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粽子起源的那些事

2020-12-20 澎湃新聞

6月24日,網上流傳出著名自媒體人李子柒在某海外平臺發布的端午節製作粽子視頻被下架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猜測,這可能跟韓國網友舉報該視頻有關。

但經我們了解,韓國網友惡意舉報致視頻下架的說法為諸多營銷號的惡意炒作,並不存在於6月24日被韓國網友舉報並下架的問題。

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藉此來說說粽子的起源問題。

粽子的起源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角黍」可能是粽子最早的名字。角是形狀,黍是原料,從這個名字中可以看出,粽子最初是把黍做成角的形狀。

粽子最早裡面包裹的不是糯米,而是生長於北方的黍,也就是說,粽子的起源應是在中國的北方,而且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只不過當時主要是作為祭祀品,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並不多。「角黍」之「角」取自牛角的形狀,牛角不易取得,用植物葉片包裹糧食包紮成牛角狀,用來祭祀,既不失禮儀,又符合現實。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荊楚歲時記》中關於「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的記載表明,南北朝時代的人們已將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統稱為「粽」,這生動地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飲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隨著歷史的發展,最早作為祭祀品的粽子逐漸成為中國的一種節令食品。

今天豫西伏牛山一帶的盧氏、魯山、欒川、西峽等地還用槲葉包上黍米,端午食用,稱為槲包,這簡直稱得上「角黍」在中原地區的「活化石」。

吃粽子應該是在端午節還是夏至?

其實粽子最初是在夏至日食用的。《禮記·月令》:「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黍作為祭祀食物,是在夏至日食用的。古代天子還在夏至專門嘗黍並用黍進行祭祖。從黍發展而來的角黍也是在夏至日食用的。

那為什麼後來又變成了在端午節食用呢?

古代的端午節,是隨幹支推算而定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而非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後代因感幹支推算不便,且午、五同義,所以才出現端午的定日。而其時間固可以一日為代表,但實際轉換的情況則可以更長,可以是數日,也可以是與夏至相關的整個農曆五月,因此才會有所謂「小端午」與「大端午」的分別,前者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後者便與夏至更直接扣連在一起了。總之,端午節是一個與夏至有密切關聯的節氣儀式,節氣儀式的功能是傳遞季節轉換的訊息,最初應該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日子,後來才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日子。

端午和夏至在時間上很近,以至於兩個節日已然混成一個節日,漸漸,夏至衰微,而端午興盛起來。而端午與夏至俗同,所以把夏至的祭祀搬到了端午。到了《齊民要術》的時代,引《風土記》注云:「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朝鮮民族端午節吃不吃粽子?

不吃。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大概在唐代,粽子傳入周邊國家。日本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宋代流行的艾葉粽。新、馬、泰諸國也在端午節食粽,且品種繁多。

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吃粽子、戴荷包、划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但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但為何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端午節不吃粽子呢?

角黍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入南方。但是,南方不產黍,而是盛產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當地的竹筒飯結合,外觀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義繼承下來。而原料則就地取材,進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而在名稱中就有了「粽」這個新的名字。

據苑利研究,作為百越之一的貊人,原居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周代以前攜稻作文化等南方文明遷至朝鮮半島,並建立起與北方文化迥然有異的南方型文化。秦代,又一批東南沿海居民為避徭役,進入朝鮮半島並一舉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大族——辰韓。

雖然朝鮮半島的稻作文化來源於長江下遊,但在飲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具體食物品種的傳播要比飲食習俗的傳播效率高得多。因此,雖然糯米在先秦時期就在朝鮮半島落地生根,但是後來的食粽習俗並沒有一併傳入。長江以南稻作民族因為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對要方便得多。從中國華南和西南的諸多少數民族的食俗中,可以發現人們常有以樹葉或芭蕉葉裹米做飯的習慣,這可能和筒粽一樣,是粽子在中國南方的前身。

稻作文化隨江南百越文化遷移至朝鮮半島,而角黍是秦以後傳至南方的,因此,在朝鮮民族稻作文化的習俗裡沒有食用粽子的習俗也就合乎情理了。

端午節發源地在中國,中國端午節已於2009年成功申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端午節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所接受,並置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節日習俗,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

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與周邊各地區民族文化不斷碰撞融合,延伸出了各種精彩紛呈的新元素,站在歷史潮頭的我們在更加珍視我們先輩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對於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也應該更持有一種包容、尊重的態度。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綜合整理自:何宏《粽子起源考證》、劉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變》、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苑利《韓民族文化源流》等。

┃責編:唐希

原標題:《關於粽子起源的那些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端午 | 搞事!鹹甜粽子大戰誰愛誰?
    那季節那吃貨那些事:搞事!端午粽子甜鹹大戰誰愛誰南方粽子餡料豐富,如鮮肉、火腿、臘肉、蛋黃等,鹹味是南方粽子主打,早上來個鮮肉蛋黃粽,吃兩個還是會意猶未盡。北方人也愛吃粽子,粽子蘸白糖,甜甜糯糯,十分可口。
  • 原來屈原也吃過粽子!關於粽子還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
    最早約於公元前7000年中國北方就用茭白葉子包裹黍米稱之為「角黍」這是北方粽子的起源而在此同時長江流域學會了種植水稻後將大米放至竹筒裡這叫「筒粽」為南方的粽子起源並且在學會這種處理方式之後就常常將其用於
  • 關於粽子
    馬來西亞的粽子馬來西亞,人們所做的粽子與廣東一帶的粽子有點相似,除了較常見的鮮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種外,還有豆沙和椰蓉等幾種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泰國的粽子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6]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的粽子又叫「達瑪爾」,其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餡料是肉片
  • 關於湯的那些事
    查看專輯 關於湯的那些事 關於湯 行業中我們這樣說 廚師的湯,唱戲的腔,糕點師傅的方
  • 粽子的歷史文化傳說 盤點粽子之最(圖)
    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子的相關歷史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
  • 粽子起源並非屈原?八大派集齊了,你是哪個……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風俗但系,吃粽子的風俗卻是全國統一,官方標配!然鵝,對於粽子的認知,大家卻一直以來都有著誤解:「吃粽子就是紀念屈原,小學生都知道!」為紀念他,晉文公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後來演化為寒食節吃粽子的習俗,甚至現在還有地方仍保留這一傳統,粽子也由此開始了蓬勃發展。從三國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經過歷史的璀璨演化,粽子最終與屈原、端午節融合了中華民族的專屬文化。品種更是由春秋時期簡單的角黍、筒粽,發展成了各具當地特色的鹹、甜、酸、辣等千姿百態的粽子。
  • 關於端午起源您知道多少?
    在我們中國,古老的節日的起源與原始的信仰、文化、天象以及與人文、自然文化都有一定的關聯。我們人類的信仰大多數從兩個方面出發,一個是天地信仰,一個是對祖先的信仰。這些信仰多反映出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 關於棗莊人喝茶的那些事
    但是古嶧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飲茶,愛上飲茶的,小編找了好多書籍查看在網上搜了一下都沒看到相關的記載,也許記載這事的書籍恰巧小編沒有看到。所以我只能從中國人飲茶的歷史中找些關於茶的起源與發展來找一下棗莊地區飲茶可能的起源與發展。
  • 關於孤獨那些事
    關於孤獨那些事About loneliness關於孤獨那些事02:25來自LearningYard學苑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The formation of loneliness孤獨初體驗相信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會有一段孤獨的經歷,可能是下課了你的好朋友沒有喊你,你一個人走,回到家時你大聲喊也發現爸媽不在家沒有人回應你時的空蕩蕩,這些都是孤獨的初體驗,但嚴格來說,這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只是平時習慣的人和事缺失而帶來的一種缺失感
  • 廣東的粽子,臺灣的粽子,陝西的粽子,廣西的粽子,差別一目了然
    廣東的粽子,臺灣的粽子,陝西的粽子,廣西的粽子,差別一目了然。粽子起源很早,相傳與紀念屈原有關。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在這裡說一下題外話,秦人過去端午節可是不吃棕子的,更不會紀念屈原,秦人吃的是屈原饃。
  • 這是一篇關於粽子的文章
    端午將至,又到了粽子鋪天蓋地的日子,小悅推出這條關於粽子的很長很長的文章,耐心看完的你大可自信滿滿遊走粽子界成為風一般的傳說
  • 你家粽子啥形狀?選甜還是鹹?關於粽子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在口味上,豆腐腦必須吃甜的南方人卻喜歡鹹味肉粽,而喜歡鹹豆腐腦的北方人此時卻選擇了八寶粽、鮮果粽等甜味粽子。小編今天就來梳理粽子的起源、各地粽子款式、包法、口味等,為大家呈上一份「端午食粽指南」。 根據現有歷史文獻的記載,甜粽子比鹹粽子誕生要早,而且早了好幾個世紀。中國歷史上,直到宋朝才出現關於粽子口味的記載,且都是甜粽子。
  • 探究南方吃粽子和賽龍舟的部分內涵,為什麼端午節有這些習俗?
    原本起源就眾說紛紜,如果是起源於百越之地,那粽子是人們投入江中祭祀水神或龍神之物,而到了春秋時期,傳說則是,將米糧投入江中防止屈原的肉身被魚蝦啃食,後說屈原託夢於百姓說,投入的米糧實則是被水中蛟龍所吃,所以人們用粽葉包裹再投入江中,以防被蛟龍所食,這是關於屈原的粽子由來。
  • 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四)關於檔期活動力度的那些事
    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四)關於檔期活動力度的那些事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來跟大家說說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今天正好是屈臣氏的會員日,不知道朋友們有去積分抵現吧!昨天我們說完屈臣氏積分抵現的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屈臣氏換檔期的事。屈臣氏在每隔十幾天或者二十幾天就會換一次活動,大家對於這一點都應該是知道的。而每次屈臣氏換檔期呢?通常都會選擇在周三將整個檔期換掉,然後消費者們都會在周四的時候又會發現,活動已經變了,產品的價格信息已經更換成了另一個價格;當然,還是有很多產品的價格是不變的,只是活動力度不一樣了而已。
  • 不正經粽子簡史
    有媒體發起的關於端午節民俗習慣的調查顯示,93.2%的受訪者表示,在端午節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但是說到粽子,其實它一開始和屈原以及端午節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關於粽子的最早記載,來自於東漢時期《說文解字》:「粽,蘆葉裹米也。」,這裡的粽就是「粽」的古體字。而粽子的實際誕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時期,比屈原投江要早那麼些年。
  • 關於心理學的那些事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心理學的那些小知識。入睡前抽動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睡著睡著,突然我們的肌肉開始抽動,感覺像從一個地方墜落。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此他總結出:當一件事好與壞的機率相同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生有以下4個方面: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原來這個任務這麼麻煩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啊啊啊這周五就要交了我還以為我上周就能完成。
  • 端午節話粽子,關於粽子葉的美麗傳說
    粽子葉,除了竹葉之外,在山東的山區還有一種,就是菠蘿(音)葉,菠蘿(音)葉粽子大家都愛吃,那麼這菠蘿(音)葉到底是一種什麼東東?秋天的桲欏樹葉桲欏樹為強陽性樹種,喜光、耐旱、抗瘠薄,適應能力強,壽命長,有較強的抗風、抗火和抗煙塵能力,桲欏葉以前主要用來飼柞蠶,關於用桲欏葉養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早些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沒有棉花,家家戶戶都靠養蠶織衣。
  • 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二):那些關於換購和會員價的事
    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二):那些關於換購和會員價的事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來跟大家說說屈臣氏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上期呢,我們說完了關於屈臣氏會員日積分抵現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屈臣氏換購和會員價的事情。現在跟著小編來看看吧!逛過屈臣氏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我們在結帳時,收銀員或者BA都會對我們進行換購或者會員價推銷。屈臣氏在每個檔期都會選擇不同的產品來進行換購或者調整成會員價。
  • 全國唯一的粽子博物館在嘉興,這裡有粽子故事,還有最好吃的粽子
    你知道全國粽子的起源嗎?到這裡你就明白了,說到粽子大家肯定會想到嘉興,為什麼呢,因為民以食為天,今古不變。我問女兒,你知道端午要做什麼,她馬上回答我三個字「吃粽子」,是的,黃口小兒的最深刻記憶就是吃,也是靠這兒時的最初印象把我們的粽子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 今日端午丨BNUer宅家包粽子大賞
    ##期末宅家就應該包粽子#宅家的端午節小編和BNUer一起雲包粽子啦冷熱知識和粽子我·全·都·要!SUMMER#為什麼叫端午節?關於起源,版本很多,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等,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名稱來源「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