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端午祭的起源與發展

2021-03-05 善本古籍

端午,不僅是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亦作為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傳統節日,至今仍然流行於亞洲各國。在古代韓國稱端午為『SULI』、重五、重午、天中節、端陽等。此節日從何時起流入於韓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依據《三國史記》記錄的「俗以端午為車衣」,韓國端午的淵源可追溯到韓國三國時代。

古代韓國端午祭時最重視的活動為『祭祖活動』。根據《高麗圖經》記載,端午時在皇宮舉行非常隆重的祭祖活動,不分晝夜,率僧徒歌唄等,非常熱鬧。高麗末期的文人崔瀣(1287年—1340年)在他的文集裡記載:「國俗以端午日祭其先。」到了朝鮮王朝,也是由國家規定端午祭祀活動。有時上王或者國王親自參加祭祖,有時皇太子代表皇室參加祭祖活動。有時祭祀之後,舉行宴會。端午祭祀活動不一定在5月5日,有時提前舉行。

李植(1584年—1647年)明確地說明了朝鮮端午活動與中國端午淵源的區別。即朝鮮端午是根據禮儀制度,對宗廟祠堂與墳墓祭祀的活動,而與屈原毫無關係。這也許跟「罷黜百家,唯儒獨尊」的朝鮮王朝國策有關,尤其是非常重視以朱子學為主的禮樂制度有關。

從高麗時期的記錄來看,端午時廣泛流行「鞦韆」活動。當時武臣政權的最高掌權者崔忠獻設「鞦韆戲」,並邀請文武四品以上官員,還開了三天的宴會。李穡在《鞦韆》詩中云:「中原寒食好東風,人與鞦韆在半空。須記三韓端午日,紵衫輕舉語聲中。」這首詩用對比手法描述了中國與高麗的端午風俗。說中國於寒食時有鞦韆習俗,而高麗在端午時也有鞦韆活動。魯認(1566年—1622年)在《錦溪日記》中描述了朝鮮與明朝端午風俗的區別:在中國主要是「乘競渡船」和「投角飯(吃粽子)」,「唱竹枝曲」等,皆與紀念屈原有關;但在朝鮮「只作鞦韆之戲」。

古代韓國端午時,除了祭祀、鞦韆之外,還廣泛流行擊球習俗。《朝鮮王朝實錄》非常詳細地記載當時打擊球的場面和方法、服飾、設備等等。李穡的詩《追記端午日》裡,亦記載擊球習俗:「千步場中馬並馳,飛球一點欲從誰。分明是個無心物,逢著高才若有知」。每逢端午時,從「武官年少者,及衣冠子弟」當中選拔選手,讓他們練習擊球之藝。國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龍鳳帳殿,一邊觀看,一邊設宴會。

除此之外,古代韓國還有一個有趣的端午活動「石戰」。高麗末期禑王時期記錄《辛禑二·庚申(1380年)》條有:「五月,禑欲觀石戰戲……國俗於端午時,巿井無賴之徒,群聚通衢,分左右隊,手瓦礫相擊,或雜以短梃以決勝負,謂之石戰。」這種「巿井無賴之徒」的遊戲,至朝鮮時代仍然作為端午風俗,不僅上升為國家軍隊的訓練活動,而且上王和國王親自觀看這些活動,並對擲石方面表現很好的軍師們,賜於酒肉,賞綿布百匹、正布二百匹、楮貨四千張等。由於傷者較多,後來朝廷禁止了這種過於激烈的習俗。

2005年申遺成功的「江陵端午祭」,與歷代王室的端午習俗一樣,最主要的活動是民間的集體祭祀活動。當地群眾祭祀地方的保護神,即大關嶺山神金庾信將軍和大關嶺國師城隍神梵日國師以及英雄人物。同時還有一些群眾性的娛樂活動,比如投壺、摔跤、官奴假面具、打鞦韆比賽等等。江陵端午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高麗初期開始有)。每年農曆3月20日開始到農曆5月6日(八端午),一共需要50天的時間。韓國在1967年把它列為國家級「第13號無形文化遺產」,至今已經保護了四十多年。

江陵端午祭的內涵與中國端午節完全不同。其一,節日的活動起止時間不同:一個是農曆四、五月間的一段時間,一個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幾乎是一天時間;其二,節日的內涵(目的)和對象不同:一個是對山神(城隍神梵日國師與「山神」金庾信)的祭祀活動,一個則是為了紀念(或者追慕)屈原舉行的民間娛樂活動;其三,節日裡的活動內容不同。一個是除了祭祀活動之外,有很多的遊戲組成,如投壺、摔跤、打鞦韆等等。一個則是吃粽子、划龍舟、唱竹枝歌。

同時,兩國端午的習俗也存在不少共同點:宣揚忠孝倫理,在生活上追求無病長壽的美好嚮往(昌蒲洗頭等闢邪活動),健身運動(鞦韆、擊球活動;賽龍舟),同時也保存英雄人物的故事(金臾信;屈原)等。

任何文化都有其穩定性、歸屬性的一面,也有流動性、遷移性的特點。文化像水一樣從高處向低處流下去。某種先進文化進入異國,通過當地化、本土化的過程,具備了新的內容和內涵。這就是發揚光大。端午文化也如此。

(作者:韓國東國大學 樸永煥)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韓國申遺的「端午祭」,和咱們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確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大概沒有人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第一個把「端午」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竟然不是中國。那麼,韓國「江陵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韓國申遺"江陵端午祭" 端午節、端午祭之異探尋
    近日,國內眾多媒體紛紛刊登「韓國將申報『端午節』作為本國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消息。但是昨日下午,負責「申遺」項目的韓國文化財廳在接受晨報採訪時否認了這一說法,他明確表示:「根本不存在韓國申報『端午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我們申遺的是『江陵端午祭』。」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兩者之間又有何區別?這對中國又有何影響?
  • 江陵端午祭 感受韓國祭祀文化
    人民網首爾6月19日電(張悅 王昱祺)6月20日是中國的端午節,也是韓國的端午祭。雖然是同一天,並同樣以端午來命名,但韓國的端午祭其實和中國的端午節並不一樣。正如名字中的「祭」字,事實上韓國的端午祭是一種祭祀活動,而不是像中國的端午節一樣是一個節日。
  • 韓國申遺的"端午祭",和咱們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確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大概沒有人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第一個把「端午」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竟然不是中國。那麼,韓國「江陵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韓國文化小知識」端午節和端午祭有什麼區別
    端午節系出中國,但含義不盡相同中國 - 端午節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中國的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最著名的就是紀念屈原說。韓國 - 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時間段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並不是特指一個節日。1967 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
  • 韓國人怎麼過端午? 新浪直播:韓國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最著名文化慶典之一,2005年,韓國成功將其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相同的名字和紀念日,「端午成韓國人的了」這一說法也在中國引發巨大爭議。韓國端午和我們的端午節真一樣嗎? 6月9日,端午節當天,新浪新聞實地直播(地址請點擊連結)韓國江陵端午祭,來感受一下現場: 韓國傳統上稱「端午」為「上日」,意思為神的節日。而江陵端午祭也圍繞著廣泛流傳的神話人物展開。所祭祀的神靈包括「大關嶺山神」、「國師城隍」等12位神話人物。在民間,最著名的神話傳說是關於「國師城隍」。
  •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真是搶註中國的「端午節」嗎?
    2008年11月,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在當時引起了國人的極大震動,有人痛心疾首,有人反思過往,還有些人義憤填膺。那麼,韓國的端午祭真的是韓國搶註中國的端午節嗎?
  •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是保護傳統還是歪曲歷史,實情讓人感慨
    今天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許多朋友或許正和家人品嘗著甜粽子/鹹粽子,享受著難得的假期。今天子淵就和大家聊聊我們鄰國——韓國的「端午節」風俗。、▲韓國江陵端午祭一提到「韓國端午」,大家都會想到韓國在2005年11月25日成功申報的「江陵端午祭」。消息傳出後國內群情激奮,很多人甚至覺得韓國人搶了中國的端午節。
  • 江陵端午祭
    明天,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了,而我們的鄰國韓國,也在準備過端午祭了。我們的端午節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們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呢也分別在2009和2005申請進入了新一輪的世界非遺。很多人認為韓國人的端午祭申遺成功,是搶了中國的端午節。那麼真的是韓國人搶了中國的節日嗎?還是這一切都是一個誤會呢?
  • 韓國舉行江陵端午祭 祭祀山神和城隍
    原標題:韓國江陵端午祭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金敏國):韓國的端午節和中國一樣都是農曆五月初五。韓國許多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端午習俗,其中,江陵端午祭是現在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性的民間祭祀活動,雖然也用」端午」這個名稱,但活動內容與中國的端午風俗是完全不同的。
  • 不划龍舟不吃棕子:在韓國體驗江陵端午祭
    韓國於二○○四年六月十日至二十七日舉辦江陵國際觀光民俗祭,同時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俗學家、藝術家前來參加。  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於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落祈豐的慶典,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主要是祭拜大關嶺山神與大關嶺國師城隍以及國師女城隍神的。整個活動包括祭儀、演戲、遊藝三大部分。
  • 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不同?
    今天,小板慄為大家介紹 韓國的端午祭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所以每個地方的習俗都帶有些地方特色,呈現些許不同。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讓我們一起看看韓國人是怎麼過端午的。首先,韓國人會用鳶尾把頭洗得乾乾淨淨的,再梳上一個「端午妝」。精神飽滿的迎接這一天的到來,祈求未來的日子裡無病無災。他們不僅會在門上貼符保平安,還會在這一天做打糕吃。「官奴假面戲」,表演者穿著者華麗的服裝,頭戴各式面具進行表演。
  •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背後
    事件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留給中國人的是一連串的反思。摔跤是韓國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 那些年曾被口誅筆伐的韓國江陵端午祭,說到底,還是名字沒取好
    眾所周知,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最早起源於上古先民因自然崇拜而開展的一系列祭祀活動,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端午節日的文化、習俗內容越來越豐富,不僅如此,端午更是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的重要節日。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都會舉行端午的節日活動,由於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友鄰之國的存在感比較強,我們今天來說說這兩個國家的端午和我們的端午有什麼區別,他們又各自衍生出了什麼樣的習俗。
  • 感受江陵端午祭
    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韓國深受中國影響,在端午期間常舉行各種祭祀和慶典活動。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可見其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在韓語中,「祭」與「節」的意義明顯不同,「祭」主要指各種慶典活動。江陵端午祭有著一套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又有差異的民俗活動。
  • 被誤讀的「江陵端午祭」
    除中國外,同屬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日本、越南等都有慶祝端午的傳統,只不過方式和寓意有所不同。在中國,咱們吃粽子、划龍舟,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那在韓國,人們又是怎樣過端午的呢?    很久以前,當韓國還處於農耕社會時,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端午前後,結束播種、插秧,繁重的農事暫時告一段落,百姓的日子最為悠閒。這時官員會帶領百姓祭祀神明,祈求豐收。
  • 有別於中國傳統的「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習俗——民眾舉行假面舞會「江陵端午祭」習俗——男性舉行大型摔跤比賽「江陵端午祭」習俗——女性聯群結隊打鞦韆範永聰韓國古代即有的「端午」這個節日,得自中國東傳,這點不容置疑。除韓國外,同屬「東亞漢字文化圈」內的越南、琉球(今日本衝繩縣)及日本等國,自古以來均有慶祝端午之傳統。究其成因,乃其國出於嚮往、進而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所致。關於此點,庶幾已屬公論。不過,即令如此,也不等如中國端午節在東傳韓國以後,毫無變化。事實上,自古以來,韓國端午習俗與中國頗有不同。
  • 誤會了十幾年的韓國「端午節」,與中國傳統端午節,是兩碼事
    每年一到端午節,韓國申遺了中國人的「端午節」聲音就不見少過。這則充滿爭議性的錯誤新聞,自2005年以來雖被闢謠了很多次,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韓國拿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除了時間節點上接近端午節以外,韓國人的所謂「端午節」連名字都與中國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節日。
  • 域外 | 有別於中國傳統的「江陵端午祭」
    還有,雖然韓國位處的朝鮮半島地域不廣,但韓國不同的「道」(約等如中國的「省」)過端午時的習俗也會有所不同。比如2008年成功「申遺」的「江陵端午祭」,其實慶祝的只是江陵市的端午習俗。江陵市是江原道內一個大城市,在江原道旁邊的慶尚道及全羅道,它們的端午節慶習俗就已經跟江陵不一樣了,與中國的端午習俗差別就更大了。關於中國端午節之源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關於粽子起源的那些事
    但經我們了解,韓國網友惡意舉報致視頻下架的說法為諸多營銷號的惡意炒作,並不存在於6月24日被韓國網友舉報並下架的問題。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藉此來說說粽子的起源問題。粽子的起源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角黍」可能是粽子最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