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段遺珍

2020-12-11 收藏家雜誌

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紀初隨著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而開通的,它是中原王朝與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所開闢的「隴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渾道」聯通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為唐蕃古道的開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八年,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拉開了唐蕃關係的序幕。之後,伴隨著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驛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

唐 騎馬射獵形金飾片

本文以近年展覽及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為材料,甄選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沿線有代表性的文物,對其加以介紹和品評,以饗讀者。

一、陝西段

唐蕃古道陝西段由西安至隴縣,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經今天的西安、鹹陽和寶雞 3 個地區,大致路線為長安(西安市)—始平縣槐裡驛(興平市)—馬嵬驛(興平市馬嵬坡)—望苑驛(或為武功縣驛)—龍尾驛—岐山縣石豬驛(岐山縣)—鳳翔府(鳳翔縣) — 汧陽縣驛(千陽縣)—隴州治所汧源縣(隴縣)。作為唐蕃古道起點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最具開放包容的城市,它融匯了中西文明成果,創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高 6.5、 長 15.6、 口徑5.6 釐 米。1970 年 10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整塊俏色瑪瑙雕琢而成,造型與西方「來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鑿成生動可愛的獸首,口部有流,嘴上鑲嵌金塞。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通高29.1、長45釐米。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該駱駝俑周身施淡黃、褐、綠色的釉色,駝首高高揚起,四肢曲跪臥地。背上墊一橢圓形氈,載物臥駝的雙峰間搭有鞍韉,上面有彩色的馱囊、白色的象牙、藍色的絲綢,兩側還帶著馬蹬壺、白色的花口盤、鳳首壺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

唐代 三彩雙魚壺高 28、口徑 9 釐米。1957 年陝西西安三橋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該壺為扁圓腹,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該壺構思奇巧,造型獨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唐代 三彩雙魚壺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高 2.1、外口徑 15.8 釐米。從西亞傳入長安的玻璃器皿,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製作的祭祀品。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二、甘肅段

唐蕃古道甘肅段由天水至蘭州再至臨夏。大致路線為清水縣—秦州治所上邽縣(天水)—伏羌縣(甘谷縣)—隴西縣(武山縣)—渭州治所襄武縣(隴西縣)—渭源縣—臨州治所狄道縣(臨洮縣)—蘭州—大夏縣大夏川驛(廣河縣)—河州治所枹罕縣(臨夏市)—鳳林關—漫天嶺(小積石山)。此段走向大體同絲綢之路在該區域內的路線,當中所途經的唐隴右諸州是長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開拓與發展,甘肅是主幹道和活躍的地區之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俑高72.2、寬 25、駝高 95.5、長 65 釐米。甘肅秦安縣葉家堡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雙峰駱駝,昂首前視,靜立於地,作嘶鳴狀,旁邊站一深目高鼻的胡人,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因時間久遠,所執韁、撾已失。胡商以駱駝為運載工具,背負寶石、香料、瑪瑙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他們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通高 13.5 釐米。1940 年甘肅山丹縣徵集,甘肅省山丹縣博物館藏。這件銅俑是目前國內僅見的「胡騰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衫,裙擺飛揚。足蹬彎頭軟靴,右臂上舉,左腳立於覆蓮花圓臺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狀。北朝至隋唐時期,來自西域的音樂舞蹈大量傳入中原,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

三、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區,其中一半以上路線在青海境內,是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的必經之路,也是傳統的唐蕃古道路線。由民和經西寧至玉樹,大致路線為龍支縣(古鄯盆地北古城遺址)—鄯州治所湟水縣(樂都縣)—唐邊州最西縣鄯城(西寧市)—綏戎城(湟源縣北古城遺址)—石堡城(吐蕃鐵仞城)—赤嶺(日月山)—大非川(共和縣)—都蘭 — 那錄驛 — (興海縣大河壩鄉) — 多彌國(役屬吐蕃,以玉樹巴塘草原為中心)—犛牛河(通天河)—列驛(玉樹縣結隆鄉) — 截支橋(玉樹縣子曲河谷)。該段地處要衝,自漢代張騫鑿通西域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樞紐,相繼收西羌、吐谷渾、吐蕃等民族控制,歷來是中原王朝與控制該地區的民族政權爭奪絲路控制權的焦點。唐蕃古道青海段所出文物薈萃了漢文化、吐蕃文化、北方遊牧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充分反映了各種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長 13.7、寬 10.4、高 3.5 釐米。西寧市南灘磚瓦廠魏晉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羽觴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盛行於戰國到魏晉時期,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銅質耳杯,蚌殼材質的較為罕見。青海省地處內陸,並不產蚌,該羽觴更有可能是從中原地區流傳而來。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長 21、寬 13 釐米。青海都蘭古墓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藏。此件織物保存較好,色彩鮮豔,紅色為底,間以黃、黑兩色。圖案為兩個基本完整的聯珠紋團窠,圖案為兩個團窠內為對馬圖案。馬站立於蓮瓣狀花草花臺之上,兩兩相對。馬鬃與翼翅呈條帶狀。頸後有兩條結狀飄帶,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彎曲。馬腿三腿系帶,前後雙腿抬起,充滿動感。這類「翼馬」的圖案起源於薩珊王朝和波斯王朝,是西方流行「天馬」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圖案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作了加工改造,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唐 鋬指金杯口徑 9.5、高 4.3、底徑 5.1 釐米。青海熱水墓地出土。該金杯圓形,敞口,弧腹,腹部有一圈折稜,圜底,矮圈足,錘擊成型,通體光素無紋飾。口沿部帶有一個把杯帶有一個橫平而又寬大的指墊。這種器形在唐代以及波斯薩珊、粟特系統的金銀器中多有發現,這類帶把杯明顯受到西方的影響,有的可能直接為外國工匠製造,有的則是唐代對外來器物的仿造品。

唐 鋬指金杯

唐 藏文卜骨長 15.6、寬 3.3 10.3 釐米。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哇沿水庫官卻和遺址出土,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該卜骨為動物的肩胛骨,其上墨書藏文,卜骨用途是為卜問吉兇。官卻和遺址是青海境內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聚落遺址。該卜骨對研究古代藏族祭祀、巫術儀式以及吐蕃時期墓葬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唐 藏文卜骨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9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上)》

202010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下)》

作者:許彩蓮

責任編輯:秦佳

相關焦點

  • 講述千年前唐蕃古道故事
    (以下簡稱「粵博」)開幕,通過172件/套精品文物,講述千年前唐蕃古道的精彩故事。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從唐代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的官道,被譽為溝通漢藏兩族人民友好聯繫的「黃金橋」,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幹線之一。古道全長3000餘公裡,跨越陝西、甘肅、青海、西藏等地,是唐代以來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維繫民族情感與區域聯繫的紐帶。
  • 百餘件文物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講述唐蕃古道故事
    「粵博」)開幕,通過172件/套精品文物,講述千年前唐蕃古道的精彩故事。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從唐代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的官道,被譽為溝通漢藏兩族人民友好聯繫的「黃金橋」,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幹線之一。古道全長3000餘公裡,跨越陝西、甘肅、青海、西藏等地,是唐代以來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維繫民族情感與區域聯繫的紐帶。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展
    全長3000餘公裡的唐蕃古道,跨越了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之路,是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宗教傳播、維繫民族情感與區域聯繫的紐帶。迄今,這條道路仍在保障國防安全、推動社會進步與變革、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七省區172件/套精品文物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講述千年唐蕃古道故事
    ——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展出的文物 陳驥旻 攝   中新網廣州11月6日電 (記者 陳驥旻)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6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
  • 玉樹: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即唐朝古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通往吐蕃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古代通道,藏稱其為「迎佛路」。它的形成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視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通道之一。它像一條長虹,將藏漢人民緊緊連在一起。
  • 「唐蕃古道」:記述漢藏友好的一條千年古道
    同時在國內還先後開通了通往西藏地區的道路,史稱「唐蕃古道」,以及由長安至渤海和南詔的道路。二、唐蕃古道——漢藏兩族友好之路公元7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公元629——650年在位)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事業。在他統治時期,和當時的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多次向唐朝請婚,唐太宗答應了這一要求,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唐王室之女)入藏和親,松贊幹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省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開幕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李夢醒通訊員丨黃蘇哲11月6日,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開幕。
  • 「重走」唐蕃古道:七省區文物聯展,見證文成公主千年傳說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展出,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等七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及其對沿線地區的重要意義。
  • 七省區精品文物今起匯聚川博,講述唐蕃古道傳奇
    9月27日,「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展覽聚焦古道文化的宣傳,精心遴選展示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七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及其對沿線地區的重要意義。
  • 「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舉辦
    自9月27日「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展以來,僅國慶節假日期間參觀人數達5萬餘人次,展覽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成為川博國慶期間最火的展覽內容之一。此展覽是由青海省博物館牽頭打造的原創展覽,精選了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等七省區的精品文物共189件(套)。唐蕃古道全長3000餘公裡,其中一半以上的路段在青海境內。
  • 「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成都開展
    四川博物院供圖中新網成都9月27日電(單鵬)「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27日在位於成都的四川博物院(以下簡稱川博)開展。本次聯展精選展示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等7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該聯展將持續至10月2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唐代彩繪泥塑武士立俑(右一)。
  • 亞歐大陸橋 青藏鐵路:構建「唐蕃古道」經濟帶
    它不僅貫穿陝西、甘肅和新疆的核心地區,而且還通過西包線連接著內蒙,通過西康線、襄渝線、渝黔線和黔桂線連接著重慶、貴州和廣西,通過寶中線連接著寧夏,通過寶成線、成昆線連接著四川和雲南,通過蘭青線、青藏線連接著青海和西藏,像一隻大手覆蓋了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    但是,在西部大開發初期,西藏還是我國唯一不通鐵路的省級行政區。
  • 國慶薦展④|唐蕃古道精品文物聯展亮相川博,再現文成公主美麗傳說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圖片由劉騏愷、張豔提供2020年9月27日,「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等七省區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及其對沿線地區的重要意義
  • 七省聯動 唐蕃古道精品文物聯展亮相川博
    9月27日,「天路長歌——唐蕃古道沿線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展覽精心遴選來自青海、甘肅、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四川七省區的189件/套文物,反映了唐蕃古道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及其對沿線地區的重要意義。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州開幕
    2020年11月6日,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 廣東省博物館「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開幕
    11月6日,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的「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我館三樓展廳一開幕。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11月6日,「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
  • 林梅村 試論唐蕃古道
    西晉永嘉末,又從陰山南下,至隴西(今甘肅臨夏)西北,然後子孫相繼向南、北、西三面開拓疆域,統治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等地的氐、羌等民族。吐谷渾孫葉延時,仿效漢族帝王傳統,以其祖之名為氏,亦為「國號」,並初步形成了一套簡單的管理國家的政治機構。從此,吐谷渾亦由人名而發展為姓氏、族名乃至國名。
  • 丙察察線,唐蕃古道,這兩條自駕進藏路線你聽說過嗎?
    前面我們分別介紹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這幾條路線,下面我們再說說最後兩條鮮為人知的自駕進藏路線,丙察察線和唐蕃(bō)古道。丙察察線。丙察察線起點為雲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經滇藏界,進入西藏林芝地區察瓦龍鄉,終點為察隅縣。
  • 帶你走唐蕃古道
    去西藏,除了最經典的川藏線,滇藏線和青藏線,其實還有很多小眾的遊覽路線,比如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唐朝開始,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在古代人們通往青海、西藏乃至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會經過唐蕃古道。據史料記載它從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出發,途經甘肅、青海,至邏些也就是今天的西藏拉薩。全長3千多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