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危機,人類何去何從?

2020-12-21 中國環境

  在自然的災難面前,沒有一個人是僥倖者,更沒有一個人是無辜者。

  當來自古老冰川的致命細菌,隨著雪山積雪的融化而復甦,並演變為致命的傳染疾病,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災難;當山體滑坡壓垮城市建築,人類被壓在瓦礫下,生命進入倒計時……

  這是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危機,也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重大環境問題。

  由青年導演楊樂執導,閆文君、沈文俊、徐紹澤、沈語眉等聯袂主演的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於2020年7月31 日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氣候變化導致遠古細菌復甦,引發人類致命傳染病,人們在「末日危機」中如何面對內心的掙扎,如何完成人性的救贖,如何創造生命奇蹟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是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北京巨塢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創新和破圈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考量與努力?

  影片立項:聚焦全球氣候變化,喚醒觀眾危機意識

  早在電影立項之初,電影出品方就確定了製作一部以全球氣候危機為背景的科幻影片。

  「電影中強調的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它已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積雪和冰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當代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局面持續下去,甚至將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地區衝突以及公共衛生事件。」電影出品方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告訴記者,氣候變化導致的危機看似很遠,其實近在眼前。「前段時間澳洲爆發的山林大火、一些地區遭受的洪災都和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馬軍說。

  也正因為如此,作為電影策劃製作發行方,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出於環保人的風險預防職責,希望向公眾發出預警: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轉型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上。

  表現形式:注重科學嚴謹,刻畫人性抉擇

  電影編劇、導演楊樂告訴記者,早在創作之初,出品方和製作團隊就非常明確,這部以氣候危機為大背景的科幻電影,將與市場上常見的側重視覺享受的科幻商業大片不同,要更科學、更嚴謹地呈現可信度高的故事、傳遞環保理念。

  比如講述氣候危機的切入點,角度有很多。但經過若干次劇本論證會,在百餘稿的顛覆、修正和推敲後,楊樂和團隊最終選擇了由氣候危機引發的「疫情」和「洪水」作為背景。

  決定的做出來源於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研究,氣候升溫很有可能使「保存」在高緯度地區特別是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中的微生物和病毒走向「復活」。著名科學家比爾·麥克吉本在其新著《蹣跚前行:人類是否已然走向終結?》中就提出,全球升溫「可能導致被困在永久凍土中的致命疾病捲土重來」,成為人類滅絕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五大原因之一 。

  同時,電影的科學性也來自於《致命復活》頂尖的智囊配置。為了影片更科學嚴謹地展現氣候變化危機,電影出品方和製作團隊邀請了數十位前沿科學家,搭建了一個涵蓋氣象、基因、能源、計算機、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顧問團,包括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生物教研所教授胡洪營等。

  「包括電影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為2027年,都是希望提供讓當下的人可以感受、觸摸到的未來。」楊樂說。

  願景目標:促進環保行動,共同推進保護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尋常生活的可貴,也開始反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問題。也正因為此,當帶有「病毒」「戰疫」字眼的電影《致命復活》在此時上映,讓很多人覺得恰逢其時。

  有評論稱:「《致命復活》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是因為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思考。」很多人開始強化並刷新著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認知,如果一個COVID-19病毒就讓世界劇變,那麼更多類似病毒或危機的出現,必然讓人類難以招架,甚至疲於奔命。

  「氣候變化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楊樂說,「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帶給人們一絲警醒。」

  希望更多公眾加入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行動之中——當每一個人把少開一天車、少亮一盞燈、少用一次塑料製品變為自覺的行動,我們就可以為改變氣候變化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明日之後:營地守護者,面對末世危機他們的選擇是?
    末世中,感染者肆意遊蕩,看似平靜的密林、城鎮都潛藏著可怖的感染危機。倖存者一條小團粉o用鏡頭展現出人類面對感染者攻擊時相互扶持、勇敢作戰的一面,和明明一起看看明日大陸上戰士們的英勇反擊吧。病毒持續在明日大陸蔓延,感染者們似乎開始進化,它們不停地肆虐世界的各個角落。
  • 氣候危機再加劇?美國10起氣候敏感事件數據曝光,為人類敲響警鐘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破紀錄的熱浪接踵而來,全球氣候危機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化會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並加劇全球不平等現象,但仍然缺乏足夠的證據確定氣候敏感事件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可公開獲得的數據和政府資料庫,估算在2012年發生於美國11個州的10個氣候敏感案例造成的與健康有關的費用,確認此類事件導致917人死亡,20,568例住院和17,857例急診就診。這相當於約100億美元的直接損失。
  • 面對新冠之後的下一次全球危機,人類應該怎麼做?
    其實這只是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活的側面之一。2020年,氣候變化的危機並未因疫情停工而止步:美國加州山火面積刷新記錄,西伯利亞出現史上最高溫,格陵蘭島和加拿大的巨大冰蓋消失……氣候變化將是後疫情時代更嚴重的全球危機。
  • 30億年後,地球徹底失去月球,人類文明該何去何從?
    文/行走天涯30億年後,地球徹底失去月球,人類文明該何去何從?人類已經做了地球上的統治者很多年的時間了,久到人類就快以為自己可以永遠生活在地球上,其實有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的生命太過於短暫了,百十年的光陰顯得幾萬年、幾十萬年的時間都相當的長久。
  • 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危機爆發,數萬隻企鵝被活活餓死,人類難逃其害
    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更容易引起它們的危機。在前幾年的時候,南極企鵝就面臨了一場巨大危機,這是由一次氣候變化引起的,由於當時的南極冰蓋不像往年那樣被準時融化,導致企鵝捕食的難度大大增強,這導致不少雄性企鵝為了捕獵,而浪費更多的時間,而這對於剛剛出生的企鵝寶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煎熬,由於等不來企鵝爸爸的餵食,不少企鵝寶寶因此餓死。
  • 如果地球出現危機,以人類的科技能否製造「諾亞方舟」?
    引言:目前地球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讓人擔憂,而且很多科幻片的主題都是關於地球滅亡的,於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地球滅亡後所要面對的一系列問題。當地球滅亡後,人類該如何進行自救呢?人類能夠逃到另外一個適合生存的星球嗎?如果存在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我們應該怎麼轉移過去呢?
  •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將何去何從?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人類將何去何從?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8分鐘,所以在太陽消失的8分鐘後,地球將失去太陽光,陷入黑暗,人類只能用電能照明或者生火。沒有太陽光的照射,植物沒辦法進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大多數植物會在幾天內死亡,植物死亡導致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增多,危機人類的生存。太陽消失後,地球沒了太陽熱能的供應,表面溫度很快就會冷卻下來,和冥王星一樣,到處都會被冰雪覆蓋。
  • 澳大利亞著名能源專家Ian Dunlop:如氣候持續變暖,人類或將失去一切
    筆者特此整理逐字稿與各位分享如下:Ian Dunlop先生慎重提醒我們,若不立即阻止地球變暖繼續惡化,人類或面臨失去一切,甚至大量死亡的危機。Ian表示,想要在十年內達到零淨排放的目標以阻止地球災難降臨的風險,我們須在今後2-3年之內完成相關的重要舉措。
  • 法國氣候危機抗議者摘走馬克龍畫像,法官稱其行為「合法」
    據英國《衛報》9月17日報導,兩名氣候危機抗議者在今年2月進入法國一個區政府內,摘掉了掛在建築裡的馬克龍畫像,以抗議法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時沒有採取行動。檢察官指控這兩人盜竊,稱「這對改變氣候條件來說不起任何作用」,要求對兩人處以500歐元罰款。
  • 客家群落遭遇同化危機,客家人何去何從?
    多地客家群落遭遇廣府、福佬文化包圍同化之危機,客家文化傳承該何去何從?面對被其他文化同化的危機困境,客家人應該怎麼辦?我認為避免被同化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經濟。客家多處山地,個人建議可以發展適宜山地優勢的旅遊產業、種植業和電商等網絡服務產業,重視開發、豐富並輸出客家文化比如客家民俗及節日文化、客家山歌、客家流行歌曲、客家網絡劇和客家小品節目等等。
  • 可能致人類滅絕的五大生存危機
    原標題:可能致人類滅絕的五大生存危機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研究員安德斯·桑德伯格近日在美國《大眾科學》網站撰文,為我們梳理出了可能致人類滅絕的五大生存危機。除此之外,其他作家或出於戲謔、或出於警告,也描述了各種各樣的人類未來以及可能讓人類滅絕的生存危機。不管未來如何,我們都知道,人類始終面臨著一些生存危機。這些生存危機不僅僅是巨大的災難,而是有可能終結人類歷史的災難。過去數個世紀,我們已經發現或製造出了一些生存危機,但人們對其態度各異。比如上世紀70年代初發現的「超級火山」就讓科學家們驚恐不已。
  • 北極熊遭遇生存危機,人類不能止於圍觀
    早晨,看到一位女同事在群裡發了一段感言,說的是她一大早花了很長時間仔細看了一遍長篇幅的寫實文章,文中就是介紹氣溫變暖導致北極環境惡化,北極熊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她說,看了這一切,真的很揪心!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正在自食其果呢!
  • BBC紀錄片揭秘氣候變化真相: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面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事件,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可以從不要浪費食物這樣的小事做起……   紀錄片一開場,便赤裸裸的告訴了人們一個事實:   我們正在面對幾千年來最大的威脅——氣候變化。
  • 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
  • 對話|全球治理學者奧蘭·揚:或許嚴重環境危機才能喚醒人類
    他強調加強邊境管控和地區安全熱點,卻沒有一次提及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目前,川普政府仍對是否留在《巴黎氣候協定》搖擺不定,認為協定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我們很有可能將要開始經歷極為嚴重的環境危機,只有這樣才能喚醒人們(關注氣候變化)。但問題在於,危機要有多嚴重,人們才會有所反應?」9月22日,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美國著名全球治理學者奧蘭·揚(Oran R.
  • 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有了更好的條件認識自身和外界,面對複雜的氣候以及環境問題,我們已經知道這些都離不開人類的活動,在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
  • 人類未來會面臨哪些生存危機?這裡告訴你答案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人類文明發展巔峰人類目前已經處於文明發展的巔峰狀態,而且人類文明發展等級是沒有上限的,如果人類一直保持著這種速度發展下去,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宇宙頂級文明,從而實現從主宰地球到主宰宇宙的跨越,但是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的,人類文明在進步的同時,一些隱藏著的危機也已經開始慢慢浮現,這些危機輕則會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
  • 「氣候危機」不再遙遠,在亞太地區已觸手可及
    世界上最容易受災的地區已經切實感受到了氣候危機的嚴峻現實:有毒的煙霧籠罩著亞洲大城市,數百人死於洪水和山體滑坡,颶風襲擊了沿海地區,乾旱和致命的熱浪導致城鎮缺水……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8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兩年中發生的一系列「無情的自然災害」是前所未有的,也超出了預測的範圍,「這標誌著新的氣候現實即將到來。」
  • 加拿大氣候出現危機,氣溫比往年高出3倍!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地球發生了一系列的極端氣候,氣候的反常使地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人類也因為地球的氣候變化而陷入了生存危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下,地球環境岌岌可危。根據這一年地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來看,地球環境越來越緊張了,如今不僅加拿大地區遇到了危機,地球各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氣象模型分析圖可以看出,地球的溫度還在不斷上升,未來還會越來越熱。美國氣象局就曾預測,2020年將會成為地球上史上最熱的一年,這讓很多科學家不禁聯想到了霍金的預言,難道霍金預言真的要實現了?
  • 氣候危機嚴峻,荷蘭人如何規劃未來城市?
    近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為牽引,以協同增效為著力點,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整體合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