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災難面前,沒有一個人是僥倖者,更沒有一個人是無辜者。
當來自古老冰川的致命細菌,隨著雪山積雪的融化而復甦,並演變為致命的傳染疾病,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災難;當山體滑坡壓垮城市建築,人類被壓在瓦礫下,生命進入倒計時……
這是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危機,也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重大環境問題。
由青年導演楊樂執導,閆文君、沈文俊、徐紹澤、沈語眉等聯袂主演的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於2020年7月31 日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氣候變化導致遠古細菌復甦,引發人類致命傳染病,人們在「末日危機」中如何面對內心的掙扎,如何完成人性的救贖,如何創造生命奇蹟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是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北京巨塢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創新和破圈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考量與努力?
影片立項:聚焦全球氣候變化,喚醒觀眾危機意識
早在電影立項之初,電影出品方就確定了製作一部以全球氣候危機為背景的科幻影片。
「電影中強調的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它已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積雪和冰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對當代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局面持續下去,甚至將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經濟衰退、地區衝突以及公共衛生事件。」電影出品方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告訴記者,氣候變化導致的危機看似很遠,其實近在眼前。「前段時間澳洲爆發的山林大火、一些地區遭受的洪災都和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馬軍說。
也正因為如此,作為電影策劃製作發行方,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出於環保人的風險預防職責,希望向公眾發出預警: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轉型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上。
表現形式:注重科學嚴謹,刻畫人性抉擇
電影編劇、導演楊樂告訴記者,早在創作之初,出品方和製作團隊就非常明確,這部以氣候危機為大背景的科幻電影,將與市場上常見的側重視覺享受的科幻商業大片不同,要更科學、更嚴謹地呈現可信度高的故事、傳遞環保理念。
比如講述氣候危機的切入點,角度有很多。但經過若干次劇本論證會,在百餘稿的顛覆、修正和推敲後,楊樂和團隊最終選擇了由氣候危機引發的「疫情」和「洪水」作為背景。
決定的做出來源於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研究,氣候升溫很有可能使「保存」在高緯度地區特別是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中的微生物和病毒走向「復活」。著名科學家比爾·麥克吉本在其新著《蹣跚前行:人類是否已然走向終結?》中就提出,全球升溫「可能導致被困在永久凍土中的致命疾病捲土重來」,成為人類滅絕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五大原因之一 。
同時,電影的科學性也來自於《致命復活》頂尖的智囊配置。為了影片更科學嚴謹地展現氣候變化危機,電影出品方和製作團隊邀請了數十位前沿科學家,搭建了一個涵蓋氣象、基因、能源、計算機、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專家顧問團,包括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生物教研所教授胡洪營等。
「包括電影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為2027年,都是希望提供讓當下的人可以感受、觸摸到的未來。」楊樂說。
願景目標:促進環保行動,共同推進保護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尋常生活的可貴,也開始反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問題。也正因為此,當帶有「病毒」「戰疫」字眼的電影《致命復活》在此時上映,讓很多人覺得恰逢其時。
有評論稱:「《致命復活》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是因為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思考。」很多人開始強化並刷新著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認知,如果一個COVID-19病毒就讓世界劇變,那麼更多類似病毒或危機的出現,必然讓人類難以招架,甚至疲於奔命。
「氣候變化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楊樂說,「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帶給人們一絲警醒。」
希望更多公眾加入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行動之中——當每一個人把少開一天車、少亮一盞燈、少用一次塑料製品變為自覺的行動,我們就可以為改變氣候變化貢獻一份力量。