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不再遙遠,在亞太地區已觸手可及

2020-12-25 經濟日報

12月26日,菲律賓政府表示,受颱風「巴蓬」影響,至少21人死亡,多人失蹤。同時,菲律賓境內約有115個國內航班被取消,超過1.57萬名乘客滯留機場。「巴蓬」是年內襲擊菲律賓的第21場熱帶氣旋。本月早些時候,今年第21次襲擊該國的熱帶氣旋「北冕」曾造成13人死亡,8000多所房屋受損。

世界上最容易受災的地區已經切實感受到了氣候危機的嚴峻現實:有毒的煙霧籠罩著亞洲大城市,數百人死於洪水和山體滑坡,颶風襲擊了沿海地區,乾旱和致命的熱浪導致城鎮缺水……

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8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兩年中發生的一系列「無情的自然災害」是前所未有的,也超出了預測的範圍,「這標誌著新的氣候現實即將到來。」

亞洲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大

亞太地區擁有世界60%的人口,是氣候危機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隨著人口數量激增和大量人群湧入城市選擇工作機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滋生新的環境問題。亞洲的許多大城市,包括孟買,曼谷,胡志明市和雅加達等,都位於沿海和低洼地區,因此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印度和越南等亞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提速,一些工廠正在排放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而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普通家庭購置更多的空調、汽車和一次性用品,這將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

另一方面,在一些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方,生活著大量的貧困人口生活。不時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對生命、糧食生產、水源、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災難性影響。

「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緊急的氣候行動,那麼到本世紀末,我們的氣溫將上升超過3°C,這將對人類的福祉產生越來越多的有害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裡說,「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還遙遙無期。」

海平面正在上升

地勢低洼的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歸類為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吐瓦魯全國的最高海拔只有4.5米。由於地勢非常低,隨著全球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這個國家在未來的某一天內很有可能便會被海水所覆蓋,也許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海水「吞沒」的國家。

「海平面上升正在加速。」太平洋區域環境計劃(SPREP)秘書處氣候變化適應力主任庫珀-哈洛(Cooper-Halo)說,「我們預計海平面上升將在20年內顯示出變化,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超過了預期。報告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不受約束,到本世紀末,溫度升高、冰川融化和冰蓋消失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超過2米。

海平面上升兩米,將導致1.87億人流離失所,其中大部分人來自亞洲,並淹沒部分大城市。有研究表明,到2050年,越南南部和泰國首都曼谷的部分地區可能被海平面淹沒。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表示,適應海平面上升將是亞太地區的一項關鍵挑戰。其應對措施包括:保護海岸線和基礎設施,恢復紅樹林以及確定遭受洪水威脅的地區。

庫珀-哈洛表示,南太平洋國家已經被迫採取一些應對措施,如設立監測站測量海平面的上升,種植海水作物增強對鹽水的抵抗力。她說,由於海洋酸化和珊瑚白化減少了魚類資源,南太平洋島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包括增加進口大量加工食品。

颱風越來越頻繁,風力更強

亞洲有近一半的人口,即大約24億人,生活在容易遭受極端天氣事件影響的地區。

今年,季風暴雨引發的洪水和山體滑坡席捲了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季風暴雨所到之處,各國都慘遭洗劫,造成嚴重破壞,奪走數以百計人的生命。

2019年,越南、日本、印度、孟加拉國、韓國、泰國、斯裡蘭卡和菲律賓等國,都遭受了熱帶風暴和颱風的襲擊,造成數十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和數百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我們每年平均經歷20次颱風,而且颱風越來越頻繁和強烈。這對菲律賓社區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房屋和生計受損,失去親人,失去清潔食物和水的獲取,被剝奪了財產。」一位名叫喬安娜·蘇斯滕的菲律賓居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每當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時,我們就會喪失享有安全,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的基本權利。」2013的超強颱風海燕,奪走了蘇斯滕的父母、哥哥、嫂嫂和年幼侄子的生命。

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1970年至2019年造成全球最大經濟損失的10次災害中有7次是熱帶氣旋。

颱風的高昂經濟成本可能使貧窮國家陷於癱瘓。2015年,颱風帕姆給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4%。

相關焦點

  • 面對氣候危機,人類何去何從?
    由青年導演楊樂執導,閆文君、沈文俊、徐紹澤、沈語眉等聯袂主演的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於2020年7月31 日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氣候變化導致遠古細菌復甦,引發人類致命傳染病,人們在「末日危機」中如何面對內心的掙扎,如何完成人性的救贖,如何創造生命奇蹟的故事。
  • 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 未來不再遙遠!阿里首個無人酒店再次被確認開業,網友:住不起
    這要說是一個創新,更不如說是一個警示,告訴我們未來已不遙遠,他已經觸手可及,而我們又是否為迎接未來做好了準備呢?馬雲作為高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和馬化騰兩個人,一個人做酒店,一個人搞地產,真正做到了高科技利用程度最高端地步。
  • 從澳大利亞森林大火背後,一窺全球氣候變化危機
    切身感受到了澳洲氣候的變化:從雪梨到布裡斯班,本來應該是陽光明媚,萬裡無雲,但現實卻是雷電交加外加傾盆大雨;而我另一個朋友那時正在西澳旅行,也飽受著「氣候變化」之痛:38度的高溫炙烤外加肆虐的沙塵暴,讓她分外後悔自己「花錢找罪受」。但我們這些所謂旅行中的「苦難」,比起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氣候難民」的人們來說,實在不算什麼。
  • 美方稱應對氣候危機的承諾堅如磐石,華春瑩:退出《巴黎協定》?
    華春瑩 資料圖問:據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昨天在馬德裡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稱,美方代表團與會旨在表明美國國會對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的承諾堅如磐石。你對此有何評論?答:《巴黎協定》是各方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具體體現,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不知堅如磐石體現在哪兒?
  • 馬德裡氣候變化會議:過去五年有史以來最熱 未來12個月對扭轉未來...
    (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 flickr) 2019年12月1日,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舉行。在會議舉行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講話。
  • 瑞典環保少女再發聲:我們需要同時應對病毒危機和氣候危機
    周三,瑞典氣候變化活動家格裡塔·滕貝格在地球日活動上表示,人們需要同時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和氣候危機。綜合外媒4月22日報導,當格裡塔·滕貝格開始在周五逃學在瑞典議會大樓外抗議碳排放問題時,她「一舉成名」。她說協調一致的行動來應對冠狀病毒的爆發並不意味著氣候危機已經過去。
  • 國際勞工組織:疫情致亞太地區8100萬人失業
    來源:新浪財經聯合國下屬國際勞工組織周二發布報告稱,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已導致亞太地區今年損失了8100萬個就業崗位,女性和年輕人受影響尤為嚴重。國際勞工組織還表示,由於帶薪工作時間減少,亞太地區的中位數收入正在下降。總體而言,今年前三個季度該地區的勞動收入下降了9.9%,相當於GDP下降了3.4%。報告稱,亞太地區就業崗位減少很大程度上是由南亞造成的,預計2020年南亞地區就業崗位將比危機前減少近5000萬個。
  • 讓雪山不再遙遠
    如此一來,人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山峰,而是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自然與文明的複雜關係。正如攝影師所說:「觀看的人會感受到,雪山與人的距離並不那麼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跟前。」    日前,「巔峰之路」陳業偉攝影展在北京映畫廊舉辦,本報記者就雪山攝影創作對其進行了採訪。
  • 雪域高原 世界之巔:遙遠的阿里,不再遙遠
    雪域高原 世界之巔:遙遠的阿里,不再遙遠文/圖 周文強編輯 李孝軍阿里,是一處世人眼中海拔極高、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極度荒涼、非常遙遠偏僻的地方,傳說唐僧曾經經此到西天取經
  • 原創MV《不再遙遠》,嘉定區融媒體中心與嘉定一中附小...
    快來聽這首嘉定區融媒體中心與嘉定一中附屬小學聯合出品的原創公益歌曲《不再遙遠》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無數逆行者腳步匆匆,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不再遙遠》由李曉月作詞、江雪作曲,上海歌劇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李忻潤和江雪共同演唱。在疫情的非常時期,該歌曲的詞、曲以及演唱均在創作者家中完成,隨後通過「雲端」連線溝通,製作完成定稿。他們希望用歌聲向默默奉獻、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志願者鬥士們表達由衷的敬意。
  • 聯合國氣候大會危機中開幕 英媒:美國「走在相反的方向」
    在氣候危機不斷加深、美國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的陰雲籠罩下,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將展開年度氣候談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目前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做的努力「完全不夠」,氣候危機很可能走上無法逆轉的「不歸路」。中國代表團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對記者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代表團將發出支持多邊主義的強烈信號。
  • 當初遙不可及的西沙,如今已不再遙遠
    183海裡,整整航行了一個晝夜,「水船」靠上永興島碼頭,我終於踏上這塊遙遠的國土。心中禁不住嘆道:西沙遠,西沙之行難!現在若赴西沙,大半天便可從北京抵達榆林港。「瓊沙3號」輪每周一次往返海南本島和三沙市的永興島。永興島民航航班已開通,從海口至永興島僅需70分鐘。海南省還開通西沙旅遊專線。當初遙不可及的西沙,如今已不再遙遠。藍天如洗,熱風撲面,椰林遮天。
  • 應對「生態焦慮」 紐西蘭學校開氣候危機課
    紐西蘭在全球氣候變化教育上有了大動作。據英國《衛報》12日報導,紐西蘭學校從今年起為11-15歲的學生提供氣候危機課程,以使其應對因全球變暖而產生的「生態焦慮」情緒。圖源:新華社據報導,紐西蘭的學校將採用由該國主要科學機構編寫的氣候危機教材,來指導學生開展相關行動計劃,以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焦慮」。這些課程並非必修科目。
  • 「美食明星」撮合,阿根廷與中國不再遙遠
    隨著運輸技術和電商銷售的升級,來自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美食離中國人的餐桌不再遙遠。 目前,中國已成為阿根廷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鄒肖力表示,中國市場容量大、增速快、需求多,對初級產品的需求仍然巨大,作為阿根廷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的地位愈發穩固。伴隨中國市場對優質產品需求將持續增長,阿根廷牛肉、紅酒等明星產品將探尋到更大的商機。
  • 氣候條件成商業因素
    擔心變換模式的氣候條件已不再是農民的專利。氣候條件如今已成為從造船、鋼鐵冶煉到時裝、食品等各行各業所關注的因素。 罕見的炎熱天氣正對韓國企業的多個方面產生影響。這場炎熱天氣使造船和鋼鐵冶煉等需要人力勞動力的行業不得不調整生產計劃,例如,延長午餐時間。 氣候模式的改變需要格外關注。例如,在服裝行業,季節性時尚趨勢可能發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 危機遠在天邊,探求對策卻近在眼前?看氣候報導如何呼籲防微杜漸
    「在氣候危機的拉力賽中我們正在落後,但這也是一場我們有能力贏得的比賽。」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這樣呼籲。 與大多數「危機」不同,氣候危機產生的後果並不是那麼的立竿見影、可觀可感,大多情況下,氣候危機四個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而氣候危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慢性隱患一旦熬過初期,肆虐起來,便會引出一些不可收、不可逆的災難性後果。
  • 科學家警告糧食危機並不遙遠
    在1月9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戴維·巴蒂斯迪(David Battisti)和史丹福大學食品安全與環境項目主任羅莎·奈勒(Rosamond Naylor)就警告說,到2100年,如果不能很好地採取適應性措施,全球變暖誘發的糧食危機可能會影響到全球一半的人口。
  • 當遙遠的地方不再遙遠,你會去看看嗎?大美青海
    我最早知道青海,是因為那首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一邊唱,一邊想像著藍天、草原、帳房、羊群、還有那位笑臉像太陽,眼睛像月亮的好姑娘。想像中的畫面仿佛天堂一般,卻因為總覺得她遙遠,就很長時間沒有涉足。
  • 聯合國:2020年亞太地區貿易表現優於世界其他地區
    中新社曼谷12月22日電 (記者 王國安)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22日發布的《亞太貿易及投資趨勢簡報》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及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全球經濟放緩,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下降14.5%,但亞太地區表現優於世界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