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網上流傳出著名自媒體人李子柒在某海外平臺發布的端午節製作粽子視頻被下架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猜測,這可能跟韓國網友舉報該視頻有關。
但經我們了解,韓國網友惡意舉報致視頻下架的說法為諸多營銷號的惡意炒作,並不存在於6月24日被韓國網友舉報並下架的問題。
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藉此來說說粽子的起源問題。
粽子的起源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角黍」可能是粽子最早的名字。角是形狀,黍是原料,從這個名字中可以看出,粽子最初是把黍做成角的形狀。
粽子最早裡面包裹的不是糯米,而是生長於北方的黍,也就是說,粽子的起源應是在中國的北方,而且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只不過當時主要是作為祭祀品,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並不多。「角黍」之「角」取自牛角的形狀,牛角不易取得,用植物葉片包裹糧食包紮成牛角狀,用來祭祀,既不失禮儀,又符合現實。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荊楚歲時記》中關於「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的記載表明,南北朝時代的人們已將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統稱為「粽」,這生動地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飲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隨著歷史的發展,最早作為祭祀品的粽子逐漸成為中國的一種節令食品。
今天豫西伏牛山一帶的盧氏、魯山、欒川、西峽等地還用槲葉包上黍米,端午食用,稱為槲包,這簡直稱得上「角黍」在中原地區的「活化石」。
吃粽子應該是在端午節還是夏至?
其實粽子最初是在夏至日食用的。《禮記·月令》:「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黍作為祭祀食物,是在夏至日食用的。古代天子還在夏至專門嘗黍並用黍進行祭祖。從黍發展而來的角黍也是在夏至日食用的。
那為什麼後來又變成了在端午節食用呢?
古代的端午節,是隨幹支推算而定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而非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後代因感幹支推算不便,且午、五同義,所以才出現端午的定日。而其時間固可以一日為代表,但實際轉換的情況則可以更長,可以是數日,也可以是與夏至相關的整個農曆五月,因此才會有所謂「小端午」與「大端午」的分別,前者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後者便與夏至更直接扣連在一起了。總之,端午節是一個與夏至有密切關聯的節氣儀式,節氣儀式的功能是傳遞季節轉換的訊息,最初應該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日子,後來才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日子。
端午和夏至在時間上很近,以至於兩個節日已然混成一個節日,漸漸,夏至衰微,而端午興盛起來。而端午與夏至俗同,所以把夏至的祭祀搬到了端午。到了《齊民要術》的時代,引《風土記》注云:「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
朝鮮民族端午節吃不吃粽子?
不吃。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大概在唐代,粽子傳入周邊國家。日本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宋代流行的艾葉粽。新、馬、泰諸國也在端午節食粽,且品種繁多。
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吃粽子、戴荷包、划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但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但為何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端午節不吃粽子呢?
角黍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入南方。但是,南方不產黍,而是盛產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當地的竹筒飯結合,外觀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義繼承下來。而原料則就地取材,進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而在名稱中就有了「粽」這個新的名字。
據苑利研究,作為百越之一的貊人,原居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周代以前攜稻作文化等南方文明遷至朝鮮半島,並建立起與北方文化迥然有異的南方型文化。秦代,又一批東南沿海居民為避徭役,進入朝鮮半島並一舉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大族——辰韓。
雖然朝鮮半島的稻作文化來源於長江下遊,但在飲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具體食物品種的傳播要比飲食習俗的傳播效率高得多。因此,雖然糯米在先秦時期就在朝鮮半島落地生根,但是後來的食粽習俗並沒有一併傳入。長江以南稻作民族因為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對要方便得多。從中國華南和西南的諸多少數民族的食俗中,可以發現人們常有以樹葉或芭蕉葉裹米做飯的習慣,這可能和筒粽一樣,是粽子在中國南方的前身。
稻作文化隨江南百越文化遷移至朝鮮半島,而角黍是秦以後傳至南方的,因此,在朝鮮民族稻作文化的習俗裡沒有食用粽子的習俗也就合乎情理了。
端午節發源地在中國,中國端午節已於2009年成功申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端午節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所接受,並置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國、各民族獨特的節日習俗,如韓國的「江陵端午祭」。
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與周邊各地區民族文化不斷碰撞融合,延伸出了各種精彩紛呈的新元素,站在歷史潮頭的我們在更加珍視我們先輩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對於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也應該更持有一種包容、尊重的態度。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綜合整理自:何宏《粽子起源考證》、劉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變》、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苑利《韓民族文化源流》等。
┃責編:唐希
原標題:《關於粽子起源的那些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