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史上有一個人不得不談,儘管她只是作為一枚可憐的棋子存在,一生都沒有享受過與地位相配的榮光,但她仍是中國晚清第一人,在結束晚清走向共和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就是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
那拉氏出身於戚畹之家,她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女兒。父親桂祥是光緒的親舅舅,她是光緒的親表姐。不但有夫妻之義,還有姐弟之親。但男女緣分十分奇妙,沒有道理可講。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你是誰都不重要。
我有時想,如果隆裕皇后不嫁給光緒,會不會反而會因是表姐,而得到光緒的青顧呢?但歷史沒有如果,隆裕在姑姑慈禧太后的主持下,走進了深宮,嫁給了表弟光緒。從此,開始了她高貴而華而不實的一生。
有人說,光緒不喜歡她,是因為她是慈禧的親侄女,光緒認為她是太后派去監視他的。事實上,隆裕在慈禧那裡也不受寵,經常受到訓斥。據宮廷女官德齡裕齡兩姐妹的清宮見聞記載,慈禧遊園時,皇后必率嬪妃步行隨從,站著侍候慈禧吃飯,慈禧吃完了自己才吃,而且也是站著草草吃過。長期這樣,不得胃病身體瘦弱才怪。
當然,這不僅反映了皇后在宮中地位不高,也反映了光緒這個一國之主,在慈禧眼中也是沒有地位的。不知為什麼,她們的這段描寫,常使我想起那個站著吃酒唯一穿長衫的孔乙己。
她那個丈夫光緒不僅對她不好,脾氣也不好。光緒自幼就是皇帝,除了慈禧,眾人對他都是百依百順,養成了任性驕縱、暴躁易怒的性格。他的老師翁同龢曾在日記中寫道:「聖性如此,令人恐懼」。他親政後,亦有大臣對太后反映:「皇上天性,無人敢攔」。他身邊的老宮女在《宮女談往錄》中回憶: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
他放在心坎上的人還好,不在他意裡的人,便視同木石,毫不憐惜。隆裕一生中唯一和他共度的時光,就是他被軟禁在瀛臺時。他對這個唯一的身邊人也不好,動輒怒罵。一次隆裕被他罵得沒有辦法,稍微解釋了兩句,他立即勃然大怒,抓住隆裕的頭髮往牆上猛撞,把隆裕撞得鼻青臉腫。他還不解恨,又拔下隆裕的簪子,狠狠扔到地上。隆裕迫於身份,不敢還手。事後,就與他分房而居。
上有嚴酷的婆母,身邊又是薄情的丈夫,唯一能讓她守著的,只有一個皇后的空殼名分。她既沒有享受過光緒一天的疼愛,卻受盡了光緒的連累。慈禧曾一度動過要廢掉光緒的念頭,繼承人都已經選好。隆裕實在是連皇后的名分守得都擔驚受怕。
她身為皇后,經濟狀況也不好,經常入不敷出,還要應付慈禧的要求謊報結餘。她經常命人出去典當衣服首飾,有一次把皇帝的龍袍都當了。這恐怕是幾千年來封建帝制中,唯一的一位靠典當衣物維持花銷的皇后罷。
可憐的隆裕終於熬到了慈禧與光緒賓天,她終於可以不再忍受慈禧的苛責與光緒的冷遇了。然而,命運一如既往地以調謔的態度對待她,一方面給了她大清國太后的無上尊榮,另一方面又賜予她巨大的痛苦。
慈禧留下了軍國事聽攝政王處分,大事與太后商議的遺詔。但深居內宮的孤兒寡母與未經過風雨鍛鍊的年輕攝政王,又豈是老奸巨滑的袁世凱的對手。袁世凱恩威並用,連嚇帶哄、兵不血刃地就結束了大清二百多年的江山,和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時,清朝還有兵有糧,完全可以負隅頑抗,勝負尚不可知。而袁世凱開出的條件僅僅是一年四百萬的歲貢和一個帝號的空名。
隆裕稀裡糊塗地做了葬送祖宗江山的罪人,又稀裡糊塗地成了中國邁向共和的功臣。史載,籤罷退位詔書的第二天,隆裕還照常帶著小皇帝前來上朝,而朝堂前空無一人。內臣告訴她:大總統說,以後都不必上朝了。不久,隆裕生日,袁世凱僅派萬良作為使節,以外國使節覲見中國君主的禮節進宮致賀。王公貴族前來朝賀者也僅寥寥數人。經此打擊,隆裕終日鬱郁,深覺對不起列祖列宗,將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中。終至一病不起,歿年僅46歲。
死前,床畔僅有內務府大臣世續、小皇帝溥儀和幾個貼身宮女而已。她對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悽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小皇帝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續道塗,聽汝自為而已」。又囑咐他:天下事可為而為之,不可為則不為。莫非她已預料到了她的繼子今後的命運?
隆裕死後,北洋政府給了她崇高的禮遇,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國喪,稱她是「女中堯舜」。袁世凱親自帶黑紗致奠,官員戴孝27天,國旗降半旗致哀3天,各省軍鎮進京弔唁。在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北洋政府撥款100萬元治喪,並給了溥儀3萬元的撫恤金。隆裕的虛名達到了極點,她的痛苦也隨著她的故去化為了煙雲。
其實,清朝又豈是亡於她?她只是生逢其時,而當亡國之運罷了。在她之前,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已經破產,不能順應時勢的政治體制已經到了它的窮途末路,歷史只是借她的手挽了一個結而已。
她的喜怒悲歡只是一個婚姻不能自主的女性的喜怒悲歡,無關政治,卻又被放到了政治的前臺上演,成為了時代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