • 惠安石雕藝術與臺灣寺廟建築
    據傳,20世紀初,崇武著名石雕師蔣龜音就到臺灣開石雕店。後來,臺灣仿照大陸習俗修寺建廟,崇武五峰等地有更多的石雕工人應聘去做工。改革開放之後,海峽兩岸關係的溝通,民間往來逐漸增多,臺灣修建寺廟更是青睞於惠安石雕。石雕是一座寺廟精美的指標,臺灣寺廟史上有許多例子顯示原來木結構為主的寺廟,因為信徒捐獻石雕,而逐漸改建成為具有豐富石垛的寺廟。
  • 工藝品之 —— 鐵丸石雕
    點中國石雕關注我喲☀ 立足中國石雕之鄉--惠安;☀ 弘揚石雕文化,促進行業交流;☀ 信息發布,互動交流;
  • 解析:惠安石雕藝術與臺灣寺廟建築
    據傳,20世紀初,崇武著名石雕師蔣龜音就到臺灣開石雕店。後來,臺灣仿照大陸習俗修寺建廟,崇武五峰等地有更多的石雕工人應聘去做工。改革開放之後,海峽兩岸關係的溝通,民間往來逐漸增多,臺灣修建寺廟更是青睞於惠安石雕。石雕是一座寺廟精美的指標,臺灣寺廟史上有許多例子顯示原來木結構為主的寺廟,因為信徒捐獻石雕,而逐漸改建成為具有豐富石垛的寺廟。
  • 寧德壽寧:期待石雕熠熠生輝
    石有無言之美,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在中國尤以壽山、青田、昌化、巴林四大名石最負盛名。偏於閩東一隅的山城壽寧縣承蒙大自然饋贈也出產美石——壽寧石,自1982年被發現以來,當地石雕工藝師在選材、立意、巧色、雕琢上用心鑽研,用巧手讓一塊塊頑石變美玉。潛藏「深閨」的壽寧石雕兼具「材」「藝」,如何在藝術領域和文化市場獲得更廣泛認可,成為業界當下共同思考的問題。
  • 臺灣石雕大師的壽山情懷
    因為家境貧困,他自小追隨福州師傅學習木雕技藝,而後學習石雕,至今已雕刻了8000餘件石雕作品,被稱為「臺灣鈕雕第一人」。因為酷愛壽山石,他多次赴壽山探尋礦脈,並請人畫下一幅名為《壽山清遠》的畫作,掛在工作室裡。如今,他又開班授課,希冀源自福州的雕刻技藝能在臺灣傳承下去。  從木雕到石雕  在臺灣藝林,廖德良別號「廖一刀」。
  • 明末清初就有惠安人到臺灣定居,石雕藝術與臺灣寺廟建築
    據記載,明末清初就有惠安人到臺灣定居。現在的基隆窟仔底「大岞新村」,淡水八裡溫地區的「港乾四房村」等就是惠安人在臺灣的聚居村落。隨著交往的發展,惠安人也把石雕藝術帶到臺灣。據傳,20世紀初,崇武著名石雕師蔣龜音就到臺灣開石雕店。後來,臺灣仿照大陸習俗修寺建廟,崇武五峰等地有更多的石雕工人應聘去做工。改革開放之後,海峽兩岸關係的溝通,民間往來逐漸增多,臺灣修建寺廟更是青睞於惠安石雕。
  • 探尋壽山石雕的生命
    最近,他正在籌備赴法國展覽的壽山石雕作品,希望拿出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來。這半夜枯坐,用楊明的話說,正是在尋找這塊石頭的生命。「那種石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他們所表現的語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每塊石頭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刻出來。」他說。在壽山石雕這個千年老行當裡,大師頻出,39歲的楊明雖很年輕,也有著25年的從業經驗。
  • 創新一條傳承的路子 「杭州全球旗袍日」看全球藝術家的「如詩...
    創新一條傳承的路子 「杭州全球旗袍日」看全球藝術家的「如詩」旗袍   浙江在線10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郭婧 通訊員 樓航燕)提到旗袍,人們便會和「江南女子」「東方文化
  • 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
    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作品標題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採編過程(作品簡介)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回顧五年成就,展望宏偉藍圖,浙報集團·浙視頻精心策劃、重磅推出視頻短片《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一句話,讓山水美如詩》中的「一句話」,指的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於2005年8月15日在湖州安吉餘村調研時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12年後的2017年8月15日,視頻短片製作完成並全網發布。首先,該片在藝術創作手法上進行了整合與創新,突破了單一的視頻層面,整合了繪畫、書法、詩歌等藝術元素。
  • 讓青田石雕這張「金名片」越來越亮
    為期3天的石雕節,從節慶主題活動到精品展示活動、石雕專場拍賣會,從青田石雕博物館到甌南街道青田石文化創意街區、山口石雕小鎮,一項項豐富精彩的活動,不僅讓成百上千名石雕從業人員從中獲得收益,還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雕、文創等相關的專家學者及石雕愛好者前來參與,並推出了石雕創新展,將區塊鏈、現代詩及AI智能等新元素融入青田石雕,進一步擦亮了青田石雕這張「金名片」。
  • 為何馬正名——兼議壽山石雕的傳承與創新
    他多才多藝,懂詩,知書,會畫,長文,尤善制印、雕鈕。在當代藝術家眼中,他是個從事壽山石雕的工藝美術家。因為,他一直在使用壽山石類的葉蠟石刻鈕、制印,並用其他玉石雕琢各種藝術造型。在從事工藝美術研究的學者專家眼中,他的作品卻非壽山石雕之類。因為,他的作品與傳統意義上的壽山石雕不同。在壽山石雕藝術家眼中,他似乎不像同道中人。
  • 臺灣旅美藝術家陳錦芳海南主題創作藝術展開幕
    臺灣旅美藝術家陳錦芳海南主題創作藝術展開幕 2011年04月20日 14:4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日本雕塑藝術家│Hirostoshi Itoh —— 賦予了石頭神奇的魔力,讓人驚嘆的石雕藝術!
    然而卻在藝術家的手中綻放出了幽默、奇異甚至有點荒誕的「笑容」。圖片裡這些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的奇妙之作就出自日本當代藝術家伊藤博敏之手伊藤博敏(Hirostoshi Itoh)又名「Jiyuseki」,是一名日本石雕雕刻家,他以幽默的想像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聞名於世,他能夠讓堅硬冰冷的石頭看起來柔軟、靈活、輕盈。
  • 臺灣詩一般的幾米廣場:美 觸手可及(圖)
    路邊不起眼的空地,任憑野草瘋長,突然有一天,臺灣繪本漫畫家幾米靈機一動,把它設計成了如童話般的公園——幾米廣場。不大的路邊公園,卻滿載著數不清的童趣元素:飄蕩的鞦韆、旋轉的吊環、可愛的漫畫、飛天公交車、旅行皮包,還有溫馨的教室……整個公園色彩斑斕、如詩如畫,又俏皮十足,置身其中,仿佛闖進的是一處繪本大世界,讓人如痴如醉。
  • 臺灣寫真: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將」刻新風
    中新社嘉義11月10日電 題: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將」刻新風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陳小願  一陣「轟轟隆隆」,一陣「叮叮噹噹」,兩種常人耳中的噪聲,在蔡錦同聽來卻是熟悉而親切。日常生活中,年過半百的他是駕車滿城跑的計程車「運將」(臺灣對司機的別稱);業餘時間裡,美工專業出身的他又是臺灣有名的石雕藝師。
  • 巨型壽山石雕作品《吳哥之美》面世 異域風情引人入勝
    新近創作完成重達15.48噸的壽山石立體雙面雕刻作品《吳哥之美》在福建省福清市面世,引人入勝。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劉愛珠(右二)與徒弟馬銘生(右一)、陳光波共同回顧巨型壽山石雕作品《吳哥之美》創作歷程。   在福清投資興業多年的資深壽山石收藏家、臺商、綠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春松得知此事後,立即讓劉愛珠到自己收藏的壽山石原石倉庫挑石頭,並提供場地和資金,全力支持她進行《吳哥之美》的構思和創作。巨型壽山石雕作品《吳哥之美》吸睛。 記者劉可耕 攝  吳哥窟是柬埔寨的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類建築,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